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拔元、贡元是什么功名?明经进士、世进士具体是何含义?

 思明居士 2022-12-09 发布于河北

广东一位读者发来了几张图片,说他们的家族祠堂里悬挂了十五个明清科举牌匾。其中有些匾额看得不太懂,希望御史能详细地说一说。

文章图片1

这可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说实话吧似有诋毁人家祖宗的嫌疑;说恭维话吧心里又过不去。御史考虑再三,觉得有必要拿出来与各位读者分享一番。毕竟类似这样的匾额十分常见,就当冷门知识了解一下便可。

御史发文前曾与该读者通过气,因涉及到具体的人名不便将原图展示,本文所列之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但基本上能对得上。

文章图片2

此类匾额较为常见

第一张图片上呈现出三个匾额,两个拨元、一个贡元。若是不懂的人看来,就很容易联想到状元、解元这类科举头衔,实际上他们的含金量并不高。

明清时期贡生皆为国子监的学生,贡生又分为很多种类,有恩贡(遇恩诏出贡者)、拔贡(各省学政选拔者)、副贡(各省乡试中副榜者)、岁贡(各省生员资深出贡者)。此外还有优贡、例贡等等。

拨贡士贡生中地位最高的,他们在国子监学习三年后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而直接到吏部选用。当然中间还得经过一次考试,名曰“朝考”,在朝考中获得第一名的拨贡,即为拨元。

贡元的解释似有多种说法,一为各省贡生的第一名称之为贡元;二是各省乡试中获得第六名的举人,称为贡元;三为凡是拨贡者,皆可称为贡元。御史认为第三种说法最为靠谱。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国子监名义上国家最高学府,实际上已沦为科举附庸。贡监生出身者,地位不及举人、进士。所以拔元、贡元不算稀罕品种。

文章图片3

有些匾额只注“明经”后不缀进士

第二张图片是明经进士。所谓的“明经进士”也是自欺欺人,清代官方根本没有这个说法。

官场之上爱慕虚荣,有时将国子监贡生统称为“明经进士”。不过清代在科举以外,也有一些其他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比如博学鸿词、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经学科等。

其中经学科始于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下旨令大学士九卿及各省督抚,保举精通经学(具体指五经)之人,这些被举荐上来的人通过考试便可授官。因此很多经学出身的人,自认为“明经进士”。但通常情况下,国子监贡生出身的偏多。

文章图片4

这类匾额也很多,名目也很多

第三张图片是岁进士。这种匾额十分泛滥,御史就曾见过很多,其实这也是假冒伪劣产品。

前面说过,国子监的学生中有岁贡生、恩贡生。他们因与举人、进士一样被称为正途出身,所以在社会上地位较高。亲戚朋友为了恭维他们,便以“进士”相称呼。

有些人为了体面,便花钱在自家中堂上悬上进士匾,可是堂而皇之写上“进士”是有悖于朝廷礼制的,故而加上岁、恩等字,但字体一般都很小。简而言之,岁进士即岁贡生,恩进士即恩贡生之意。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第四张是文魁。“魁”的含义往往有第一、为首的意思,但“文魁”却不见得多么高大上。

文魁一般都是指举人,清代时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三、四、五名称经魁。民间习惯将乡试前五名统称为“五经魁”,故而猜拳中便有了“五经魁首”之语。

考中举人后,朝廷会赐给建碑、立匾银,但在书写方面是有规定的。凡是列在五名以后的,不能书经魁,而只能统一书文魁。武科举也是如此,匾额上书武魁。

文章图片7

第五张是世进士。世进士匾额不太常见,在江苏、浙江一带有些名门望族中尚有保存。一般悬挂世进士的,皆为三代最少也得是父子进士才有资格。而这位广东读者发来的图片,御史窃以为作伪的成分偏多。

道理很简单,御史仔细看了看,这位读者的祠堂中虽然悬挂了十五个匾额,而真正的进士匾一个也没有,全都是拨元、贡元,还有就是岁进士、恩进士、文魁、武魁一类的。所以谈不上一门多进士,挂上世进士的匾额,多为后人杜撰。

但话说回来,祖上能出这么多的举人、贡生已经很了不起了,毫无疑问明清时期,此家族必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文章图片8

那么真正的进士匾额应该是什么样式的呢?

其他朝代御史不敢说,但就清代而言,进士匾上“进”字一侧,按规定要写上该科会试考官的名字,有几个写几个,并且要将考官的官衔一一列出。

“士”字一侧,则要写上中式具体年份,会试第几名,殿试第几名第几甲进士等信息也要一一注明,最后书写自己的名字。

文章图片9

此为正规的进士匾,但所用材质会不同

以上信息仅是御史一家之言,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在留言或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