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和状元擦肩而过的茶,输的是工艺、山场还是运气?

 岩茶教室 2022-12-09 发布于福建

相关链接:

1.武夷山历史最悠久的斗茶赛,终于慢悠悠地来了!

2.拿奖有没有窍门?听刘国英怎么说!

3.斗茶赛到底是奖金量重要还是含金量重要?

4.好茶到底是做出来的还是选出来的?

5.放榜 |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状元,值得被大声喊出名字!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获奖茶样今天正式上市了,要知道这些各个等级的获奖茶样的销售可是武夷山这么多斗茶赛里唯一一个不混样,不做二次加工的原滋原味分享,还原斗茶赛现场。

这几年跟踪下来发现,其实斗茶赛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工艺的优化,也是对岩茶个性化这一特质的引导与强调。这种个性最典型地表现在每家每户人都有各自所擅长的工艺风格,并且在这不同的风格中也都能完成一泡具有审美价值的好茶。

在以往斗茶赛当中,不同等级的获奖茶往往是混堆后再做销售,这种情形就会出现,一方面比赛茶与销售茶在风格上完全的不统一,另一方面就算是同一等级的茶,但风格却不一致,混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并不相容,以至于拼堆后的获奖茶往往等级都低于斗茶赛当下选出来的获奖茶品质,这也失去了斗茶赛的意义。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状元茶品溯源卡(具体以实物为准)

正因如此,作为一个在武夷山有20余年历史的老牌斗茶赛,“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才会选择如今这种原封不动,独立包装,获奖茶样上还打上了获奖人姓名的分享方式,绝对能够反应出武夷山岩茶全茶类独一份的多样性

当然,如果你的喝茶水平足够高,相信你也能从这些获奖茶样中喝出比赛里的刀光剑影,会去琢磨那些与状元失之交臂的茶,到底输在了哪里?

01

斗茶赛能冲进3%的

工艺都是拔尖的

“斗茶赛斗的是工艺,而且工艺一定是首要的”,在我们采访的众多专家评委、大众评委以及参赛者本身关于“斗茶赛到底斗什么”都会给出以上一致的答案。

基于这种共识性认知,对工艺的严苛程度不仅体现在斗茶赛赛事本身,还有武夷山茶人斗茶基因里的工艺较劲。

▲大众审评区要么在找寻自己的“亲儿子”,要么就是在评价“别人家的孩子”

从赛事上来说,工艺不到位的茶在初赛阶段基本上就被集中“清零”了。一方面这几年大家所公认的一个现象就是制茶工艺的普遍提升,初赛现场像偏生、偏酵味、吃了急火又或是火功太轻的工艺失误型茶样的出现率都普遍下降。

这些年在斗茶赛现场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整体的品质都很不错!”这种感慨在现场的Y老师是很有共鸣的,但对于场外吃瓜群众来说,听起来就像一句官方套话。于是乎,Y老师就替场外吃瓜群众向专家评委发问:“要怎么判断今年茶整体品质的提升?”

武夷山市茶叶专家库审评专家组成员叶苍苍老师说:“这种判断自然是在历年的比较中生成的,比如说去年每一轮平均会推选出2~3泡的好茶,而今年每轮平均推选好茶数会在4~5泡,这就是整体品质上升的一个表现。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审评专家,右起:叶苍苍、马梅荣、彭仲坚

另一方面,今年“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从初赛阶段直至决赛阶段就已经配置了顶配的专家评委阵容来考验一泡茶工艺的硬实力。

既有非遗传承人刘国英、刘安兴、刘德喜、也有武夷山茶叶局审评专家修明、马梅荣,还有资深的岩茶总厂的厂长潘行彪、梁立生,以及武夷山市茶叶专家人才库的彭仲坚、占仕权、许千里,当然还有赞助商熹茗茶业的审评专家郑矫威。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审评专家右起:刘安兴、刘国英、王小明

从参赛者本身来说,在面对斗茶的工艺考验时,DNA链条中的某些环节就已经在嘎吱作响了。

Y老师在采访武夷山斗茶赛公认的拿奖大户,也是今年“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的金奖水仙得主吴启贤时,他就说:“今年获得金奖的水仙就是2019年横扫武夷山各个斗茶赛,揽获四个斗茶赛状元的水仙。

“我从2013年开始参加斗茶赛,朱子杯斗茶赛就从来没落空过,每年都参加、每年肉桂、水仙、大红袍各项至少也都能拿到银奖和金奖,本来想着今年冲个状元,完成十周年KPI我就退休了,看来明年还得继续冲啊!”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金奖水仙获得者:吴启贤

吴启贤甚至告诉我说,他也想买一份状元回来和他的水仙再度PK一次,看到没有,这就是深埋在基因里的鬼畜式斗茶倾向啊。

但从中也能看出斗茶赛上选出的金奖得主,工艺已经是妥妥的斗茶顶配了,而且这种工艺顶配型选手并不是对肉桂、水仙,大红袍的其中之一的偏科,而是门门都在行的大神级。

既然与状元失之交臂的不是工艺,那会是山场吗?

