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力神奇的大颠禅师

 风吟楼 2022-12-10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大颠禅师,引领一郡 千年禅风;一代祖师,道迹贤踪,千载流芳。

大颠禅师,引领一郡 千年禅风;

一代祖师,道迹贤踪,千载流芳。

大颠禅师(公元732-824年),唐代著名高僧,本姓陈(一说为杨),名宝通,号大颠,潮阳县人(祖籍河南颍川),幼时性灵异,童年喜居山林,超脱尘凡。(《明隆庆潮阳县志》记载:“生而灵异,髫岁即遁栖云林,超然物外。”)

唐大历元年(766年),大颠拜海潮古刹(今潮阳西岩)名僧惠照为师,成为六祖慧能的三传弟子,潜心佛学,博览经传。唐大历八年,与药山、惟俨同游南岳衡山,参拜石头和尚,悟禅机,得禅宗真传。贞元初,前往龙川罗浮瀑布岩禅修。

唐贞元五年(789年)回潮阳。此后十多年间,先后创建了海丰法留山石室和潮阳的莲花院、白牛岩、灵山寺等多座禅宗寺院,尤其是灵山寺,成为继韶州宝林寺后唐代岭南创辟的另一个禅修中心,接续岭南禅脉信徒数以千计。

在潮汕民间的传说中,大颠禅师很有传奇色彩他的许多法力神功的故事,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着。

(1)坐 禅 化 凶

传说大颠禅师出家后,在名僧惠照指导下,进步很快。惠照禅师认为这个得意门徒禅根深厚,为了使他增进学业,不久便安排他前往衡山南岳寺,参谒当时禅宗曹溪教派的著名高僧——石头希迁。到了南岳,石头和尚发现大颠心境脱俗,便将心宗奥秘,全部传授给他。但是,大颠禅师仍不满足,他发愿要精通佛法,立志普度众生。于是,离开南岳后,他继续云游天下名山大川,寻师问道。途经罗浮山瀑布岩时,被山上教友热情挽留小住。一日,他正在岩中入定禅修,有个名叫张远凡的御史中丞,由随从簇拥进岩游玩,发现有个僧人闭目静坐,旁若无人,心中不悦,自忖身为朝廷命官,这野僧竟敢如此放肆,既无出门迎接,又不下座打个招呼,实在目无官长,不禁怒火中烧,拔出佩刀,大喝一声:“狂僧无礼,看杀!”焉知大颠神态自若,从容伸长脖子,迎接利刀,不慌不忙地说道:“中丞无端起杀念,其后果必自作自受!”张中丞见状,顿时乱了方寸,竟然忘记自己的尊严,慌忙弃刀跪地谢罪,羞愧地退出瀑布岩,灰溜溜地下山而去。

(2)卓 锡 取 泉

传说唐贞元五年,大颠禅师从罗浮山率善觉、玄应、智高等徒众,回返潮阳故乡,并在潮阳东山开创白牛岩作传法道场,自号大颠和尚。当时潮州各地,旱灾严重,东山上石头冒烟,草木枯萎,白牛岩中,水源枯竭,饮水已成问题。岩中原有一位道士,颇晓邪术,心地狭隘,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师徒于此居住。为使道士慑服,一天,大颠手执锡杖,遍山察看一番之后,对众人说:“天降奇旱,草木枯焦,可是山头坚壁中,却甘泉盈盈,待贫衲将甘泉引出,解眼前困境,以救万物生灵!” 大家将信将疑地跟随大颠禅师,来到石壁跟前,只见他神秘地向石壁合十念佛施礼之后,持起手中锡杖,对准石缝,轻轻一点,杖头半没巨石之中。接着,他以手指在石壁上比比划划,石壁上便出现一个油瓶模样的石刻。他信手一招,此瓶便飞出石壁,落在手上,壁上只留下依稀痕迹。这一切动作,都十分神速,大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正当众人惊疑之际,大颠已将锡杖拔出,伸手将油瓶对准石眼,奇迹出现了,清澈的泉水,从石眼汩汩涌出。众人又惊又喜,纷纷如饥似渴地用手捧泉吮尝,都说泉水甘美如饴。随后,大颠又将油瓶满注,洒向漫山遍野,顿时万物复苏,花木争荣,蝴蝶翩翩起舞,鸟儿欢歌飞翔,流向山下的小溪,也慢慢响起了鸣泉激石的淙淙声……从此,泉水就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千年不断。此泉便称“卓锡泉”。

