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9年,父亲加入湖北独立一师后参加的几场战斗

 云木欣欣 2022-12-10 发布于江西

题记:我父亲杨顺德大人1931年2月生于河南西平,1949年7月,年仅18岁的父亲在武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独立一师,被分配在一团三营八连一排机枪班,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直到三十年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本文真实再现了我父亲从1949年7月参军后到11月间亲历的四场战斗(实际战斗远不止这四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当好好珍惜!

原著:杨顺德  整理:杨卫真

一、 第一次上战场我身子直发抖

   从1949年开春离开家乡河南西平到7月份在武汉参军已经有好几个月时间了,当时我是多么想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报一声平安,可同来的老乡要么和我一样参军了,要么已经离开了武汉,连一个可以回去报信的人都找不到,当时也没有寄信的条件,心里想着只要等仗打完了我就可以回家乡看望亲人们了。就这样,满载着对家乡亲人们的思念,我随所在的部队踏上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征程。

  参军那年我才18岁,但个头却长得不小,有一米七二,因此领导决定把我安排到机枪班当机枪助手。刚到部队没多久,我就投入了战斗,1949年8月,国民党宋希濂兵团依然盘踞在鄂西的大山中,为了把敌人的前沿排消灭,拔掉敌人的耳目,一天下午,我随所在的独立一师一支队(一团)八连执行了这次任务。

  我们机枪班我所在的这组共三个人,除我和机枪手老郑外(老郑也是河南人,可惜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还有一位四川籍战士。当时我们班在班长带领下,从敌人阵地迂回包围,拦截敌人的逃路,我们动作迅速,分兵两路,我和一部分人负责侧面进攻,从山后密林中绕道上去,到达山顶后趁敌人还没有发现时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当发起正面进攻的二十人赶到伏击点后,我们即刻在山顶利用地形优势向敌人展开射击。敌人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于是慌忙面向山顶予以还击。此时在下面发起正面进攻的二十人,迅速利用茂密的山林以及刺耳的枪声靠近敌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冲到敌人身后,于是很快解决了战斗。由于敌人在头一天已撤回了两个班,人数不多,除了逃跑之外我们只活捉了几个人。  

  虽然这次战斗规模不大,但对我来说却经受了战场上的第一次考验。当时我担任机枪手老郑的助手,战斗打响后,老郑沉着地向敌人射击,而我这个助手却不敢抬起头来,身上直发抖,我压子弹的动作本来就不怎么熟练,又是头一次上阵,动作就显得更慢了,气得老郑没办法,只得自己打完后自己压子弹。当时我们隐蔽在山顶树林茂密的地方,又居高临下,敌人根本无法发现我们的具体位置,只是顺着枪声乱射一气而已,而我却紧张得不成样子,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好笑。

  这次小规模的战斗却让我初步尝到了战斗的滋味,看来敌人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在战斗中虽然他们也向我军猛烈射击,枪声听起来也很响,但真正打到我们阵地上,对我们威胁很大的却很少,以后在战场上听到枪声我不再感到怎么害怕了。

  二、一场冒着枪林弹雨的夜战

  一转眼到了九月,一次,我正随部队在宜昌兴山县一带行军,行军时我们并不是轻装前进的,除了每人必须随身携带四枚手榴弹、挖工事的锹、斜背子弹袋外,有时还要背子弹箱,最重的是机枪,当时使用的是捷克式轻机枪,有十多斤重,行军过程一般都是轮流扛的,大家彼此都是争着积极主动地扛枪,这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之一吧。

  此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部队继续冒雨前进,走着走着我渐渐感到全身无力并且发抖,用手摸头感觉烫得厉害,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的老毛病犯了,但我仍然紧牙关,随部队到达了当天的目的地。

  正好碰上部队进行小的休整,在当地驻扎了四五天,当时部队正处于战事状况下,根本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我只能运用我过去在家使用的土办法来治病:在发病之前猛烈运动,全身出汗,使病无法有发作的机会,三天后竟然好了。在发病中虽然有部队同志们的关心,但不可能有专人陪着,当时部队的生活十分艰苦,能有一碗开水喝就算不错了,此时我是多么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想念家乡的亲人们啊!

