分享

通惠门外高升旅栈(中)

 宜昌石头书屋 2022-12-09 发布于湖北
       光是上部分的配图就超过40幅,后面自然会更多,
       限额百幅的美篇版《通惠门外高升旅栈》不得不分成上中下三部,
       敬请谅解,现在继续。

       文史学者吕航有一张高升旅栈的住宿收款凭证。
       “张先生”住宿时间应是“甲子”(1924年)6月14-17日,
       铺位、膳食、酒资,加上警察的“保护费”,共计大洋4元9角。

       笔者就是有些好奇:
       当时大洋的成色,应该是以“袁大头”为标准,
       那些“孙小头”如何换算。
       还有满清各地方政府发行的各种成色的“龙洋”呢?

       那张住宿凭证提供的高升旅栈的地址是:
       “宜昌通惠门外球场对面”。


        “通惠门”的位置就是如今学院街与环城南路交汇处,

       “通惠门外”自然就是民国初年
       刚刚建成没几年的砖渣泥结路面的通汇路上,
       也就是现在的解放路。

       1984年版《宜昌市地名志》对“解放路”的由来如是说: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解放路一带原是一片野草丛生的荒凉坟场。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以后,
       宜昌城区逐渐向古城以南发展。
       这里因其具有上通古城小东门,
       下接商埠的特殊条件,
       因而1914年后即开辟了此路,

       当时命名为通惠路,取“通商惠工”之意。
       1945年后曾更名“中正路”。
       1949年7月宜昌解放后,遂改为“解放路”。

       关于“小东门”,
       有史料表明,
       自有城墙以来,宜昌古城的7个城门,
       就有6个沿江一字排开,便于水路运输和百姓取水,
       只有大东门通向陆路,
       是城区通向北乡的要道。

       清朝末年,
       为适应城外开辟新商埠区的需要,
       在现解放路与学院街的交会处,
       拆去一段城墙,改建成通惠门,
       市民习惯上叫“小东门”。

       而当时的“通惠门外”似乎只有一个球场。

       邓实之、王哲强在《宜昌早期球类活动琐记》中介绍说:
       “外侨协会(解放后群艺馆所在地,今文化广场处)
       是外国人在宜昌活动场所,
       系辛亥革命前成立的。

       入会者为在宜昌的外国人,
       多系洋行大班、外轮船主,以及领事馆人员。
       协会事务由怡和洋行若斯大班代理。

       当年只是用竹子篱笆围成一个圆圈,
       中间就是网球场。
       另建一菠萝馆平房(即冷酒店),
       供打球后休息之用。

       打球的除会员外,
       还有宜昌的达官政客和路过上川的洋人。
       船主带有洋妓同来,
       恣饮啤酒、汽水,谈笑作乐”。

       那句“球场对面”就有些模棱两可,
       因为根据1914年《拟修宜昌商埠图》上的位置,
       当时的通惠路就是在“球场对面”转弯的。

       因为前面就是仁济医院
       (后来的市一医院,现在的中心医院西陵院区)。

       文史学者吕航在《沧桑二马路》的《二马路历史街区沿革》一文中指出:
       “……尽量避免外国的领馆、洋行、堆栈、教堂等建筑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要想洋大人为修路让道难度太大,
       说不定操作不当还会引发外交事件。”

       仁济医院是在苏格兰福音会总部的资助下
       建成的一所妇儿医院。

       英国牛津大学1917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记载:
       “作为宜昌女子寄宿学校的附属设备,
       1915年建成了专为妇女和儿童就诊的仁济医院。”

       仁济医院是基督教会创办的,
       而当时的英国驻宜昌领事就是基督教信徒,
       自然谁也惹不起。
       好在宜昌话说的对:“惹不起躲得起”,
       所以通惠路就在仁济医院门前转弯也就很正常了。

       对于高升旅栈在“通惠门外球场对面”的位置,
       吕航采用的第一张是1914年的地图,
       勾画出其可能的区域;

       同时用当年日军拍摄的宜昌航空照片,
       勾画出日本飞机当年没有轰炸的“日商聚集区”。

       这个“日商聚集区”
       就是解放路与二马路相交汇的那片区域,
       也是高升旅栈“球场对面”的可能位置。
       有三栋三层小楼毗邻而立,
       带有民国建筑风格明显与周边建筑不同。

       这三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建筑
       曾是一家茶庄(天昌茶庄)的门面
       和一家电力公司(永耀电力公司)的营业部,

       而今都依然保存在解放路上,
       都已经改造成为商业门面
       (水果店、母婴生活馆和茂昌眼镜)。

       文史学者吕航提供的这张高升旅栈的照片
       极有可能是存世的唯一。

       照片显示的是这家建筑于清朝末年的中等档次旅栈的外景:
       两层楼,砖混结构。
       看得见高升客栈其外立面采用了
       西方文艺复兴时建筑“三段式”(勒脚、墙身、檐部)划分方式,
       但在砖柱和门窗上采用的是中国传统装饰。

       由于高升旅栈建筑时间在晚清,
       早于同一条街上1924年开业、
       由钢骨水泥建筑为四层楼房的“峡州大旅店”
       (1926年改名“神州饭店”,解放后为《宜昌日报》社),

       所以既没有后来的“丹凤银楼”(后来的海鸥商店)
       向外突出的西式阳台,
       也没有拱门、回廊,舷窗等西方建筑的特色,

       更多的是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元素,
       使得整栋建筑形式上更加简化,
       建筑造型朴素大方,
       实用性更强。

       1934年,
       重庆中国银行在由该行编印的
       《四川旅行丛刊·宜昌到重庆》一书中
       披露了他们对宜昌旅栈业的统计:

       宜昌有旅馆13家,
       其中上等旅馆8家,
       他们是:
       二马路的泰安、德明、大陆;
       通惠路的神州、彝陵;
       南门后街的远东、三民;
       济良路的美华。

       中等旅馆5家,
       他们是:
       通惠路的世界、高升;
       南门正街的民生;
       罗善堂街的东方;
       福绥路的五洲。
       并记载,
       以上各旅馆,每日价目最高为3元6角,最低5角。
       不过该统计没有把那些低档的小客栈统计进去。

       而1935年,宜昌已有旅馆19家,
       全年营业额达24016元。

       至1936年,
       全市饭店旅馆猛增至63家,
       甚至连东山公园的茶园“东山草堂”
       也办起了小型旅馆,供游人住宿,
       创下宜昌旅栈业发展史上的最高纪录。

       而《宜昌商业历史概况》
       则把抗战前全市旅栈统计有180户,
       这个数字应该包含了宜昌城区所有的旅栈。

       1914年修筑了通惠路,
       1930年扒掉宜昌古城墙的通惠门后的
       通惠路不知是上面照片上的这个样子,

       还是照片上的这番风景?

       有人告诉我,
       学院街、环城南路、解放路交汇中间的
       那棵法国梧桐就是原来通惠门的位置。
       我不忍心反驳他:
       文史专家沈传诚指出,
       那棵树只不过是前些年道路扩宽后
       保留的照片右侧原来的行道树之一。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解放路,

       也见过这样的解放路,

       可谁能想象清末在这条路上开业的高升旅栈那时的这条路是什么样子的?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