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炉夜话 |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古典读书治学 2022-12-09 发布于上海

64.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

这就是我们所知的因果律。善果的条件具足,就得善果。恶果的条件具足,就得恶果。

至于先天,求之于前世。还没法应验的未来,应之于来世。这就是三世因果。

我们的传统这样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更多是一种价值观,人所眼见的现实并非这样。更多是一种希望,希望这样。希望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大圆满的影视剧都是这样设置的,这种情况也多在影视剧里出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庸,就是平常,不显山不露水的,不知深浅。愚,心思不够精巧,认死理的那种,也可以说是思维比较固化,不知变通。

这样的人,自身努力加上时节因缘,也是能通圣贤的。

中国文化的底色是礼乐,这些都是柔性而精微的力量,礼的目的是有序,乐的目的是和美,礼乐背后的支撑是仁,仁者,善也,德也。仁能感通,此心同,此理同,故通于大道。居仁由义,以仁为本,以义为则。于礼而言,是人与人之间合乎道义,故有序。于乐而言,是人天之间和谐合一,故和美。社会能够有序和美,便是天堂。礼崩乐坏,人人相争相杀,便是地狱。而人人能发扬内在之善、之明德,明明德于己、于家、于企业、于国家,便是圣贤之道。

《围炉夜话》,是长者给年轻的后生谈理想,谈心,言辞恳切,谆谆教导,乃至于不厌其烦,有时候也稍显固执。长者,有时候缺少开拓精神,缺少种青春气息满满的闯劲儿。多顺应,少抗争。已经读到六十四章,也算是一个小结。后面继续。《围炉夜话》,愿意给读者朋友们共享一些精神的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