而那个心地狭窄的道士,目睹了这一切后,心头好象装着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不久,便偷偷溜下山,到别的地方去了。

大颠禅师在白牛岩上,收徒传法,香火日盛。这个卓锡取泉的神奇传说,也随着那千年不竭的甘泉,流传至今。

文章图片2

如今,到潮阳东岩那里,仍可以喝到清澈甘甜的卓锡泉水。

(3)禅 洞 道 迹

相传唐贞元五年,大颠禅师从罗浮瀑布岩回返潮阳,便来到东岩白牛岩。

白牛岩在潮阳东岩之巅,岩洞天成,四周由巨石迭叠而成,洞顶由一块状如白牛的巨大岩石复盖着,故称白牛岩。岩高十数丈,石室宽广数丈,仅一门通行,环室峰峦起伏,古木郁郁葱葱,奇石嵯峨,白云簇拥,松径石级幽曲,清涧淙淙与松柏争吟。

大颠禅师来到这里后,便率徒玄应、智高等数十人,于白牛岩洞侧筑庵以居(此庵称为“白牛庵”,后改称为“卓锡寺”),并以白牛岩洞作为禅修之所,故此岩洞称为“禅洞”(现今,白牛石上仍保存着“禅洞”二字)。

大颠禅师把这个石洞作为禅房,很长的时间,在洞里潜心佛学,修行、打坐,所以禅洞里的白牛石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像。就是印刻着一个坐禅的壁影,消瘦清秀的面容,盘脚打坐,双手平放于膝,形态端庄,栩栩如生,十分清晰,令人叹为观止。此壁影,非人工所能为也。可与达摩祖师壁影相论,堪称为粤东禅宗之瑰宝,这也是潮汕佛教一代祖师的见证。

禅洞里不仅有大颠禅师当年的坐禅壁影,洞壁上还有一处刻着一个“油瓶”的奇观。它的形状精巧,凹凸分明,有如一个瓶子挂在墙壁上那样。据说这是当年大颠禅师用手指在洞壁上凿刻而成的,叫做“单壶挂壁”。

至今,禅洞里这二大奇观尚保存着,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文章图片3

这是当时大颠禅师用手指在洞壁上凿刻而成的“单壶挂壁”,至今仍可见到。

文章图片4

坐禅壁影,栩栩如生,清晰可见。

文章图片5

大颠禅师当时在洞里修行打坐而形成的壁影,至今仍保存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文章图片6

禅洞里的道迹

文章图片7

大颠禅师当年修行的禅洞古址

(4)仙 脚 芳 迹

翠峰岩,位于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金竹岭西北山麓,岩顶鼎坞石上,至今仍保存着“仙脚迹”的景观,那是唐高僧大颠游此留下的芳迹。

  相传,翠峰岩未建置之前,远在唐贞元年间,大颠禅师身带雨伞,云游到此,见峰回丛翠,境域幽静,顿觉适宜高士栖息,登上鼎坞石,凭高远瞩,对面是普宁白坑湖水,如一面圆圆的明镜,而岭后群石环布,似七星伴月,置身斯地,宛若明月清风,妇女临镜梳妆,他认为这里只适合女子修真。于是,他踏石腾空,飘然离去。现岩顶鼎坞石上仍有“仙脚迹”及附近“雨伞沟”、“飞踏石”等古迹,为翠峰岩增添了不少景色。

(5)大 丁 舍 地

相传在潮阳东山白牛岩收徒传法后,不久,大颠禅师就委派玄应、智高等得力门徒先后修立莲花乌岩,马颊山岩(今已属揭阳普宁)等道场,开坛讲法。后来,他发现临昆山西北五里处,有一幽谷,苍山聚秀,鸣泉潺潺,环境清幽,是一处难得的禅林净土。但却不知这山林的主人是谁?

