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射阳湖的老手艺——锔缸|柴胡

 运河儿女 2022-12-10 发布于江苏

射阳湖的老手艺——锔缸

    公元前4000年左右,里下河浅水海湾两侧的长江、古淮河夹带泥沙,在此堆积成沙堤,古潟湖逐渐形成。战国后,河水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了射阳湖。
   射阳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诞生了汉末文学家陈琳和臧旻、臧洪等东汉将领和海内奇才,这里是革命家粟裕、陈丕显和中国保尔吴运铎等战斗过的红色热土,这里还诞生了赵勤等数10位革命英烈,这里更是工匠云集的传统手艺之乡,工匠们曾用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百姓生活的半边天。
   走马坊的小炉匠张师傅,油坊头箍桶的董师傅、弹棉花的盛师傅、搂炒米的张师傅,还有天平古镇穿犁的徐师傅,林上的篾匠王师傅,姫风爆米花的徐师傅,高夏的皮匠邵师傅……过去,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铁匠、木匠、瓦匠和皮匠、弹花匠等,几乎村村都有,数不胜数。

 

    有句俗话叫“民以食为天。”碗、锅、水缸都是与吃有关的器皿,都是吃饭的家伙什。碗是盛饭的,锅是炒菜的,缸是盛水的。
  千百年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水缸是家中不可或缺的物件。过去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有口水缸。物质匮乏的年代,碗破了,锅坏了,盆裂了,水缸碰两瓣子了,舍不得扔,都等小炉匠来修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但说明司马光聪明睿智,而且还说明小伙伴们知道水缸的贵重。砸了水缸谁负责赔偿?这是小伙伴们纠结的问题。

 

      清朝八旗子弟手下都有一帮锔瓷匠人,锔活巧夺天工。他们把锔钉做成青花状,锔成各式各样花鸟图案,与原件无异,有的远远超越原件的品相。
      后来,锔活流行到民间,锔匠由大国工匠变成游走乡间的小炉匠。他们不仅会补锅,而且还会锔碗、锔紫砂茶壶、锔盆、锔缸。凡是瓷器、陶器坏了都能锔好,且手艺精湛,能让一件已经破损的器皿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第二次生命。
     1967年农历四月一十这天,是我10岁生日,我早早起床到二叔家剃头,我围好围巾布,才剃了四五剪子,就听到我家的方向大声喧哗。
       “大贵子(我乳名),你爸把圆子面扔猪食缸里了。”
    叔母回家告诉我,我家讧丧(吵架)了!
        天刚蒙蒙亮,大姐起床把糯米面放狗头缸里兑水和面搓圆子,爸爸二话没说说,走过来将面团子扔到猪食缸,还将狗头缸砸成两瓣子。
      妈眼泪咕咕地将摔坏的狗头缸搬到里屋,等小炉匠来补。二姐缠着爸,拳头直锤爸爸后背:
   “生日不做就不做吧!干嘛神经病糟蹋圆子面?!”
    大姐见爸爸蹲墙角流泪,欲说又止。
       平时一向慈祥、内向的爸爸今天怎么了?
    大阳还没爬上树梢,来了4个红卫兵,将爸爸架飞机走了。
   不知过了多少天,还是那个小炉匠来庄上锔缸了。还是射阳走马坊的张师傅,还是我堂哥的大舅子,二料个子、圆脸,二八开的小分头,逢人就笑。张师傅来我们庄上锔缸,地点还是在他妹妹家桃树下。我妈拿去两瓣子狗头缸,问师傅好不好渗(锔缸的土话叫渗缸)。
    张师傅一看连说“好渗!好渗!三四瓣子还渗呢!”嘴里说着,手里把两瓣子破缸组合起来,用绳子捆绑好,开始打眼。

 

    打眼的工具是金刚钻,这个金刚钻解决碗、盆、缸的钻孔问题绰绰有余。
   我那时知道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话,原来出自小炉匠锔之口。
     张师傅右手抓住钻杆上的帽子,左手抓住弓弦,弓弦系着细绳,细绳绕在钻杆上。张师傅手拉弓弦,钻杆转了起来,很快在水缸上钻了一个孔眼。
    一个,两个,三个……张师傅重复钻孔,不停打眼。沿缝隙两边钻好了一排孔眼后,从工具箱抽屉里拿出长短大小合适的、事先制作好的锔钉。

 

     锔钉是铁的,梭子形,扁平状。一般渗缸都用铁钉,只有上等好瓷碗才用铜钉,古玩珍藏品都用金钉或银钉。锔钉一等价钱一等货,各种材质的钉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金钉1毛,银钉5分,铜钉3分,铁钉2分。
      张师傅按照两两相对的孔眼,将锔钉分别揳进孔眼,又用小铁锤轻轻敲打,使锔钉与缸体完全吻合。

 

  钉好了锔钉,解掉起初捆扎的绳子,用豆油与石炭做的腻子把缝隙两面反复涂抹几次,缸就锔好了。
    我家的狗头缸用了18颗锔钉,妈妈给张师傅0.36元钱。

    妈妈将渗好的狗头缸拿回家,爸爸举起来朝亮看了看,没见到光线,用木棒敲了敲,也没听到破声响。
    大姐拿起水桶到河边拎水,水缸里的水满了,也没见一滴漏出来。
    爸爸咧开嘴笑了:
    “张师傅渗缸的手艺蛮好的!”
     妈没好气地说:
     “你有本事再砸啊!”

最近精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