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龚广涛:龚河建村四百年

 中州作家文刊 2022-12-10 发布于河南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1006】 

龚河建村四百年

河南南阳        龚广涛


话说:

神州明末烽火燃,

南阳盆地兵戈寒。

铁骑踏血草影稀,

哀鸿泣野人迹罕。

清军入关社稷改,

洪洞出晋移民迁。

千里迢迢异乡路,

关山重重新梦圆。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逢新朝旧代更替,都要经过战争的残酷洗礼。然后,将会发生波澜壮阔的移民运动,每次移民迁徒,都是世界移民史上罕见的规模。中国移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是西晋衣冠南渡,唐宋客家南迁,明清洪洞大移民,还有湖广填四川等。近代还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

其中,明清山西洪洞大移民,是封建社会移民史上影响最大,意义最深的移民运动。由此衍生的传说故事最多最广。

“问我祖先居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清以来,这首民谣一直流传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几乎妇孺皆知,萦人情怀。六百多年来,它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风格,向人们倾诉了千千万万移民人悲欢离合的沧桑故事。我的老家卧龙区谢庄镇龚河村,开村祖爷龚三元就是这些动人故事的见证人、参与者。

《南阳明清移民记》《南阳明清移民补记》载:龚河村开村祖爷龚三元是明末清初山西洪洞移民。这次移民,应该归因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李自成,陕西榆林米脂人,少小离家,四处流浪乞讨。明崇祯二年,李自成二十三岁,揭杆起义,世称李闯王。

清史有文,李自成曾三征河南,九战南阳。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著《李自成屠南阳》载:“十月自成复陷南阳,屠之”。河南巡抚曾奏报朝廷:闯王所到之处,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尸骨纵横,满目疮痍。这些描述,河南多地史志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李自成第五次攻占南阳,杀死总兵猛如虎,生擒唐王朱玉镆,第七次攻占南阳杀死南阳知府邱懋素,第九次攻占南阳杀死总兵虎大威。

李自成九战南阳以后,繁华的古城遭受重创,几乎只剩一座空城。南阳人口骤降至三万余人,《南召县志》载,全县所剩仅有八千余口。听来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据老人传说,清朝顺治年间,大清首任总兵张应祥赴任南阳时,野狗成灾,吃人成疯,士兵们不得已乘战车与野狗博斗。一年多后,在城北玄妙观道士的支持下,将成千上万死尸遗骸收集在玄妙观西南角处掩埋,旁筑高台,名曰望乡台。每年都开道场,请高僧名道为亡魂超度重生,登台遥望家乡。后人为纪念那段惨烈历史,在望乡台下立一块石碑,名为张将军瘗枯骨碑为纪,今日仍矗立在南阳市人民公园西北角处。

南阳兵燹以后,古城只剩残垣断壁,村镇毁去十之有二,百姓生存无几。南阳境内陆广人稀,“春燕归来不见村,千里白骨人烟稀”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土地荒芜,劳力匮乏,新生大清帝国面临严竣的问题。为了迅速解决这一难题,朝廷实行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大批移民从全国各地迁入南阳境内,山西洪洞是移民主要来源地。

本人查阅了有关史书,明末清初山西洪洞移民南阳记载甚少,难以从中发现开村祖爷迁徒的详细文字记载。又因祖坟墓碑破坏殆尽,获取准确资料成为憾事。为此,我曾和族人龚广暑、龚旭广、龚如山、龚军专程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寻根问祖。

洪洞县位于晋南,北通幽燕,东邻太岳,南达秦蜀,西控汾河。县北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广济寺,坐落在一条棘针沟内。棘针又名酸枣树,棘针沟处在汾河霍山脚下。昔日的大槐树和广济寺曾毁于汾河水患,棘针沟现已建成当今幽静典雅的大槐树公园。

