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经方经验及医案(摘)

 德寿堂图书馆 2022-12-10 发布于黑龙江

先掌握住十六个方剂与相对应的病证,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证,其实十六个方剂组成中就差不多有六十多味药了。在这样的方、药、病、证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了。

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桂枝汤治疗伤风感冒效果很好,普通人的伤风感冒一般加葛根;身体结实的人要加麻黄;咽喉痛加生石膏、桔梗;咳嗽气喘加杏仁;对于平时形寒肢冷、体弱多病的人要加附子。

病人伤风感冒有发热,体温升高的时候,体温升高的时候,只要有恶风恶寒就可以用。如果病人口苦得厉害,就要加柴胡、黄芩;如果口干得厉害,就要加生石膏。真的超过40℃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医院里去,以防万一。

如香连丸、左金丸只有两味药,最多的藿香正气丸也只有十四味药,记住它们,做成卡片,使用时最初只要记住每个方子的辨证要点,慢慢地就熟能生巧了。

譬如五苓散就是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病症:一个是用于突然水泻不止,另一个用于口渴不止,水入立即呕吐;

当归芍药散就是抓住病人有贫血与浮肿倾向,脸色不华,或黄或白;

香苏饮的辨证目标是饭后胃脘胀而不痛,口淡胃冷加高良姜,瘦弱的人加党参、大枣;

左金丸就是抓住口苦、头痛、吐酸,只要三个症状里有两个症状同时存在,就可以使用了;

香连丸抓住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三个症状,并且治疗效果与发病时间有关,就是说,病症一出现就马上服药效果最好,等到第二天服药效果就差多了,所以家里这几种中成药是终年必备的。

五苓散的使用例子:

“十年前的一个秋天,阿珠在家里突然腹泻,那几天我不在家,到亲戚家里去了。当我赶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她生病的第三天了,从家人的口中了解到具体的病况:'第一天早晨6点阿珠腹泻2次,一整天食欲全无;第二天发热哭闹不已,下午腹泻3次,只吃了一些米粥;第三天发热,连续喷射性腹泻了多次。’”

“我上午到家里时,看见阿珠光着屁股蜷缩在被子卷里还在拉稀,流的满床都是,人瘦了不少,体温38℃。大便的颜色黄白相间,有大量黏液及海腥味。头部颈部有汗,哭着说自己头痛。几天来,小便次数很少。口唇干燥,抢着饮水,水入不久又泛吐出来。符合“水泻不止,口渴不止,水入即吐” 的五苓散治疗目标。

“我就买来一帖五苓散。把它研成粉末后,分成15小包。每包一钱,每次一包。把粉末搅拌到米粥里再加了点红糖,就喂给她吃了下去。每隔4小时吃一包,一天喂她吃4次。服药后小便开始转长,当天腹泻了6次,还吐了一次。睡觉前,体温还是38.2℃。夜里还好,排了几次小便,拉了一次溏薄的大便。早晨起来,体温已经正常,有了食欲,精神也恢复了不少。三餐还是吃米粥,五苓散粉末继续放在米粥里服用。中午拉2次溏薄的大便,其他一切都好。就这样治愈了阿珠的秋泻。”

后来我才慢慢地体会到,汪阿姨使用香连丸与左金丸的经验真的是非常宝贵。在我从医的生涯中,有不知多少口苦的偏头痛病人,在头痛发作时用左金丸得以有效地治疗。特别是香连丸的三个目标症状——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概括得准确极了,用法也极为重要。

譬如2002年的暑假,单位组织我们到海南岛旅游。在途中,一个女同事突然出现腹痛,司机不得不中途停车。车门一打开,她箭一样冲下车,十来分钟以后才上来,一脸的痛苦面容。上来后汽车刚刚准备开动,她又大叫起来,又一次重新打开车门,好几个女同事就陪她一起下去。大概又过了十来分钟时间,几个同事左右搀扶着她从路边的草丛中出来,脸色惨白,还没有搀扶上车就痛苦地重新折回草丛中去。全车的同事都是医务人员,大家都已经猜到这个女同事一定是患了急性肠炎,然而周围是大海、沙滩与丛林,不知医院在哪里,个个心急如焚,什么旅游啊,休闲啊,全被这个女同事的腹泻搅乱了。我想她突然腹痛、腹泻,又加上拉了一次又一次,肯定有里急后重,所以具备香连丸的方证,就马上从身边的手提包中取出一瓶香连丸,叫人给草丛中的这个女同事送去,让她用矿泉水把一瓶盖量的香连丸马上吞下。过一会儿,这个女同事走出来了,虽然体力差一点,但是已经没有痛苦的病象了。

她看见大家担心的样子,就说:“好了,好了,全都正常了,大家上车吧!”

