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姓之祖,姬姓起源探究

 餐意院 2022-12-09 发布于福建

在中华“5000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着不计其数的政权出现,既有汉唐明清的大一统的盛世气象,又有东周三国这样精彩绝伦的诸强割据时代,同样也给中华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周朝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朝代。

周朝姬姓,百姓之祖

武王伐纣的故事传唱千年,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在战争史上极具研究意义,在思想文化上,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等一系列叫出名字来都振聋发聩的重磅存在。

而这个时代,正是传说中的黄帝之后周武王姬发建立的。

在建立周朝以后,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限,不能对中华大地上的广袤领土实行有效的管辖,周朝王室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活动,让诸侯封邦建国,尊王攘夷。

瓜分商王朝的财产嘛,肯定要让自家的兄弟们先吃上肉,于是周王室就分封了至少53个之多。

虽然在秦国灭周之后,姬姓保留下来不多,但还是有着很多的姬姓后人以国为氏,改姓成了周、卫、燕、鲁、郑等姓氏。

发展至今,《百家姓》里收录的508个人数较多的姓氏中,有多达411个姓氏都跟姬姓有关,占总数的82%,子孙后代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各地。

虽然有些支脉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姓氏,但姬姓还是中国姓氏文化当中当之无愧的百姓之祖。那么,身为百姓之祖的姬姓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姬姓先祖,履迹而生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当中,周人的先祖叫作弃,又叫后稷,是姜原的儿子,但对于后稷的父亲是谁,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史记》中记载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妃子,但又说后稷不是帝喾的儿子,而是以一种近乎神话的方式出生的。

姜原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因为好奇,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感应生下了后稷,但是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不足的人都认为不详,就将后稷以各种方式抛弃,但他都顽强地活了下来,母亲姜原认为孩子不是凡俗之子,就把他捡回来养大成人。

这种履迹生子的传说并非个例,当年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就是在雷泽踩了雷神的脚印之后感应生子,产下了人文先始伏羲。

两个故事的整体架构基本完全一样,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太史公他老人家偷懒,批量制造出来了一系列的人物起源。

无独有偶,商民族起源、秦民族起源虽然和周人起源不大相同,是吞食鸟卵而生的孩子,但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故事情节。

在很多学者的研究当中,认为这种上古的起源传说非但不是无稽之谈,反而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里面。

毕竟别说上古时代,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在面对孩子问“我从哪里来”的时候,也不能很好地给孩子解释个清楚。

有些人是因为没有接受过教育,讲不出来,一些人则是羞于启齿,所以就随便找了个荒唐可笑的理由就糊弄过去了,比如充话费送的、垃圾堆旁边捡来的种种。

我们所解释的话费、垃圾等理由都是我们现在日常所接触到的常见事务,将场景转换到上古原始社会时期,当孩子问起来“Where am I come from?”这个充满哲理问题的时候,

母亲可能也会像现在的母亲一样,指着屋檐下的一个燕子窝说你是燕子生的、或者说是踩了大象的脚印生的种种,倒也是合情合理。

除此之外,这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起源神话还有着强烈母系社会留存。

据国内外学者对现存的一些母系氏族婚姻习俗的观察,以及对考古遗存的研究,认为母系社会的婚姻制度大多采用族外婚的群婚或者走婚形式,学名叫做普罗路亚婚。

母系社会,姓氏诞生

在这种婚姻制度之下,整个母系氏族是由母亲的血缘关系而进行维系的。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限,食物多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农业发展水平十分有限,所以一片区域所能养活的人数非常少,所以部落规模也相对比较小。

人口基数小,就意味着一个部落中的血缘关系十分相近,所以是禁止同部落之间的男女相互通婚的。

只能实行族外婚姻的形式,但由于周边也都可能是由本部落分化出去的亲戚部落,还是有一定几率近亲结婚,诞生有生理缺陷的后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中华大地上的先祖们利用图腾或是其他东西来区分两个部落,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后来的姓氏。

并且,部落的图腾或者名字和部落所生活的地方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最有标志性的往往就是山川河流。

所以上古时期的姓氏大多和河流有着关系,当然,也有可能是姓氏先出现,再以姓氏给河流起的名,也有可能是河流名称先出现,再以部落常年居住的河流名称给自己取得姓氏。

时间久远,已不可考,但河流和上古姓氏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的。

比如炎帝的神农氏部落就是在姜水流域长期生存并壮大起来的,秦人先祖的嬴姓一族是在如今山东莱芜的瀛汶河畔发源,舜帝一脉的妫姓羌人是从陕西的妫水河畔起源,而我们的今天研究的姬姓一族,就是在当年的姬水河旁边起源并壮大起来的。

不过姬水河现在在哪里,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有新郑潩水、武功县漆水河、陕西岐水河等多种说法。

甚至姬水河也早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改道或者干涸掉了也说不定。但关于周人的姬姓是不是就是黄帝的姬姓也有着颇大的争议。

轩辕姬姓,本不同源

很多人都将周人先祖的姬姓和黄帝部落的姬水河混为一谈,望文生义,认为姬姓出自黄帝一脉,实际上是不负责的。

且不论后稷的父亲是谁,仅仅从后稷母亲姜原的姜姓上来看,姬姓一族就更像是炎帝神农氏一脉的子孙了。

虽说当年的炎帝和黄帝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但两个部落的活动区域还是原有的部分,各自独立发展的。

就像我们如今的欧盟,在军事经济政治上建立了联盟关系,但是国家之间的隔阂间隙并没有打破,还是有着各自的自主性在里面的。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

在太史公的短短一句话当中,就概括了一个部族的迁徙变化,涉及了好几代人。在记载中提到在周人先祖不窋一代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这一点得到了后世很多考古学家的肯定,周人先祖的确是有着游牧的习俗的。

但至于是先农后牧,还是一直都是西北的戎狄,后来转为农耕,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但在大概率上是本身就是游牧民族的,极有可能是因为周人在入主中原之后,担心不被中原诸国所接受,才给自己改编的起源农耕说的历史,增加了后稷在帝舜手底下工作的桥段进来,甚至还把毫无血缘关系的黄帝也给搬了过来,认祖归宗了起来。

这一点的文化不自信在其他方面也有着很多体现,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表现在了分封诸侯国这件事上。

周武王到处寻找尧舜禹的后人,并给已经亡国几百年的夏朝后人乃至千年前的尧舜后人都建立了诸侯国,并与之通婚,强化自己的农耕民族血统,以求得各势力的认可。

这和后来的李唐家族以及隋氏家族在关陇集团中的表现都是非常相似的,为了谋求认可而在生活习俗上鲜卑化,为了谋取政治地位而和鲜卑人乃至匈奴人通婚,隋文帝的的妻子、隋炀帝的母亲独孤皇后就是鲜卑化的匈奴人。

而鲜卑人也是一样,北魏孝文帝在汉人奶奶影响下大规模汉化,学习汉朝的制度文化,也在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之后促进了民族融合,消除了胡汉之间的隔阂,也才有了后来的隋唐。

结语:

姬姓不论是不是戎狄的血统,其在进入关中平原之后就已经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了,并且自称接受了夏朝的衣钵

所以,一个民族要自信,就要承认自己曾经的历史,辉煌也是历史,弱小也是历史,那段历史都摆在那里,不可忽视。

我们既要向往曾经的辉煌,实现伟大复兴,又要铭记屈辱,居安思危,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