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资本论(4-2)

 书虫小记 2022-12-09 发布于北京

剩余价值哪来的呢?首先是通过货币被流通产生的,离开流通就不能实现;其次剩余价值是谁创造的呢?商品中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比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两者之差,就构成了剩余价值。

后来熊彼特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有个简化动作——他把劳动力价值等同于养成和延续劳动力的生产资料耗费了,经历、禀赋等更为重要而难以计量的因素都忽略了——如想象力、创新能力等,所以导致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并不完整。

正因为上述缺陷,使得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形成时,只能简化为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占用,本来6小时就完成兑付的劳动力价值,要求工人工作了8小时,多余2小时的劳动就是剩余价值之来源。上述6小时就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确实看起来有些捉襟见肘——把工人劳动简化为均质的、均时的劳动

这并不是马克思的问题,而是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换成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来说,估计也会走到这一步。

劳动价值论只能用劳动时间这一唯一能量化的量来衡量劳动价值,所以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类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而非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不过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以使用价值为载体

由此就要造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一对概念——劳动过程中,既有把生产资料转变为新产品的部分,也有劳动新创造的部分,所以,那些来自生产资料比如原材料、辅助材料这类的,在加工过程中未改变价值量的部分,为购买这些部分所耗费的资本,就叫不变资本。

购买劳动力那部分的资本,因为劳动力创造了新价值,价值量变了,所以这部分资本耗费就叫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来源于可变资本,所以剩余价值比上可变资本就成了剩余价值率——剥削的比率。马克思可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数学模型来阐述人如何压迫人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初级阶段,产品的使用价值占主导地位时,即生产产品是为了满足特定需求,那么由于受到需求的限制,生产规模不会很大,剩余价值率就比较低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索取就不会太过分。

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时期,市场几乎是无限放大,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得不重要,一切都围绕尽可能扩大剩余价值而进行——也就是为倾销和暴利而生产。

为此,资本家可以采用一切手段无底线地占用工人的剩余时间,劳动得越多,支付劳动力价值费用的比例就越低,对剩余劳动的占用就越多

工人的劳动得越多,劳动就越不是他自己的,他的劳动反而成了他的深渊。这就是马克思鄙视资本主义生产体制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使用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一对概念来解释资本家对技术的追求,对降低商品生产成本的追求动力——也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社会平均水平下,资本家阶级能够从工人阶级身上获得的平均剩余价值,这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有关。

一旦其中某个资本家改进技术,实际上就是降低了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而又让工人继续满足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超出了相对剩余价值,就形成了超额剩余价值。

也就是说,马克思不是从降低成本来获取高利润的角度来解释技术创新,而是从如何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解释——因为剩余价值来源于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不能节省,一旦剩余劳动节省了,剩余价值也就减少了。哈哈,所以只能压缩时间——这个思路,跟爱因斯坦确定光速恒定不变,那么可变的就只能是空间和时间,有类似之处。

关键当然就在于马克思把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去计量,所以,时间如果缩短了,那么价值就会减少。因此,他必须把技术创新解释为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导致剩余价值增加

确实看起来怪怪的。不过这也许能够从更本质的层面解释,何以随着时间推移,资金会有利息,利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间的价值?时间的价值就来源于人类的平均劳动!

反观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人,那么时间照样存在和流逝(当然,这与现代物理学观念,乃至康德的观念不符),再多的时间,也没有创造价值。

除去技术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降低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协作。

协作是对多人劳动的组织,多人协作主要是通过:其一,更加充分地利用生产资料,而无须额外的生产资料投入,发挥生产资料的价值;其二多人协作可以达成个人劳动无法做到的工作;其三,多人协作提高了同一劳动过程的效率;其四,多人协作还可以产生竞争。

作为单个人的劳动者,自己是无法组织和驾驭多人协作劳动的,能提供多人协作劳动的场所、设备、生产线的,只能是资本,所以,资本在组织劳动的过程中,把劳动者的个体劳动,转化成了社会劳动,到了这个阶段,创造价值的,就不再是劳动者的劳动,而是资本的一部分——社会劳动。

马克思写道:在社会劳动过程中,资本家对劳动的支配,也就是对协作劳动的组织、指挥,就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劳动者的劳动一起,在资本化的社会劳动中创造价值

个人认为,这个观念极其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不少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持有西方经济学观点的学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过于强调劳动价值论,忽略了作为现代生产方式中重要构成部分——组织管理、机会发现等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读了原著才知道,马克思想到了这一点。劳动者的个体劳动,仅仅是他用于解释价值起源的一种理念,他当然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单个个体化的劳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多人劳动协作。

马克思是把多人劳动协作的组织管理,内化到了资本支配劳动,进而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简单点,所谓企业家精神,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资本家支配和指挥劳动,是资本把个体劳动转变为社会劳动的一个环节,而且他强调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在分析商品、价值、劳动、生产力这些社会生产基本组成要素和机制时,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资本家、资本,并没有今天的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毋宁说,马克思在经济分析中所说的资本主义,也就是现代、当代的生产关系,记住,马克思从未说过世界上会有并行的两种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他从来都说这两者是先后关系,是前后承继与发展的关系。没有哪个社会或者国家,能够脱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必然阶段

思考一下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实际的生产方式乃至部分生产关系,依然是资本主义的,不是吗?

从劳动协作,马克思继续分析了企业与市场两种生产组织模式。这也是很超前的理论视野——虽然马克思没有进一步分析何以会出现企业这种替代市场的模式出现,但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两者的矛盾并存关系。

企业——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工场手工业,是以资本家的绝对权威来组织生产——也就是行政管理体制,带有强制性地对劳动者进行分工和协调;市场——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则是生产经营主体各自独立,没有权威,只有竞争压力的分工模式。

马克思说,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一方面,在企业分工层面,他们强调劳动分工和组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社会分工上,他们又强调应不受任何管控,只要市场竞争就可以协调

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到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同的分工,取决于对于资本家而言,何种方式能够提升效率,使资本家占有的个体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获取超额利润。不过,他没有进一步去分析二者之间的边界,这还要到五十年之后,被科斯重新提出来。

很有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