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民族教育实施科教兴国
——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专题发言
文/刘忠辉
我是来自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的一名彝族教师,教育战线上的全国人大代表。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人民代表,除参政参加讨论国家大事外,理所当然地要为教育说话、办事,积极反映地方教育部门和广大彝族师生员工的心声。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前,我作了充分准备,根据省教委的建议和我准备的情况,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就教育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反映了以下6个问题: 1.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当教师确实光荣。但由于教师工作辛苦待遇偏低,使得一些教师想办法改行,工作不安心,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使教师的收人达到各行业的中上水平,还需要人事、劳动等部门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在工资标准、奖金数额、劳动福利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标准,有利于各地区遵照执行。 2.继续给予校办产业优惠扶持。发展校办产业,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在目前的形势下,仍然满足不了校办产业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的投入又极为有限。因而望国家尽快制订、出台有关法规,并在税收、货款等方面继续给予优惠扶持。 3.增加全国民族教育专款补助。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地域较广,生活贫困,而国家每年的2千万元全国民族教育专款补助太少,希望能有所增加。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贫困省,而国家教委要求民族教育补助款1:1配套,却没有给云南安排,希望考虑安排。 4.建议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扫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等基础性工作采取特殊措施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5.在职教发展方面,全国还没有具体的大政方针指导措施,在用工招干、毕业分配、中专学校地位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6.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职教起步晚,希望增加职教专款,进一步扶持云南职教的发展。 这个发言,反映了云南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在教育上缺乏某些配套政策。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和工作人员的赞同和支持《云南日报》作了报道也引起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教委对有关问题作了回复,表示今后对云南民族教育将多支持和帮助。 我在学校讲过许多话,在不同的地点、场合也讲话,但从来没有这次激动、这样认真。我作为一各普通彝族人民教师,能在人民大会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为教育事业发表意见、建议,这当然使我兴奋。“人民的嘱托,历史的重任”,这是人民群众对我的信赖和支持,也是人民代表的职责。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次发言。万事开头难,通过这次专题发言,我在以后的每次会议上都积极发表意见建议,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心声。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已经过去4年多了。在这几年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规和配套政策,保障和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正如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鹏同志在报告中说的“义务教育工作继续推进,到去年底,全国已有50%的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年减少青壮年文盲400万人。职业教育取得可喜进展,高中阶段学生中,职业学校在校生达56.8%,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达到40多万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受到各方面重视,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社会科学研究都有新的进步。 我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国家教委的支持帮助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我省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全省文盲率下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教工作开展较好,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质量提高。 1997年,是我国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香港已经顺利回归,党的十五大已经胜利闭幕。我们要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愿,在十五大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依法行使代表的职权,履行代表的义务,发挥代表的作用,认真宣传和贯彻好各次人代会精神,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作者刘忠辉授权代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