一天,大颠又来到幽谷的顶峰,立于荆丛巨石之上,一边凝神饱赏幽岭秀色,口中不时发出赞叹之声,一边思忖着如何寻找山林主人,请求布施之计。忽然,见到对面山腰上,有几个樵夫正在砍柴割草,他便来到众人跟前,合十施礼道:“众位施主辛苦了!”众人惊奇地注视眼前突然出现的老僧:只见他身着半旧墨水僧袄,颈挂一串长长念珠,手持一支老藤禅杖,脚穿一双露指芒鞋,仪表和善,笑容可掬,便一边擦汗一边答道:“多谢师父!砍柴割草,当然辛苦。但家主洪长者仁慈对待下人,所以辛苦一点我们也心甘!”大颠闻言,灵机一动,便婉转与他们交谈起来。原来,洪长者,名圭,字大丁,祖籍福建莆田人,祖孙三代联捷中进士而先后为朝廷命官。后举家随官入潮,并在地旷人稀的潮阳练水之滨,辟建洪氏村(今称岐北乡),招募民夫,垦荒造田,富甲郡县。这洪大丁乐善好施,大有长者之风,当地百姓,皆敬称他为洪长者。谈话之间,日已近午。大颠说:“老衲耽误了众位的时间,理该给你们帮帮忙!” 众人道;“多谢师父美意,你一人能帮多少力气呢?”大颠微笑不答,信手在地上捻了几条草芯,折了几条枯枝,轻快地缚成一束束柴草捆,放在掌心上,运气向山坡一吹,无数枯柴草把,一捆一捆铺满山坡。大家非常惊异,正要叩谢,但老僧已不知去向了。

次日,洪府众佣人,又要上幽岭打柴割草。刚走出院门,忽见昨天荒山奇遇的老僧,正合十躬身立于门外。大家又惊又喜,七嘴八舌地说:“师父法力高强,今天能否再帮帮忙?”“能!出家人慈悲为怀,贫衲力所能及,自然可以帮助你们。你们可回院内,贫衲在院外,略施小技,包管有许多柴草可给贵府烧用。不过,你们切勿多言!”大颠说完,众佣人欢喜地涌入院内。大家还未立定脚跟,一捆一捆的枯柴干草,已经鱼贯地飞越院墙,抛落下来。佣人们忙碌收拾,累得满头大汗。一会儿便在院内堆起一座柴草的小山。不知是那一个忘情高呼一声:“够了!”院外柴草便不再飞抛进来了。众人赶忙涌出院外,那好心的老僧又不知去向了。众佣人数一数柴草捆数,知道可以休息几天了。

几天后,柴草快要烧完了,洪府总管发觉众人没上山,便生气地说;“你们偷懒不上山,柴草烧完,就烧你们的脚骨!”大家只好带上镰刀斧头,又上幽岭砍柴割草去了。这时,厨子慌慌张张地跑来报告总管,称说他到后院拿柴草回厨房时,看见灶前蹲着一个老僧,微笑着将双脚伸在灶膛里,让灶火“毕毕剥剥”地燃烧着。总管闻报大惊,忙随厨子奔向厨房。他俩穿廊过院,只见府内桌脚、椅脚、床脚皆着火了。他急命府中仆役救火,自己则冲入厨房,果见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僧,正以双脚代薪,把灶火烧得熊熊的。总管见状,语无伦次地说:“大师何必如此,有话且说无妨……”老僧口中连称“阿弥陀佛”,然后将脚慢慢移离火炕,竟然不损一根毫毛。奇怪的是府内的床脚、桌脚,椅脚却齐刷刷被烧短一截。这时,洪长者在院内闻报,颇感诧异。凭他的阅历,断定异人出现,必有缘由。正待传话邀请老僧相见,总管已陪伴着这位老僧走了进来。洪长者离座相迎,心平气和地问道:“大师驾临寒舍,有何见教?”老僧合十诵佛施礼道:“贫衲宝通,号大颠,俗家姓陈,与施主同饮一江水,都是故乡人。日内游经贵境,欣闻施主乐善好施,因而特登贵府,恳求施主,布施一片山地,广辟禅林,未知施主,岂愿应诺?”洪长者心想:在洪氏山地上建寺事佛,这是一件好事!于是,他慷慨地答应了大颠的请求,同意大颠在幽岭山坡上,拓荒建寺。大颠如愿离开洪府,回归白牛岩,与众门徒商议之后,留下一些弟子管理白牛岩,自己便带数十名徒弟,取道幽岭而来。