  病好后没几天,我就赶上了一次战斗,记得当时国民党的一个团扼守在兴山县离长江不远的几个山头上,企图阻止我军西进,这真是痴心妄想,螳臂当车。一天我独立一师一团奉命对其进行攻击,二营在白天进攻了整整一天,傍晚十分,三营与二营换防,进攻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三营。

  战斗刚才打响,无心恋战的敌人就准备逃跑了,我营一路猛烈追击,敌人则步步退缩,当退到一个无名高地后就开始修筑工事,准备在此抵抗一阵,以拖延我军前进的步伐。

  大约在深夜十二点的时候,我营发动了对无名高地的进攻,由于左右皆无路可走,必须从正面进攻。正当我们向前奔跑的时候,敌人突然发起猛烈射击,好在是在夜里,敌人看不太清,但我们的动作必须猛烈迅速才能减少伤亡。

  这次战斗比起第一次来我沉着多了,并不感到怎么害怕,冲锋时我主动扛着机枪,冒着枪林弹雨,跑得飞快,经过一段下坡路时我更是加快了奔跑的速度。由于扛的东西重,速度又快,加之夜晚看不太清山路,我一不小心被一块大石头绊倒了,机枪也摔到了地上。当时我疼得不知如何是好,对面敌人的子弹还在不断射来,我顾不得疼痛,赶忙起身摸着抢就跑,可刚走一步就觉得机枪很轻,一看就只剩下枪身了,机枪管、子弹盒都摔得分体了!

  这时副班长赶紧帮我摸着找到了枪管,他小声而严肃地训斥着我,当时我摔伤了,不但没有得到半句安慰,还受到责备,心里真有点说不出的滋味。容不得我多想,我跟在副班长后面一直往前冲,当我们冲破敌人的火力进攻,占领了山头,敌人仓皇逃窜时我才感到腿上一阵剧痛,低头一看竟摔破了一个大口子!

  天亮后很快结束了战斗,这时我们从无名高地往下看,才发现昨晚我们开始进攻的地点就在下方约五六里远的地方,但是就在这五六里路的山路上,我们全营运动了整整一个晚上,而且感到格外紧张。后来我回想起机枪被摔在地上的情景,心里仍然有些后怕,副班长对我的批评是对的,战场上的情况往往瞬息万变,好在当时敌人不堪一击,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我们独立一师一团正驻扎在兴山县的一个山区里,这里北有大山(神农架)挡路,南有长江横贯,是一处军事要地。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就在神农架山脚下一块平地上,团宣传部组织了一次联欢会,表演了大型歌舞,精彩的节目引来了周围许多群众观看,为了让大家看得尽兴,联欢会还特意增加了一些节目,在兴山县偏僻山区的一角军民们一起欢庆胜利的场面,至今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三、渡江后激烈的建始之战

  1949年10月22日,四野(湖南第四野军)首长决定:"集中第50军三个师,湖北军区两个独立师,第42、47军各两个师共9 个师的兵力,于月底发起鄂西战役,求歼宋希濂集团", 与我独立一师有关的具体部署是:"湖北独立第1 、2 师及第42军第155 师由秭归渡江向建始、恩施前进",歼灭宋希濂集团,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打响了!

  此时宋希濂兵团已全部从巴东过江,沿鄂黔公路直往西南逃窜。某日中午,我所属的部队在江北集合,准备吃完饭后渡江追击敌人。正在我们吃饭时,敌人突然从江南发射了几枚炮弹,当时气氛相当紧张,指导员李训亭大声命令停止吃饭,迅速散开,部队立即就地疏散隐蔽。由于天阴能见度不好,因此敌人的炮弹准确性不大,虽然在我营阵地周围发射了十多枚迫击炮,但我无一伤亡。险情解除后,大家又开始吃饭,饭后立即渡江,继续追击宋希濂兵团。

  敌人在我军连续的打击之下,简直成了惊弓之鸟。而我部虽然是配合四野行动,但都是担任先前部队的作用,天天走在部队前头猛击敌人。此时天气却偏偏和我们为难起来,一连十多天几乎天天下雨,但我们部队仍然士气高涨,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跑步前进,定要全歼宋希濂兵团。