02

斗茶赛斗的是工艺

但能拼到最后的,山场也要够硬

“斗茶赛斗的是工艺,好山场的茶是不会拿去参赛的。”像这样的认知误区,只要经历过一次斗茶赛决赛就能被打破了。

武夷山市茶业局审评专家马梅荣老师就说:“在决赛阶段不仅要考量一泡茶的品质特征,耐泡度与持久度也是衡量的标准之一,到了决赛甚至会泡上四道水进行评判。”

要知道,已经按照国标审评法2、3、5分钟三道水的审评后,又经历第四道水的历练,没有山场底子的茶是很难在决赛的火拼当中获胜的。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审评专家右起:潘行彪、马梅荣

今年的“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肉桂状元周俊就告诉我们,他的肉桂状元山场原料是来自刘官寨与慧苑坑交界的一个叫做“中棠”的小山场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斗茶赛前周俊找我们做内容的时候,就是不服气他家白岩被埋没于正岩产区“月之暗面”,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蕴藏的宝贝并不比高光的正面少,这一次的状元就是一次“月之暗面”的发光证明。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肉桂状元获得者:周俊

当然,能够拿下状元的茶,山场的好自然是没有异议的,那与状元失之交臂的金奖、银奖又或是优质奖的山场就一定逊色于状元吗?

要知道,像“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这样历史悠久、含金量又高的传统斗茶赛,在Y老师采访的参赛者中,多数都是抱着冲大奖的心态参与的,因此送选的茶样也基本都是当家茶或是心中数一数二的茶品

今年的金奖水仙获得者吴启贤告诉我们,“金奖水仙的原料是来自慧苑坑四十多年的高丛水仙和程墩的高山云雾水仙拼配而成,慧苑作为这泡茶的底色与基础框架,确保韵感和滋味的饱满度,程墩的高山茶则起到提香与提鲜的作用,两款原料搭配起来综合度非常的高。”

之所以会选择慧苑的高丛而不是老丛,吴启贤说这是依照赛事的要求做出的选择:“刘国英会长也说了,武夷山大面积种植的仍是水仙,更具有代表性,老丛水仙本身数量不多,就算树龄达到但是没有留丛也不能算老丛水仙,并不具代表性。”

在这个环节上,我们也能看到通过斗茶赛,选出的不仅是工艺到位的岩茶,同样也是拥有“价值观”正确的岩茶,为市场做出一个正确的流行趋势的引导。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非遗传承人:刘国英

除了金奖,今年斗茶赛上选出的优质奖茶样的山场同样硬核

今年肉桂优质奖获得者裴伟鑫就选用了九龙窠的肉桂原料参赛,裴伟鑫说:“遗憾自然是有点遗憾,毕竟是奔着大奖去的。去年选送的是马头岩肉桂参与朱子杯斗茶赛,拿了优质奖,当年觉得是韵感上的不足,于是今年升级选用了九龙窠的肉桂参赛。”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肉桂优质奖获得者:裴伟鑫

在裴伟鑫看来:“拿优质奖的原因可能是火点焙高了,在比赛时火并没有完全退干净,我拿这款原料在工艺上重新调整以后,就在其他场次斗茶赛上获得了茶王。”

“不过朱子杯原样封装的话,我认为我的这款九龙窠肉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退火后,表现力会比斗茶赛比赛阶段的更强、也更好喝。”

03

输的不是工艺,不是山场

那会是?

这些年工艺的整体提升带来的是好茶之间的悬殊变小,较量也可以跳脱出山场和工艺的范畴,进入有点玄学的“运气”部分,这基本上已经可以开始看哪一泡更讨喜了。

特别好的一个趋势是,工艺涉及更全面后,斗茶赛上的茶样基本都是成品状态,这泡茶到底好不好是直观的,斗茶赛上的茶样和市场上的产品基本实现了所见即所得。

当工艺在无限趋近于完美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无限地贴近着岩茶个性化与风格多样化的审美特质,好茶也就开始更具有独具特色的审美。

不同山场有不同的风韵,不同制作者有不同的工艺风格,比如这次的肉桂状元获得者周俊就特别擅长文火慢炖,在前期做透的基础上,慢慢地等待茶叶中的生感在时间的自然转化里吐出来,接着再用低温文火把生感带离。

这款肉桂的工艺逻辑也是如此,在周俊看来,这是一款正桂味比较极致的茶,桂味醇正浓郁,品种特征正、山场也正,是他选择这泡茶参赛的原因。

这种审美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肉桂上,在大红袍决赛当中,原料的选择上有很多品质优异的纯种奇丹跳脱出来,要知道Y老师曾听专家提起过,拼配得好的大红袍就是如奇丹般的和谐内敛。

在水仙组别当中,部分专家评委除了热喝外,已经开始用冷喝来感受水仙醇的冷韵,来更全面欣赏岩茶的美。

▲2022“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状元茶样组合(具体以实物为准)

当然了,因为“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的获奖茶样销售是原滋原味分享,每一个获奖茶样在斗茶赛上的最佳表现状态以及它们不同个性的美,也都能让你全面欣赏到。

Y老师给大家争取来的分享份额仅以下,手慢的同学要自行到熹茗专卖店寻觅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