大家就像看一场魔术表演一样,禁不住欢呼了起来。

“这个香连丸太神了!”这个女同事笑着对我说,“吞下去不到两分钟,肚子就不痛、不泄了,元气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虽然香连丸化险为夷的功效司空见惯,但是我心里还是非常高兴。

“你的急性肠炎的治愈,不仅仅是药的问题,主要是方证相对应,才能取效。”

“你怎么知道我会腹泻啊?中药丸都已经带在身边了。”这个女同事一脸的笑容,开起了玩笑。

“古代中医师身边都要随身携带一些急救的中成药以备意外,”我说,“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我这次出门旅游也带了几种中成药在身边,我还把针灸的工具也带上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诊治。刚才你服用了香连丸如果还没有效果的话,我会给你针灸、刺血、拔罐,同样可以止痛止泻,恢复健康的。”

刚才给这个女同事诊治,既没有按脉望舌,也没有玄奥的理论指导,就是使用方证相对应的疗法,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多好啊!

“汪阿姨,请说说平胃散的辨证要点好吗?”

“好的,我使用平胃散只注意三点,”汪阿姨说,“一是舌苔白厚而腻;二是头身困重;三是腹部胀满。”

“汪阿姨,听父亲说,舌苔白厚而腻和许多疾病有关,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吗?”

“使用平胃散的时候,”汪阿姨说,“一般病人没有发热。如果外感发热的时候,病人出现平胃散的舌苔,我就分别使用下面三个方剂。一般用三仁汤;如有口臭、咽喉肿痛,我就使用甘露消毒丹;如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我就用藿香正气丸料煎煮成汤剂;如果病人只是舌苔白厚而腻,有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没有发热时,就可以直接使用藿香正气丸。”

“对于藿香正气丸,我父亲还有一个诊治的目标,就是治疗'暑天消化道型流感’。”

“汪阿姨,如果临床上除了有平胃散的舌苔以外,还有口苦、恶心、胃胀等症状,你如何加减化裁呢?”

“我一般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黄芩、苏梗与香附。”汪阿姨说,“去年古历三月末,我觉得自己浑身不自在,头昏脑涨,四肢困重,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口苦口臭,便溏尿黄,舌苔黄腻而厚,我就给自己开了两帖平胃散的加味方子,就是平胃散加黄连、黄芩、苏梗、香附与砂仁。服了两天以后,这些症状明显地减轻了,胃口也好了起来。”

“汪阿姨,张简斋先生是如何使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疑难疾病的?”

“张简斋先生对于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病人只要出现口苦、尿黄,一般都使用甘草泻心汤。”汪阿姨回答道,“许多疑难病,只要出现上述的胃肠症状,都有较好的效果。”

“张简斋先生的甘草泻心汤常用于什么病?”

“甘草泻心汤使用于较多的疾病,”汪阿姨说,“如肝炎、胃炎、肠炎、口腔溃疡;如失眠、癫痫、癔病、嗜睡、梦游病;如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巩膜炎、泪囊炎;如关节炎、风湿病、神经痛、子宫内膜炎、盆腔炎、阴道炎等。”

“虹膜睫状体炎是什么病?”

“是眼科的疾病,”汪阿姨说,“这个病预后不好,如果使用甘草泻心汤的话,要用生甘草一两,还要加赤小豆一两与一些活血祛瘀的中药。赤小豆要浸湿,使它萌发出一点小芽,然后晒干。张简斋先生说:'病人眼睛发红,但是红的地方不在结膜与角膜,而在瞳仁的中间,与赤眼的斑鸠相似,所以张仲景有目赤如鸠眼一语。’”

脉诊分两种,一种是不分寸、关、尺的脉诊法,称之为'全脉’诊法,主要是在外感病的时候使用。除了脉律不齐的'结、代、促’脉之外,八种'全脉’的脉象。那就是诊察病位的'浮、沉’脉,诊察病性的'迟、数’脉,诊察体能的'虚、实’脉,以及反映病情紧张度的'弦、紧、缓’脉。

另一种诊脉法就是寸、关、尺的'分部’脉诊法,先确定生理状态下的'分部’脉。两寸的脉应该是浮取即得,两关的脉应该是中取而得,两尺的脉应该是沉取才得。反之,就是病脉。

两寸的脉是上焦心肺功能的体现,浮取即得,反映心肺功能正常运转,若浮取不得,就是上焦心肺功能失常。寸脉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如果右寸浮取不得,可能就有胸闷、咳嗽、气喘、咯痰。两关的脉是中焦肝脾功能的体现,中取不得,反映肝脾功能失常。关脉也要分别左右,如果左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胸胁苦满、烦躁不安;如果右关中取不得,可能就有脘腹胀满、胃肠症状。

“恶心、呕吐、纳呆、肠鸣、便秘、便溏、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称为'胃肠症状’。

“如果两尺的脉沉取不得,临床会有什么症状?”

