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周期投资如是说

 吕杨鹏 2022-12-10 发布于北京

      最近很多人问我对消费股的看法,我认为回溯一下2012年周期股投资者的想法或许会有启发。现在看来,2012年买入周期股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虽然之前已经躲过一波,但后续仍在下跌,更重要的是占用仓位、错过消费成长的大机会。可细品当时投资者的逻辑,并非毫无道理。

理由一:伟大的故事仍在兑现。当年大家持有周期股一个重要逻辑就是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有提升空间、房地产的泡沫还在继续。事后看,这一论断非常正确。此后十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49.7%2010年数据)提升到63.89%2020年数据),房价更是翻了一翻,但这个宏大的故事并未阻止周期股的跌跌不休。因此,很多宏大的故事例如消费升级、人均GDP提升不能直接得出行业选择,这一点过于简单粗暴。反思这个逻辑,大家忽视了一点:虽然故事仍在兑现,但最好的时候可能过去了,并且在那个最好的时候各大企业拼命扩张产能,这些产能在未来需求斜率放缓的时候大量兑现,这也是消费品未来几年需要面对的问题。关于供给角度的思考,我还是推荐马拉松投资的《资本回报》一书。

理由二:估值处于之前五年最低位。2012年,由于之前两年的下跌,很多周期品行业的估值处于之前五年最低。很多人以此为理由来推荐周期股,岂不知2012年之前的五年甚至七年,周期股处于泡沫,从珠穆朗玛峰下来1000米甚至2000米不叫低位。泡沫有时候会很长,可能都不只一两年,当你五年甚至十年都处于一个行业的繁荣中,自然对高位习以为常。但最终随潮水褪去,估值会杀到令你无法想象的位置。2020年,周期股的估值普遍是2007年的10%甚至更低。

理由三:短期基本面没问题。投资者很难基于很远端的未来做决策,能够看一两年就不错了。2012年,现在看是十年经济回落的开始,但是这种回落很慢,导致周期股在2012—2013那两年的业绩并不差。所以当时的投资人经过深度研究和不断跟踪,觉得基本面没问题,你如果在当时看空周期股,他们会拿出无数微观调研和企业Guidance,耻笑看空者缺乏深度研究。他们不知道当一个行业下行时是先杀估值、然后基本面兑现。等到2014—2015年,周期股的基本面才显著恶化,这跟之前盛世堆积的产能释放有直接关系,也是国家在2016年启动“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原因。

理由四:利空正在释去、利好正在出现。当年周期股研究员对于货币政策的关注和如今消费品研究员对于防疫政策的关注是一样的。2010年底至2011年底,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收紧的周期,很多人认为周期股的下跌是这个因素决定的。因此,当2012年中国的货币政策重新转向宽松,大家无比兴奋,而周期股在降准、降息的前后一段时间确实出现了脉冲式的上涨,但转而就进一步下跌。慢慢的,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时间从一个月变为几天,最后大家就不关注宏观了、周期股也彻底沦为僵尸股。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漠视,这就是当年的现实!其实从2010年开始,周期股的回落已经不是货币政策的问题了,而是一个时代的过去。只是站在那个档口,大家还没有从原来的投资习惯中挣脱出来,股价仍会做“肌肉记忆式”的反应,但大势已去!

       如今的消费品投资者比当年的周期股投资者幸运,因为当年的投资人没有那么多历史可以借鉴。上述问题,我当年亲身经历、充满困惑,都是事后不断复盘、不断研究美股一点点琢磨出来的。而现如今,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