(6)拔 木 建 寺

据说大颠亲率玄应、智高等数十僧徒,离开白牛岩,向幽岭方向进发。那个时代,潮阳地广人稀,道路崎岖,行无车,渡无船,交通十分落后。大颠师徒经蚝坪(即今和平乡)步行至距目的地约五里处,大江横截去路,江水浩茫,不见渡船踪影。众弟子面对大江,束手无策。大颠泰然自若地走近江边,信手将禅杖向江面抛去。顿时,晴天霹雳,飞沙走石,江面风起云涌。不一会,风平浪静,江面上浮现一道彩虹。正当大家惊疑未定时,彩虹已幻化为横跨两岸的大桥,众弟子欣喜地紧跟着师父,登桥过江,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这座神桥,从此巍然矗立在大江上,使两岸百姓,自由往来,人们都说这位俗姓陈的和尚是神仙,便世代相传,称此桥为陈仙桥。

大颠师徒登上幽岭后,僧徒们立即劈荆斩棘,结草为庐,垦荒耕耘,事佛修持,农禅并行。大颠自己则驾着一只白石方舟,经常渡江涉河,向四方化缘集资,寻良工,聘名匠,筹办建寺事宜。

一天,大颠告辞徒众,往闽南(今福建南部)林区,化度建寺的木材。有一日,他飘然进入闽南林区,似颠非颠地向山主化杉树。这位山主是个怪吝多诈的人。他说:“师父向我化杉建寺,本是一件好事,可惜本山所有巨杉大木,都早被人定购了,剩下的都是些虫咬尾折,矮短变形的杉树,假如合适,便施舍给你!”大颠合十念佛称谢,并与山主约定明天清点林中伤折无尾的杉树。焉知当晚狂风大作,许多笔直的栋梁之材,其树尾都被狂风刮断了。山主自认倒霉,但又不心甘,便私下指使伐木的民工,把锯下来的折尾杉横七竖八地乱抛林内,不帮老和尚抬出山口,使这批杉木无法趁雨季搭筏,随山洪运出深山老林。可是说来奇怪,每棵大杉树锯倒触地,都遁入土内不见了。山主和伐木民工皆大惊失色,然后又身不由已地听从大颠指点,将一棵棵刚被狂风吹断树梢的大杉树锯倒。当他们清醒过来,要寻找那个癫癫狂狂的老僧时,那老僧已不知去向了。

不久,大颠只身空手回来了。众弟子见师父两袖清风, 个个满脸疑云。大颠却步出草庐,招呼众弟子来到山前小溪畔。只见他神秘地以锡杖在地上划了一个大圆圈,即命几个弟子在圈内按一定尺寸挖出个大深坑,然后站在深坑旁边说:“这土坑叫拔木坞,老衲从闽南所化的建寺木材,已部分从地下运到这里了,大家齐心协力,不要多言,将全部杉木从坞内拔上来!”随着师父的声音,“拔木坞”中便徐徐冒出巨杉大木来。众弟子欢欣鼓舞,皆惊喜地齐声高呼:“阿弥陀佛,佛法无边!” 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动冒出坞面的杉木,拉的拉,抬的抬,顷刻便在山坡上堆起一座木材的小山。此时,大颠聘定的木匠,闻讯也匆匆赶到现场,亲眼见到巨杉大木堆积成山,便一边急急忙忙地量着材积,一边惊喜地高喊:“太多了,太多了!够了,够了!”木匠的话音刚落,三支径满三尺的巨杉,冒出坞面未及数尺便停住了。木匠和众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将它们 拔出 。大家面面相觑,无能为力,而师父早巳飘然步入草庐去了。