  记得有一天晚上,在强行军后全排宿营在一户老乡家里,虽然没有打铺,但极度困乏之下,我和战友们坐下后马上就睡着了,第二天天不亮又进行了强行军。在我军的不断追击下,在我们快进入建始城之前,宋希濂兵团加快了逃跑的速度,我们还没有到一个地方,敌人还没有听到枪声就逃跑了,真是国民党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而我军则斗志昂扬,坚决追击歼灭敌人,一路势如破竹。上级命令我们行军的速度还要加快,由一天八九十里路加快到一百二三十里,这对我们部队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自己的一双脚赶上与超过敌人的机械化部队。

  某日上午,天气转晴,我们的行军速度更加快了,尤其是听到了前面的枪声之后。部队进行了强行军,以快速奔跑的速度向前追赶。不到十分钟,和我同组的两名战友都掉队了,我虽然在上次战斗中摔伤了腿,脚上也起了泡,赶起路来一拐一瘸的,但还是咬紧牙关,坚持跟上了部队。到中午时候,我部在建始城外不远处并没有发现敌机,于是休息片刻,掉了队的战友也一一赶了过来,稍作休息之后部队又整队出发了。

  大约是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已行军至建始城下,国民党大部队早已逃走,但却留下一个营的兵力留守顽抗,企图阻止我军前进,使其有苟延残喘的机会。我部采取了坚决的行动,迅速迂回到敌后,切断了把敌人的逃路。

  战斗打响后,我们八连从东面发起正面进攻,建始城东山头上有几个敌人的碉堡,向我部发出了猛烈的炮火,企图封锁我部通过的一段公路。我连必须迅速自北向南通过公路,然后利用公路南边的有利地形向敌人迫近。我们机枪班在排长的带领下,第一、二组通过时无一伤亡,第三组通过时,敌人突然加大了火力,两位战士当场就牺牲了!眼见两位朝夕相处的战友就这样倒下了,我感到万分揪心,敌人越到最后越是负隅顽抗,殊死一搏,我们的每一次胜利都是靠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得来的!

  当我们机枪手占领了有利地形后,向敌人发射出了猛烈的子弹,敌人看大势已去,坚守没有希望,于是撤出碉堡向后逃窜,这时我插入敌后的分队收拾了这部分敌军。

  为了尽快追赶敌人,使敌人得不到任何喘息的机会,我团其他部队都在建始附近宿营,我们一排则在排长的带领下,又向前行进了二十多里路,继续歼灭敌人的残兵败将,当天我排就在建始城西南一个不大的镇子上休息了。

  第二天拂晓,全排整装出发,占领了前面一个无名高地,一面监视敌人,一面等待后援部队的到来,然后一起前进。我们刚到山头就发现公路上有一支部队在行动,情急之下,排长立即命令向公路射击!猛射一阵后,见部队队形严整,并向我们喊了口令,此时我们才知道这支部队是独立二师的,是我们自己人,他们正奉命向恩施行进。排长这才恍然大悟,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幸好我们占据的山头离公路较远,天又不太亮,只打伤了几位战士,但这也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当后援部队赶到时,我们低着头,心情沉重地加入了行进的行列。这次沉重的教训也让我们明白了在战场上指挥员光靠勇敢果断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否则判断一旦失误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战壕被敌人的炮弹夷为平地

  1949年10月底到11初,为了全歼敌人,不使敌人汇合在一起对我负隅顽抗,上级命令我部从黔江向西挺进,直插四川西高镇、丰都,切断敌水路联系,并歼灭西高镇部分敌军。

  开始我们在公路上行走,头一天我们从小路上行军时,天已下雨,道路泥泞,不到十里路的路程我们竟足足走了有三四个钟头。很多战士摔到了路边的稻田里,但却没有一点抱怨声,考虑到行军速度和部队的疲劳程度,首长命令宿营。