《洪洞县志》载:第一代大槐树汉代所植,历经千年风雨,明朝时乃生机盎然,主干成人数围有余,遮荫蔽日数亩之多,饱经沧桑后枯。第二代大槐树在一代根部孽生,历经四百余载,解放后枯。第三代大槐树在第二代北,同根孽生,至今已逾百年,枝繁叶茂,风姿绰约,亭亭华如云盖,正沐浴着新时代阳光,茁壮成长。

我们在大槐树祭祖堂祭拜时,看到两幅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两幅对联,雅俗共赏,无限深情折射出千千万万移民人的酸甜苦辣。字里行间,在历史的经纬里,我们拂去民间传说的扑朔迷离,还能筛簸出先祖迁徒的悲壮真象。

从祭祖堂工作人员提供的志书、史书中得知,老家开村祖爷一支和其它成千上万移民一样,不可能从中找到准确的记载。但洪洞移民南阳县各地乡镇,倒是粗有略记,龚河村周边的安皋镇、谢庄镇、石桥镇均在涉移范围。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所《洪洞移民大槐树后裔家谱》,共有一百一十八姓,龚姓排列第九十七位。

据工作人员介绍,洪洞移民过程中,有官兵押解,预防逃跑,每个移民人小脚趾上都要砍上一刀做记。若中途逃遗,抓回脱鞋即可验证身份。久之,脚小趾便成两瓣复形。唯物而论,绝不如此。古代迁移百姓,千里跋涉,是为劳动耕作,脚被砍伤,怎能走路,怎么耕作。再者,脚趾伤好,生理上不会遗变两瓣复甲。山西原居人,遗传基因应是科学解释。传说不是正史,往往有一定神话色彩,它蕴含着难舍乡愁的寓意。

老家族人,世代都有脚指刀记类似传说,大家为了证明是洪洞而来,会脱下鞋袜求证。另外,族人还有“背手”之习,“解手”之说,洪洞移民色彩浓厚。

当地书中有记,大槐树旁影壁墙塑有浮雕图,清政府移民方式有遣送、军屯、商屯、民屯等多种形式,更多的是强迫、征派方式。虽说中原地方很好,又有三年不纳粮的优惠政策,但有谁愿意背井离乡,远涉它地呢?清政府只好制定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移民迁徙。

开村祖爷一家,从山西迁移南阳龚河之路如何艰难,已经不得而知,但与留守山西家人离别之处话离别,断肠人送断肠人。欲走还却,异乡陌路,关山重重,声声情,步步泪,骨肉难分。今天叙写起来,言犹在耳,形犹在目。真是望不够的大槐树,看不舍的广济寺,道不完的伤心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离不开的家亲人。

据族人世代相传,开村祖爷和两个哥哥及其他移民到达南阳,山西官兵和南阳官员即行交接文书。然后,地方政府给出一个指定区域:大哥龚大元去城南金华,二哥龚二元去城南官庄,他被指定去城北安皋。每家发五两纹银,部分粮种,农耕器具。

开村祖爷与两位哥哥,相拥而泣,难舍难分,一步一回头,三步一叩首,不得不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大家举目无亲,仰望苍天,人地生疏,怆然泪下……

移民们或结伴,或独行,分散开来,奔各地安居。开村祖爷带上家小,来到南阳古城西北十五公里一条无名小河旁停下。只见山川河流,云雾缭绕,霞光璀璨,景色旖丽,峰脉峙耸,巍峨峥嵘。南望磨山,东西横亘,酷似一尊皇帝玉玺;东瞭塔子山,北肥南瘦,恰似一头北首南尾卧虎;西观羊山,西高东低,犹如一只奔腾跳跃的羚羊;而北方的伏牛五朵大山,巍峨叠嶂,犹如蜿蜒巨龙,行之有止,分枝布叶,余脉扇开,层层降落,逶迤小河北岸,成为一道大岗。弯环如龙的三条河流,纵横交织,七折九曲,形成围帐之势。