“尺脉不分左右,”汪阿姨说,“如果沉取不得,可能就有腰酸背痛、耳鸣耳聋、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不育不孕等症状。”

对于临床中医师,这一套脉诊方法是有用的。”汪阿姨说:“因此你不妨也学学,起码可以赢得病人对你的信任与尊敬。然而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基本症状没有遗漏的话,脉象也应该包含在其中了。再说要花上好多时间去旁敲侧击地试探病人,以求一问就知的症状,这一做法,有点儿'医卜星相’的江湖术士的遗风,所以我不刻意去做。但是,我父亲晚年对脉诊的价值有他自己的心得。”

“他的心得是什么?”

“他认为在正常的状态下,每一个人的脉象都是不一样的,”汪阿姨说:“特别表现在寸、关、尺的'分部’脉象上,这种区别是与生俱来的,中医师本来应该记录在案。医师知道了病人不生病时候的脉象,才能够对比与区别生病时候脉象的异常。我父亲认为《新唐书》所记载的许胤宗 '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可解,口莫能宣。且古人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的一番议论,其实是影射脉象因人而异和临床上以病定脉的无奈。他认为许胤宗的议论表面上听去是矛盾的,其实是别有新意。许胤宗深层的意思可能强调医师当时感觉到的病人的脉象,要和病人平时正常状态下的脉象相比较。”

“资深的中医师通过望诊就可以诊治疾病,这有可能吗?”

“你说的是不是指张仲景给王仲宣色候的事?”

魏晋针灸学家皇甫谧撰写的医籍,皇甫谧告诉我们:仲景见侍中王仲宣,王当时二十多岁,仲景预言其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犹不信。想不到真的二十年后,王仲宣果然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

“是的,《甲乙经》的序文中说到这件事。”我说,“在许多医话中也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记载。我不太相信这类'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现象,你说中医师的望诊能否达到这个境界?”

“达到这个境界的中医师肯定有,”汪阿姨说,“张简斋先生就具有这样的诊察能力。我亲眼目睹他仅仅依凭望诊就毅然投以桃仁承气汤三帖,药到病除,治愈了一个中年官员的狂躁证。”

“汪阿姨,你认为如何学习才能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

“我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汪阿姨说,“医者修炼到一定的火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我想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不等于被动地等待,总应该有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渠道吧。

“你为什么认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无法传授的呢?”

“望诊中一般的望诊是可以通过教育与阅读的方式学会的,”汪阿姨说,“然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功夫是一个例外。不要说诊察病症了,就是在菜场上买蝤蠓(青蟹),能够通过观望就能识别哪一只蝤蠓是膏黄肉肥的人也没有几个。我的一个亲戚,是一个识别蝤蠓的老手,在一大群满地乱爬的蝤蠓之中,他不用动手去抓扑蝤蠓进行近距离地察看,而只要远远地站在那里,叫人把在他手指点划下的蝤蠓拿来,只只蝤蠓都是百分百的肥美壮实,因此人人佩服他有一双'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眼睛。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做水产品生意的,个个都想学会父亲的这一手绝活,渴望练就如父亲一般的'火眼金睛’,去直接看透了本质而不执着于纷繁的表象。我的亲戚也想把自己如何挑肥拣瘦的经验与方法传授给下一代,然而就是难以用言语与动作表达出来,一直到死也没有教会他们。”

记得以前读《学记》中的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能使人巧”这几句话的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大匠不能授人以巧的道理,现在通过汪阿姨这个浅显的例子,我终于有所领悟。

突然想起张简斋先生仅凭望诊就治愈狂躁症的病例。还没有了解清楚病人具体的临床表现。

“汪阿姨,那个中年官员的狂躁症有什么表现呢?”

“面色暗红而紫,狂躁不安,骂詈不休。”汪阿姨说。

“这个病例真好,还有别的典型病例吗?”

