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朱家角

 昵称45109175 2022-12-10 发布于浙江

方才登临“东方明珠”鸟瞰领略都市的繁华,大巴又载着我们经过个把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一片宁静闲适之所在。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位于青浦区中南部的朱家角镇,素有“上海威尼斯”和“沪郊好莱坞”之誉,听罢我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便迫不及待地投入江南水乡名镇的怀抱。

朱家角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形成集市,后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在抗日战争以前,镇上商贾云集,人烟繁盛,北大街长三里多,店铺千余家,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之誉。1991年朱家角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文化名镇”,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快成为“长三角”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朱家角的美,在一山一湖。山叫淀山,虽不高,名气大,为浙西天目山之余脉。湖即淀山湖,属于太湖流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面积62平方千米,差不多有十个杭州西湖那么大,茫茫苍苍,水天一色,风过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乘艇游湖,人在画中,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纤巧精致、似小家碧玉,那么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朱家角的面积为周庄的三倍多,可谓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青砖黛瓦的建筑,花岗岩石的街面,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行走其间不知今夕是何年。北大街号称“沪上第一明清街”,久经沧桑,依然保存着原汁原味,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那“一线天”独特构筑,更是令人啧啧称奇。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忽有一街店面显现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在其他古镇是难得一见的。在朱家角,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既能享受临水而居、枕河而眠的雅趣,又能领略北方胡同的风情,虽人文地理天各一方,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但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建于1912年,园名寓意“一边课读,一边耕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是赏景休憩的好去处。

朱家角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桥梁,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镇区36座古桥,古朴典雅,尤其是横跨于漕港上的明代建筑五孔石拱放生桥,造型优美,极为壮观,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琳琅满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有的琢成如意,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兴趣盎然,耐人寻味。渴了累了,不妨找一家古镇茶馆落座,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数百年造就了无数豪杰。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断延伸了这条悠悠文化之源,显露出无限的水乡文化气息。诞生出许许多多“特色角”,如京剧角、书画角、文学角、歌唱角、健身角,比文化功底,讲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内涵,说是自娱自乐也好,讲是群众文化也罢,已经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时尚,犹如绿叶衬红花,给水乡泽国添上浓墨重彩。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文化财富啊!

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桥,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体味“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