开村祖爷所到之处,传说中的风水格局,应是五星归垣,万不逢一。人们俗称水星帐于北,火星峙于南,木星列于东,金星镇于西,土星结穴而居中,真正难得的一处风水宝地。

开村祖爷到此官府指定位置,不曾想遇到如此天降仙境之地,一扫迁移窘迫阴霾,就此安营扎寨。从此,河流、营寨、土地组成了一个新的生命共同体。他深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开村祖爷虽不知山从何来,水流何处。但他深知,山水龙脉,源源流长。此地安营扎寨建村,象征着龚氏后人将会像拔地而起的大山,世代昌荣;将会像川流不息的沙河,万古流长。

古代村庄,多靠山峦,或依河流。俗话云:靠山吃山,依水吃水,若有山靠,再傍河流,才有吃不尽春夏秋冬的稻菽粟米,有聚不尽东西南北的福禄财寿。开村祖爷所到之地,依山傍水,实为宜居福地。遂将所扎营寨命名为龚河村。从此,中国地域历史上,一个崭新秀美,平凡可爱,幸福温馨,以姓氏河流命名的风水宝地——龚河村诞生了。

几百年前,南阳气候湿润,雨水充沛。龚河村周边沟洼河叉纵横,蒹葭丛生,荆藤茂密,既荒芜又肥沃。族中老人常说:“村南河边的耕地,原来俗称荒湖”。地势低凹,湿地绵延,稍加改造,即为稻田。小河北岸是五朵山余脉土岗,向北瞻望,十几华里尽是荒芜的土地。据传,当年官府有一不成文的说法,叫跑马圈地,拉犁占地。就是说,移民到此,土地无主,先到先得,只要圈占,即可耕种收获,土地归己。

开村祖爷安营扎寨,开疆拓土,进入一个新的建村立业新纪元。

当时,南阳饱经战火,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到处都是荒凉凄惨的景象。土地败耕,田园颓废,本地原住居民,已所剩无几,大多处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之中。要想从附近原住民手中购买粮食和农耕产品,就是拿金山银山,也极难换取。除非原住居民家中急需钱财,才可卖出一点。但对突然到来移民的大量需求,那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满足不了正常需要。

新的移民初来乍到,如何艰难渡日农耕,过的什么日子,有关移民记载略有描述,那是相当困难重重。

苍天有眼,大地有情。龚河周边土地荒芜多年,三河六岸,沟岔,坡埂,岗丘,岭洼到处都能找到食用的野生瓜果,无毒野菜。开村祖爷全家,生食野生瓜果,面拌野生杂菜,一日三餐,拼凑充饥。这种境况,在山西洪洞移民南阳迁居的族群中,后人都有不约而同的传说。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辛勤劳作一天农活,回家不能吃上一口像样饭菜,端起饭碗就会想起山西老家的幸福安稳日子,放下碗筷就会流下止不住的泪水。

冬去春来,日月如梭。开村祖爷带领全家风餐露宿,日以继夜的辛勤劳动,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村中老人、旧谱有云:仅龚河向北一道大岗,开村祖爷就有十二倾土地,收获日益猛增。同时,儿子龚遂考取武生,在南阳府衙任职,日子富足有加,人口逐渐增多,移民初期建成的茅舍己不适应家人居住,开始了建村后的第二次建房。此次建房,发生了质和量的巨大变化,也就是族人们常说的龚河老院大宅。

老院兴建,历经十数年,一进三宅三院,前后两宅为四合院,中间一宅为三合院,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均依山西南部建筑,引领了大清康熙年间及雍正、乾隆以后多代乡村青砖灰瓦建筑风格。历经百年,建成东、中、西三纵三横一百余间的龚家大院、东庭书院。

龚家大院,凝聚了开村祖爷的毕生心血,实现了开村祖爷的终生愿望,体现了开村祖爷移民的一代伟绩丰功,更是龚河龚氏族人四百年来十六代人的骄傲和自豪。

这真是:

明末清初换新篇,

百废待兴岁月艰。

广济寺上钟声凄,

大槐树下泣号残。

肩挑吕梁父母恩,

手携黄河儿女缘。

洪洞百代血脉盛,

龚河万载孝悌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