  西高镇位于万县上游,重庆下游,当时是一个不大的镇子,有一条小街道,两面都是木房。当天下午我们到达西高镇时,大部分敌人早就逃跑了,只抓到了一个班的俘虏。

  这里的群众很友好,当我们进入镇子后,敌人还在对面的江岸乱发射子弹,但许多老百姓都打开了门,深入到街口迎接我们。因为有点文化,我当时是部队的宣传员,每到一个地方就用大毛刷写标语,标题的内容则是"共产党万岁,毛主席、朱总司令万岁"、"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等等。这次初到四川,当地方言我有些听不懂,但老百姓都能听懂我的话,我一边在街道写标语,一边向围拢的群众宣传党和部队的政策。在打消群众顾虑、揭穿敌人谎言方面尽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对我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西高镇解放后,我营在附近待命,准备过江向四川梁平、大竹进军。一天中午我们得到了一个情报,据说敌中正宪兵舰要从此路过,向重庆靠拢,因此不能放过这次打击敌人的机会。当时我营使用的都是轻武器,虽然不能把敌人歼灭,但至少可以对敌起到震慑作用,这个任务就由我们一排担任了。

  紧张的战斗准备工作开始了,全排都在江边观察地形,抢修工事,排长自然更忙。当时我所在的机枪组阵地就设在镇子北街口,离江边仅二十多公尺远的地方。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三人进入挖好的战壕,严阵以待敌人。不到十分钟,就看见敌人的军舰从下游远远驶来,我们三人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

  此时连长来到前沿阵地,发现我们的阵地前面没有遮蔽物,且离江面太近,很容易被发现,敌军舰只要十度左右就可以射到。连长于是果断命令阵地后撤到西高镇街后的山头上,那里树林茂密,便于掩护。

  待我们后撤就位之后,不到几分钟时间,敌舰已进入到我方的有效射程,全排步枪、机枪一起开火,敌舰则一边开炮一边慌忙逃窜。虽然没有让敌舰遭受多大损失,但顺利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震慑敌人的任务。

  在敌舰逃走后,我们几个人跑到战前修筑的工事旁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先的地形完全变了,战前我们挖好的战壕几乎被敌人的炮弹夷为平地!这时我们才深深感到连长的英明果断,如果不及时撤退到后面的山头上,我们这组机枪手当时岂有命在!

  五、解放川东宝地梁平

  1949年11月1日,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由第二、第四野战军协同配合,解放大西南的川东战役拉开序幕。其间,四野42军、50军和湖北省军区独立一师组成的右翼集团担任助攻,亦配合二野向川东挺进。我湖北军区独立一师在解放鄂西之后乘胜入川,奉命向北急进,3日解放丰都,7日攻克梁平、忠县。

  当时的我作为湖北独立一师的一名战士,在解放西南战役中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就是解放川东宝地梁平。为了迅速接近敌人,头一天我们从万县西北出发,一天的急行军竟然走了143里地。当时我部有时跑,有时又是快走,听到路边的团宣传队在唱歌,打快板,鼓励部队快速前进,记得有一句是这么唱的:"西湖部队不简单,一天走了143"(当时我们独立一师对外的番号是西湖部队)。

  在梁平解放的当天,我们早晨三点钟起床,吃饭后就急行军,在天亮之前迅速包围了该县城,敌人早就望风而逃,不知去向了。等我们后援部队进城,到全城的解放,还不到早晨八点,这时梁平县人民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早上起床后外出,才惊喜地发现人民解放军进了城。被解放了的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有的还放起了鞭炮,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热烈欢迎我解放军的到来。

  此后我独立一师回到了万县,休息三天后我们从万县返回湖北,坐的是大木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大的船,竟然能上数百人, 不过我们都是一个紧挨一个坐着,中间很少有空隙。木船经过三峡时,出于安全起见,我们船上的人都要下来,在岸上步行而过。可惜我当时还很年轻,既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又无观赏的兴致,就这样,三峡的奇山,险水,巨浪,一一在我们面前匆匆而过。

注:本文节选自回忆录《忆三十年从军岁月》(由我父亲原著、我整理,2017年7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笔名云木欣欣,1989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学高级教师。欢迎朋友们关注闲梦山月,让我们一起营造一片诗意的天空,守住一方心灵的净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