“有一个我哥哥的同事,”汪阿姨说,“是个矮矮胖胖的军需官员,满面红光,体重两百五十多斤。他是来要求张简斋先生帮他减肥的,还是我领他去的,那时候我还没有跟随张简斋先生侍诊。张简斋先生只问他一句话,他点点头以后,就给他开了一张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的用量是一两。服药以后就有效,后来原方稍作加减,连服两个月,体重减少了三十斤,多年的慢性肠炎也随之治愈。”

张简斋先问话一定是大便有否溏薄腹泻。

“如果遇见一个突然昏死过去的病人,也不知道是什么病,中医可以诊治吗?”

“一个人突然昏死过去,这是多么危急的疾病啊,就是在现代大医院里,要诊断出是什么疾病并非易事,遑论治疗了。然而古代中医却可以通过另外一条途径找到一条非常合理,且可以操作的诊治方法。”

“昏死过去是一个症状。中医也分中风、癫痫、厥证、中毒、热病等好多种病。” 汪阿姨如数家珍。“如果沿着这一条认病、辨病的思路去诊治的话也是极为复杂的。”

“难道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执简驭繁的诊治方法?”

“当然。”汪阿姨一改平时病恹恹的样子而光彩照人。“先分'脱证’'闭证’两大类。再在'脱证’中选择四逆汤回阳救逆或者是生脉饮气阴并补;在'闭证’中选择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或者是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这样的诊治就能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促使其大脑苏醒。”

“什么是脱证?什么是闭证?临床上如何区别?”

“我打个比方吧。”汪阿姨用手托着脑袋想了想。“'脱证’就是指人体的所有门窗都是打开的,如病人口开齿露,手撒汗多,二便自遗,肢体瘫软;'闭证’就是指人体的所有门窗都是关闭的,如病人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脱证’和'闭证’,两者的各个主症都是相反的,临床上比较容易区别。”

经汪阿姨这样一讲,同样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的病人,就被清晰地分成了两大类。这样相对应地去抓主症的办法真好。

“再进一步辨证就可以用方药了。” 汪阿姨的声音优雅动听。“'脱证’的病人如果有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的症状,就可以使用四逆汤;'脱证’的病人如果有面红肢温,脉数舌红的脉症可以使用生脉饮。'闭证’的病人如果有谵语烦躁,脉数舌红的脉症就可以使用安宫牛黄丸;'闭证’的病人如果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的脉症就可以使用苏合香丸。”

脉症对应,条分缕析,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汪阿姨真是个好老师!

“我在娘家的时候,时常遇见这种病症。有一年夏天,我跟着父亲出诊,患者是一个中学生,暑假期间帮助家中割稻子而中暑,昏迷不醒已经五六个小时。病人躺在大房间的床上,周围站满村子里的亲房、邻居。我们进去以后,大家才安静下来并退出了房间。”

“病人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大小便闭,肢体强痉。你说是什么病证?”

“闭证。”我随着她的思路,依照她的诊断框架在紧张地思考,经她一问,我就脱口而出。

“好。”汪阿姨看着我满意地点点头。“进一步仔细观察,病人面白唇暗,四肢不温,脉沉滑。轻轻地撬开紧闭的牙缝,就看见口中的又白又黏的痰涎顺着口角流出,并勉勉强强地看到舌苔白腻。”

“噢,苏合香丸。”我情不自禁地嚷起来。

“又给你选对了方剂,” 汪阿姨喜形于色,“假如从判别病名入手就没有这样容易了。”

虽然是“二选一”的鉴别,但是我也体味到一点点的成就感。

“我当时就和你一样。” 汪阿姨神色凝重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在父亲的引导下一问一答选对了。后来父亲取出药瓶中一点点由细辛与皂角研成细末的'通关散’,叫我轻轻地吹入病人鼻中。连吹了几次以后病人喷嚏频作,牙关稍有松动。然后把苏合香丸用温开水化开,让病人勉强地灌服下去,再加以针刺'十宣’,这个病人就苏醒了过来。”

中医从整体着眼,从症状入手,有几千年经验结晶的方药相对应的诊治方法,的确散发着科学的精神。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她说,“医师也只是减少与消除疾病的苦痛罢了,总体上是阻止不了死亡的,所以做一个医师首先要知道有的病是医治不好的。不然的话,初学时会过于乐观而盲目,到后来就会过于悲观与自责。”

“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

在社会上普及中医知识和培养优秀中医师同样重要,病人把治愈疾病的希望全盘寄托在医师身上,事实上只有患者自己才是治愈疾病的决定因素。一个懂得中医基本道理、疾病一般知识的人,才能找到良医,才能信任良医。不然的话,你如何选择良医呢?你如何判断诊治过程中的疗效呢?所以学习中医来自保自养,而不是当医生。