后来,在大规模的施工过程中,木匠十比八比,总挑选不到恰当的杉木可作大殿的主梁,只好对着拔木坞中那三支列成“品”字的巨杉,无可奈何地叹息着。大颠胸有成竹地宽慰说:“既然这三支大杉已拔不上来,便让它们留在坞里作纪念吧!师傅无须过虑,请你将全部锯屑、刨花收集起来,容老衲重施小技,主梁就有了!”众人遵照禅师的吩咐,将取材留下的全部碎料集中在一处。当升主梁的时辰即将到来时,才见大颠慢步踱到碎料堆旁边,闭目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运气一吹,满地刨花,立即团团乱转,将碎木锯屑裹得严严实实,顿时圈成三条尺寸适宜,坚固异常的“巨梁”,依时升起正殿墙头,从而使颇具规模的建筑工程顺利竣工。而建成的这座寺院,大颠禅师把它比之为佛经上西天之灵鹫岭,故命名为“灵山”。这,便是今天的潮汕名刹灵山寺。

(7)袖 影 化 田

相传,成功辟建灵山禅院后,六十高龄的大颠禅师便在灵山禅院,一面事佛,一面劳动,推行僧人“一日不作”便“一日不得食”的“农禅并重”的修持方式。大颠也以身作则,一面收徒弘法,从事著述,一面亲自参加耕山种果的劳动。他在环寺山坡上,亲手一棵一棵地栽上荔枝树,称之为千丛果。每当盛夏,红荔压弯枝头,环寺果红叶绿之时,前来朝山礼佛的香客,一边游玩,一边可随意摘果尝鲜,但不能私带回家,若私带荔果回家,荔肉皆化为乌有。至今,潮阳民间仍有“灵山荔果,有食无'帕’(意思是:灵山的荔果,只可在寺里吃,不可私自带出寺外)”的佳话。 大颠的“禅农并重”的修持方式深深地感动了灵山寺的施主洪长者,这位乐善好施的老人目睹灵山香火日盛,僧众日增,为使大颠“禅农并重”的修持方式能坚持下去,他应大颠的请求,决心再捐一份田产给灵山寺。

一天,洪长者斋戒沐浴,亲率家眷登灵山寺礼佛贡僧。大颠闻知,忙鸣钟击鼓,引领全寺僧众出山门迎接洪大施主,请他们一行至方丈室待茶。 寒喧已毕,洪大丁便将自己的心愿,诚恳告诉大颠道:“老朽赋闲居家,每闻禅师道风,心生诚敬!为示心迹,老朽愿再纳田寺中,协助大师弘扬佛法,未知需田地多少?”大颠合十施礼:“阿弥陀佛,广种福田,获福消灾!然而佛法无边,施主田园有畔,未知贵府田地四至疆界如何?”洪长者道:“舍下田地广袤,阡陌连云,百顷无间,春种秋实,颇算丰足!” “善哉善哉,未知施主,乐施多少?”大颠再度合十施礼,笑容可掬地望着洪大丁。 洪大丁起身作揖,慷慨答道:“愿随禅师化度!”大颠也起身答礼,郑重地说:“田地为天下物,也即日下物,就以贫衲明晨日下,展一袖影为度,未知施主尊意如何?” 洪长者自忖大颠以“袖影之区”为度,实非奢求,便爽朗地应允了。洪大丁一行,当夜留宿寺中,一夜无话。次日晨,天刚微明,灵山寺僧众修完早课,打开山门,大颠禅师头戴五佛禅帽,身披千佛绛红袈裟,手拄乌藤禅杖,足着橙黄僧鞋,步出山门,迎着朝阳,身轻步捷地踏上灵山寺后主峰。 此刻,旭日出海,万道金光,向着灵山寺方向飞射而来,当日光刚飞越峰巅之际,只见大颠从容舒广袖,袖影从峰尖对准灵山寺一直伸向远方。随着袖影的推移,影区之边自动浮现一道田界。影区之内,也被袈裟袖缝分隔成状如袈裟上的整齐图案,佛门称之为袈裟田或福田,世俗则称之为香油田或香灯田。正当僧众暗暗念佛称庆之际,阅世殊深的洪施主欣然对大颠禅师说:“天下田,日下物,也即禅师袖里物,老朽愿将其布施入寺,真真正正在佛前为子孙种下长久的福田!” 洪施主命仆役前往丈量“袖影之区”的地积,竟然超过千亩。回家后即命管家将那片良田、山地重立永久粮役不征的布施契据,奉送寺僧存执管理,还告诫子孙后代,毋忘祖训,诚心礼佛。后来,洪氏子孙累代也效法其先祖向灵山寺舍田捐资,有的甚至将陪嫁的妆奁田产,也布施入寺。寺僧为示纪念,于寺中建洪氏施主祠堂,勒石标榜大施主的善行。

