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是天涯沦落人

 高骏森 2022-12-09 发布于浙江

同是天涯沦落人

    文/苏正杰

 千古琵琶昭君怨,泪湿青衫乐天情。

                           ——题记

他很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他把她藏在心底,藏在他精神的家园。他很想她,想得茶饭不思;他把她掬在心里,掬在他柔软的心房。他很恋她,恋得朝思暮想;他把她揉在心上,揉在他疲惫的心间。他没有杂念,他只是想对她倾诉,倾诉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倾诉自己的惆怅与无奈。

他是谁呢?他是大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她又是谁呢?她是西汉元帝时期后宫的美眉、平沙落雁的王昭君。他俩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但他俩却穿越时空,冲破叠叠屏障,相携相拥,互诉衷肠。

白居易出生在动荡不安的中唐初年,“安史之乱”遗祸还末消除的时节。

他从小聪慧绝人,五六岁开始学习诗歌,九岁熟悉诗词声韵,十岁能解读诗书,十五能属诗赋文。成年后的十多年间,他多次进京赶考,最后都无结而归,只得在京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考试落第的伤感,怀才不遇的苦痛是他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王昭君虽生于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湖北秭归比较荒僻,当地居民生活仍然艰苦清贫。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着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家人生计,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有时父亲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昭君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还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她却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皇帝下诏征集天下美女。那一年,王昭君年芳二八,仿如空谷幽兰,山野梅花,自然被选入宫中。

挑选入宫的美女,皇帝是无法一一过目的。汉皇就把这一神圣的选美环节交给了画工毛延寿,由毛延寿对入宫的美女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

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贿赂画工,以求得到皇帝的青睐。王昭君虽家境贫寒,但却艳冠群芳。她既无力贿赂画工,也不屑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毛延寿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还在她的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子。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王昭君在宫中除了担负一些的简单工作之外,有太多的闲暇时间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春去秋来,寒至暑往,冷雨敲窗,寒衾孤灯。王昭君想起西陵峡的江水,想起一家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在宫中弹奏起不尽的乡愁——《五更哀怨曲》。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曲子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流露着一种浓浓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王昭君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十七岁那一年,白居易结识了王昭君。一见钟情的情缘使他有了情感的牵挂,有了自我修复的情愫。

这一年,他为她写下了两首同名诗——《王昭君》。

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是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在诗中,白居易把自己情感倾注在王昭君身上,诉说自己的困顿与希望。眼前虽然“愁苦辛勤憔悴尽”,未必就没有“黄金赎蛾眉”的那一天。王昭君看着这位白面书生的迷惘与无助,只得垂泪安慰,希望他振作起来,要相信自己未来一切都会好的,明天的太阳会依然升起。

听了王昭君的宽慰,白居易顿觉身心轻松。

二十九岁那年,白居易进士及第。虽及第稍晚,但在“四十少进士,三十老贡生”的封建时代,他可谓算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了。

公元808年,白居易除左拾遗。虽位在八品,却是皇帝的近臣,他有了施展才华、参与政事的用武之地。他在《初授拾遗献书》中说:“授官以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惟思粉身以答殊宠”。两年来,他“位不足惜,恩不忍负,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庭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由于白居易开启了“兼济天下”的导航模式,因而使“权豪遗近者相目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短短两年时间,白居易在朝中的处境就显得非常艰难,他嗅到了自己命运的危机。

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向汉皇提出了和亲的请求。

中原春暖花开,塞外寒风凛冽,王昭君代为大汉公主,踏上了和亲的路。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王昭君抵达王庭。一座座帐篷张灯结彩,欢霄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

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欣喜,整日置酒作乐。并遣派使者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大汉天子的特别恩遇,还致书大汉,愿两国从此保境安民,罢戍休边。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煎熬下,恹恹病榻,龙体每况愈下。这年初夏时节,汉元帝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年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并生下两个女儿。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幸福生活后,英年早世。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不必再有婚姻的羁绊。她积极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调和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来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战火迭起,祸乱无穷。

眼睁睁看着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了大黑河南岸。

流泪眼看流泪眼,憔悴人思憔悴人。

面对王昭君的凄然离世,加之自己仕途的不顺。白居易写下了《青塚》一诗。

上有饥雁号,下有枯蓬走。

茫茫边雪里,一掬沙培娄。

传是昭君墓,埋闭蛾眉久。

凝脂化为泥,铅黛复何有?

唯有阴怨气,时生坟左右。

郁郁如苦雾,不随骨销朽。

妇人无他才,荣枯系妍否。

何乃明妃命,独悬画工手?

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纠纷。

逐使君眼中,西施作嫫姆。

同侪倾宠幸,异类为配偶。

祸福安可知,美颜不如丑。

何言一时事,可戒千年后。

特报后来姝,不须倚眉首。

无辞插荆钗,嫁作贫家妇。

不见青塚上,行人为浇酒。

他以昭君沉怨千古的悲剧,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诗中透露了诗人对王昭君的同情与婉惜,也表达了他对画工、权臣卑劣手段的不满,以及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苦闷、失望心理,反映了现实官场的黑暗与腐朽。    

天不随人愿,厄运还是落到了白居易的头上。

元和十年秋,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刺杀。白居易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他竭力请求皇帝,要严惩凶手,以正朝纲。唐朝法律规定,“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旧唐书》)。白居易当时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不能在官方面前上书。权臣们趁机向宪宗皇帝弹劾白居易,称白居易写的《赏花》和《新井》诗,有意讽刺皇太后。权臣们向宪宗皇帝启奏曰:“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于是朝廷借“有伤明教”的罪名,下令贬白居易为江表刺史。但权臣们仍然难解心头之恨,并再次上表下诏,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

到了江州,白居易忧郁苦闷,心如死灰。他认为从此“宦途自此心长别。”“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还说:“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反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

宦途无望,官场险恶。白居易想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王昭君。于是,他打开心底的闸门,愤笔疾书,一曲千古传唱的《琵琶行》就这样诞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