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翠谷溪流 2022-12-09 发布于河南

1.西谚说:愚笨的人,熬过痛苦,忘却经验;平庸之人,以自己的痛苦换取经验;聪明的人,借他人经验以自用。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上痛哭一晚。”……这样的诗句早已刻进人们的生命中。

3.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

4.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5.林清玄认为写作能力可以由后天训练而来。他在写作之初用散文写日记,字数由少而多,渐渐固定一天三千字左右,十几年来一直如此。

6.刘墉读书很有一套。背不下来的东西,就摘要写在书页边上,念书前先快速翻阅一遍,多看几遍自然记住了;或是制成小卡片,随时取出补习,在脑中留下印象,比死背强记效果更好。这种改“正面冲突”为“消耗战”的战术,让他赢得了“电脑”的称号。

7.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乎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8.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长,以便即时的感受提炼成见识。

9.第一、分配时间一一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一一“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一一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10.他觉得“跳看”必须有两个基础:一是对相关问题已具备相当认识,才能有拨云见月之功,轻易找出重点;二是带有目的去读,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寻索重点。而且“跳看”只适用于查阅资料,不能用于文学欣赏。第三个重点是同步通读,同个主题串起来读。

11.为怡情遣兴,读书也不妨随兴之所至,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喜欢时随手拈来,倦了掩卷寻梦而去;能记得最好,忘掉就算了;重读时幽默处可以再莞尔一笑,悲戚处再扼腕叹息吧!这样“无所为而读”,便成了“有所为而读”的另一种补充。

12.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知识不过是材料,培养能力比积累知识更为重要。所谓能力,一是判断的能力,例如一本书,一个观点,能够判断它正确与否,有无价值,以定取舍;二是选择的能力,例如一大堆书,选出哪些是自己最需要的,哪些是大致翻翻便可的。

13.李政道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从青年时代起就形成了独特的推想式读书法。他读书时往往先看开头和结尾,然后认真推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最后再看书是怎么写的。他认为,只有在读书中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才能消化“别人”,读出“自己”。他称这种推想式读书法为“推读法”。

14.“我看书,不是为了增加本钱,甚至不是为了增加什么艺术或文化修养,我不用理会读书究竟对我有什么帮助,对画画有什么作用,读书就像吃东西那么自然,饿了就找东西吃嘛!”

15.谈到精读的方法和要求时,秦牧具体地指出:要尽量地慢慢读,一面读一面回忆和温习,努力联系已学过的旧知识去探寻和获得新知,而且要不厌其烦,反复地读,或作笔记,或背其要点。即要俯而读,也要仰而思,做到熟读精思,力求真正消化,有所收获,如同“牛嚼”或“反刍”一样。

16.他的读书方法是“博览群籍,读破一卷”,即在广泛浏览的基础上,选一两种重要专业书反覆阅读,使博与专结起来。

17.因循是自修的大敌,但是,急于求成又往往导致失败。对待学问需要有“韧”的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时间终会将人带上成熟的道路。

18.只有经常保持清明谦虚的心,才能源源不断注入新水;时时持有虚怀若谷的求知欲,才能鞭策自身汲取新知;自满而停止学习的心灵,正是死亡的前兆。

19.“我们读古,尊敬古人,但不应迷信古人。应该心中有个自己的评价标准,拿它去衡量一切作品。”

20.梁实秋读书强调情趣,不必亟亟于功名利禄,无须孜孜于富贵荣华,但求内心的丰盈和适意。

21.梁实秋安排读书时间,采取分段读书法;一本好的书不一定要马不停蹄地一口气读完,每天固定抽出一段时间来看,固定速度,固定页数,持之以恒,慢慢领悟书中含意,收获更多。

22.一般地说,对专业有关的、对工作有关的,能学以致用,产生经济或思想建设效益的就是好书和有用之书,对这些书,必须认真读、每天读、反复读,这就叫去粗取精。

23.把摘录的内容、眉批的文字同自己的总的感受、收获结合起来,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对整本书内容、观点、构思、文字作一总评式的回顾。

24.老舍是怎么读书的呢?首先,广读,泛读。他自谦“读书没有系统”,实际上正像是蜜蜂采花粉那样,广采博取。凡是他觉得有用的知识,都尽量广泛地涉猎。

25.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26.现代著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读书时总是先测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一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的,然后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

27.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28.叶圣陶先生不仅善于挤时间“啃”书本,还认为读书应不受地点、处境的制约,一切全在于个人的努力。

29.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是毛泽东多年养成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他赞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格言。毛泽东所读的第一类书,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读书的第二类内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毛泽东读书的第三类内容,就是外来文化中的优秀作品。毛泽东所接触的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

30.郭沫若后来曾多次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31.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见有心得或查找到什么资料时,就写下来,多动笔可以免得忘记,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有时把平日零碎心得和感想联系起来,就逐渐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较系统的看法。收集的资料,到用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非常方便。

32.有大的志向没有大的才干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而大的才干只能从学习中得来。学习不是仅停留在记忆、背诵上面,而是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

33.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

34.少而精,钻进去,每一次都会有新收获,有新突破,久而久之就能“八面受敌”——具备了充分的条件和能力,解决与本书有关的各类问题。

35.韩愈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提出读书的“四患”即读书只怕不多,对书中道理只怕不明白,学习只怕自满认为自己够了,学了以后只怕不能照着去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