附:医案

诊治过一个年轻妇女面部红肿的病症,那个病例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患者25岁,”汪阿姨一边回忆一边说,“因为婚后五年未能怀孕,服了一位老中医的中药后,脸廓变得暗红而肿,痛痒难熬。伴有月经淋漓不止、大便秘结、小便黄短、失眠多梦、胃纳不香一年多,经四处诊治,病情依然。后来经人介绍,求治于我的父亲。父亲给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帖后就有明显效果,接着给她黄连阿胶汤合黄连解毒汤十帖而愈。过了半年患者就怀孕了,后来足月生产,母子平安。我印象之中,这个病人除了满面红肿之外,身上还有一种难闻的气味,后来随着病症的减轻其气味也逐渐减弱,治愈以后这种气味也就没有了。我父亲说,身上闻到这种气味的人,方中就要重用黄连。”

真是一个鲜活的病案,一个奇病怪疾,病因病机千头万绪,然而诊治的方法却是如此的简单与平常,疗效如此的快捷与明确,这就是我心中追求的目标。真要感谢汪阿姨的讲述,虽然我听了之后只知道一个病案的情节与结果,而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与过程,更不知道其中的机制与原因,但对我来说,这个故事的正面作用已经够大了,够我记住它一辈子。特别是闻病人体味而辨识用哪一味中药的事实,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中国人认为鼻子是最重要的器官,闻香识臭非它莫属,所以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的时候,往往口中说着“我”,大拇指或者食指会不由自主地指向鼻子。古代中医对辨别病人身体发出的气味非常重视,这种辨别就是“望闻问切”中的闻诊,被列为四诊中的第二位。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闻诊在临床上偏重于“听声音”,在中医学的典籍中仅仅强调对病人的口腔、分泌物与排泄物的区别。如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等,仅此而已。因此,医师的嗅觉也不能像史前时代那样地敏感,更罕见它在诊察中与药征相关的微妙作用的记录。

我父亲遇到一个腹内发热三年的中年男性病人,三年来常觉腹内阵发性灼热,摸之肌肤却不热,已多处求医,也求神保佑,均未能取效,全家惶恐不安。父亲诊时发现:病人烦躁不安,腹内发热因心情变化而波动,四肢自觉发凉,而触摸之却不冷。遂告知无大病,请其放心,并予以四逆散。服药七帖后,腹内热感减轻,心烦减轻。再服七帖,烦热消失。停药观察,再无复发。

(摘自《一个老中医的经方人生》)

注:香连丸

【製法用量】

黃連加入吳茱萸20克同炒令赤,去吳茱萸40克  木香10克  

【功效】

清化濕熱、澀腸止瀉。

【主治】

赤白下痢、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膿血相兼、並時夾黏液、舌紅苔黃、脈數。

注:左金丸

【製法用量】

黃連60克  吳茱萸10克  

【功效】

清肝胃火,降逆止嘔。

【主治】

肝火犯胃證。脇肋脹疼,噯氣吞酸、嘈雜嘔吐、舌紅,脈弦數。

附:藿香正气丸

成份

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炒)、陈皮、半夏(制)、厚朴(姜制)、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枣、生姜。
辅料:无。

性状

本品为深棕色的浓缩丸;气芳香,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附:香苏饮

《金鉴》卷五十

编辑

编号:71484

名称:香苏饮

组成:藿香、苏叶、厚朴(姜炒)、陈皮、枳壳(麸炒)、茯苓、木香(煨)、炙甘草。

出处:《金鉴》卷五十。

功效:温散。

主治:婴儿生育时触冒寒邪,入里犯胃,曲腰而啼,吐沫不止者。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女科指掌》卷三

编辑

编号:71485

名称:香苏饮

组成:香附、苏叶、陈皮、甘草、砂仁。

出处:《女科指掌》卷三。

主治:妊娠伤寒。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加减:如太阳经,加羌活、防风;阳明经,加葛根、知母;少阳经,加柴胡。

《医方简义》卷四

编辑

编号:71486

名称:香苏饮 别名:香苏饮

组成:制香附1钱5分,苏叶1钱5分,防风1钱5分,杏仁泥3钱,甘草5分,陈皮5分。

出处:《医方简义》卷四。

功效:芳香疏气,微发汗。

主治:肿病初起。两目下如卧蚕状,身重微喘者。

附:三仁汤

歌诀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瘟初起法堪遵。

组成

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附:平胃散

歌诀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施。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1]

组成

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用量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

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附:甘露消毒丹

歌诀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1]

组成

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用量

飞滑石450g,淡黄芩300g,绵茵陈330g,石菖蒲180g,川贝母、木通150g,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120g。

用法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