(8)圆 寂 归 塔

文章图片8

舌镜塔,就像个大座钟那样安稳地放在一个圆形的台基上,塔高4.16米,塔身最大直径为5.83米。

传说唐长庆四年(824年)暮春,大颠禅师召集来全寺僧众门徒,交代各种后事,安排妥当后,便择于三月十四日吉辰,沐浴更衣,无疾和颜端坐圆寂,享寿93岁。

大颠禅师圆寂后,众弟子遵渝于后院建了一座钟型石塔,塔座边沿刻着莲花瓣纹饰,壁肚配上飞龙走兽及花卉摘锦的图案,郑重地将祖师肉身端藏塔内,塔门刻上“唐大颠祖师塔”字样。

三年后,门人遵先师遗嘱,择日启塔门,只见祖师肉身端坐塔内,容颜如生,而且头发、指甲都增长了,便虔诚地将塔门封上。

唐朝末年,门徒牢记先师遗嘱,再度开视塔门,又发现祖师肉身已化,塔内仅存一个金盆,盆中盛着清水和一个鲜活的舌头,门徒又将塔门封闭,并称此塔为;“瘗舌塔”。

据传第三次开塔是宋朝至道年间(公元995年),距大颠禅师圆寂巳一百七十年了,当时只见塔内惟有古镜一面,大颠的影像,映现于宝镜之中。大家深感诧异,便虔诚地将塔墓修葺封严,从此便不再开启了。因此,唐大颠祖师塔便被称为“舌镜塔”,一直沿称至今。而舌镜塔也从此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如今,灵山寺后的这座“大颠祖师墓塔”,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方志记载,后来又有一位地方官不相信古墓塔三启三现的传说,便决定以官方的名义四次开塔验证,怎知才有此念,顿时晴天霹雳,雷电交加,飞沙走石,吓得这位官员魂飞魄散,不敢动工。从此以后,没人再提开塔之事了。

北宋政和(1111—1118年)年间,宋微宗还追谥大颠祖师为“善慧”禅师,改赐大颠祖师塔为“慈慧祖师之塔”。

这些真假莫辨的历史记载以及现在保护完好的唐大颠祖师塔充分展示了“舌镜塔”的历史文物价值,它作为全国较为罕见的唐代钟型墓塔,具有研究价值而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与“留衣亭”并称为“道迹贤踪’的标志。又与“拔木坞”、“写经台”、“开善藏”、“祝圣碑”、“白石槽”、“千枞果”并称为灵山八景。每一景观,以其神奇的传说,启迪游人香客的遐思而令人流连忘返。

(9)千 载 流 芳

一千多年来,大颠禅师的名字深深地刻烙在潮汕大地上。

他的一生历尽艰辛,苦心修行,潜心佛学。他“日无思餐,夜无思寝”地弘扬曹溪法旨,传法弟子千余人。其高徒三平、本空、本生等,后来都成为高僧。尤其是三平,至今在闽南一带家喻户晓,其道场漳州三平寺业已成为了闽南著名的佛教胜地。

他一边弘法修行,一边著述,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亲手抄写了《金刚经》1500卷、《法华经》和《维摩诘经》各30部。这些佛学经典凝注了他一生的心血,其佛说“三界六道,唯由心生”及“因果轮回”等法广为流传。

他与韩愈的交识,不仅感化了韩愈,改变了韩愈对佛学 佛教的认识,推动了佛、儒两家学说的变革与发展,同时也掘开了潮汕“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渊源。他对潮汕佛教文化,乃至中国佛教文化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正如《广东佛教》里所说的:大颠禅师于古潮州文化史上,被列为众先贤之首;于粤东佛教史上引领一郡千年禅风;于中国的佛教史上,他系汉传禅宗南派六祖惠能的三传嫡裔弟子,他的佛教思想与曹溪教派一脉相承,并显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文坛泰斗韩愈与其交往的轶事成为历代学者探索儒释渊源的话题,从而使粤东古刹灵山寺驰名遐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