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投资大师收益率比巴菲特还高,而我却不喜欢

 a_123 2022-12-11 发布于河北

本文充满个人主观色彩,如有意见请保留。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出版后不久,作者彼得·林奇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刚刚读完你的书,我非常喜欢。”

文章图片1

能得到股神的夸奖,彼得·林奇的水平可见一斑。其1977年掌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急流勇退。13年时间里,经历了9次股市大跌,仍取得了复合收益率29%的惊人收益

这个收益有多惊人,看看巴菲特在《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级投资者》文章中,超级投资者的收益率是多少就知道了。巴菲特合伙公司12年复合收益率29.5%;沃尔特·施罗斯28年复合收益率为21.3%;汤姆·纳普和埃德·安德森成立的TBK公司15年复合收益率为20%;红杉树基金14年复合收益率为18.2%;查理·芒格13年复合收益率为19.8%。

以收益率来衡量,彼得·林奇称为超级投资者当之无愧。他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喜爱,刚接触股票投资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投资大师是彼得·林奇。随着对股票的理解加深,我越来越不喜欢彼得·林奇,当初多喜欢,现在就多讨厌。

在解释感情变迁的原因之前,先来看看投资大师是如何影响大众的。

大师的影响力

文章图片2

先来看一个真实的笑话。

一名患者右耳感染发炎,医生给他开了滴剂,让他点入右耳。值班护士看了处方,立刻把药水剂点入了患者的肛门。原来医生在处方上写的是“右耳”(right ear)的缩写“Rear”,而“rear”有“后部”的意思。耳朵痛却对肛门猛下药,实在不合情理,但不管是患者还是护士都没有丝毫的怀疑。

再看一个心理学家的调查。

实验者发现,碰到一辆旧款的经济型轿车堵在绿灯亮起的路口,后面等待的司机往往没有多少耐心,几乎所有人都会按响了喇叭,有的人还按了不止一次。如果停在路口的是一辆崭新的豪华车,后面的驾驶员耐心就大多了。他们会等更长时间才按响喇叭,甚至有一半的驾驶员会安静地等在它后面,直到它终于开动,也没人按过喇叭。

两个事例看似不同,实则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面对权威人物的时候,习惯去遵从。

毕竟,大多数情况下,服从权威对我们是有利的。以至于,服从权威的意识刻入了我们的DNA。当我们面对权威人物的时候,“系统1”立即启动,让我们去服从而不是质疑。

电视上,财经栏目的嘉宾往往有一大串耀眼的头衔,就是运用了“服从权威”的心理学。

毫无疑问,彼得林奇是投资界的权威人物,读者一定会受其观点的影响。当这种观点通过轻松易懂的文字传播时,更增添了读者对他的喜爱之情。

巴菲特的文字读来比较轻松,但林奇的著作还要轻松的多。比如在《彼得林奇成功投资》13章中,将枯燥的财务数据写的比较简略,读起来容易很多,但是牺牲了深度,营养价值自然也会降低。

在所有大师的著作中,彼得·林奇的作品是最容易读的。《巴菲特之道》不算是艰深的,但是其12条准则,读了好多遍,还是没记住。更不要说《金融炼金术》之类的书籍了。我敢打赌,投资者第一本通读的投资读物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或《战胜华尔街》而不是《巴菲特至股东的信》。

他的一些选股方法,让人记忆深刻,过了十年之久,我依然记得很清楚。这种方法既不需要读财务报表,更不需要经济学知识。只要你有常识,就能选出“十倍股”。彼得·林奇买L’eggs丝袜股票,是因为他的妻子喜欢穿这个丝袜,最终取得了不菲的收益。因此建议投资者也可以从身边的商品来选择股票。这个方法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据此方法,你可以买安琪酵母、恒顺醋业、海天味业、同仁堂、贵州茅台……

“我要告诉读者的第一条投资准则是: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认为业余投资者如果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不比专业投资者差,甚至能“战胜华尔街”。

这不是劝退“基民”嘛。这一观点明显有悖于其基金经理的立场,因此显得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特别真诚,从而让我们觉得大师是自己人。这也是粉丝喜欢林奇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有耀眼的投资业绩,选股方法简单易懂好操作,而且大师的立场完全和我们一样,粉丝的喜爱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鲜花”与“野草”

文章图片3

“这种抛掉好公司股票买进差公司股票的事,对我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因此我常常自嘲这样做是“拔掉鲜花浇灌杂草”。这句话已经成了我的一句名言。有天晚上,投资才能和写作才能都举世闻名的沃伦·巴菲特打电话跟我说,他想在他的年报上引用我的这句话,希望我能同意。”(《战胜华尔街》)

一本书里全是鲜花当然最好,全是野草也没问题。最怕的是绝大部分都是鲜花,中间藏了几根小草,涉世不深的投资者欣欣然把小草当鲜花一样养了起来。

彼得林奇在47岁选择了退休,是因为他无法承受自己的工作强度。他的工作方式和巴菲特、施罗斯等价值投资者肯定不同。巴菲特年近九十还精神抖擞的股东大会上侃侃而谈;沃尔特·施罗斯1955年成立有限合伙公司,2002年退休,投资生涯47年。

而彼得林奇最令人佩服的是勤奋。也许是过度的勤奋是其选择退休的原因之一。

1985年9月,彼得·林奇先在波士顿拜访了3家上市公司,然后乘飞机前往瑞典展开企业调研。在瑞典调研了易达公司、伊莱克斯公司、阿格公司、爱立信、斯坎迪亚、沃尔沃汽车;然后和在瑞典旅游的妻子一起前往挪威的首都奥斯陆,拜访了挪威数据公司、挪威水力公司;接着再去德国,拜访了德意志银行、赫斯特公司、德累斯顿银行、拜耳公司等公司;接着到瑞士桑德斯公司调研;前往意大利参观了蒙特迪森公司、IFI公司、奥里维蒂公司、斯德特公司、SIP公司。回到美国后又马不停蹄拜访了四家公司。

这次调研之旅历时3周时间,拜访了23家上市公司。这不过是彼得·林奇职业生涯中无数次调研中的一次行程,事实上,他一年的行程达10万英里,平均一个工作日400英里。毫不夸张地说,彼得林奇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

“1980年我总共拜访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减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到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我想,照这种速度增长下去的话,我平均每天都要与2家上市公司进行见面交流,周末和假日也包括在内。”(《战胜华尔街》)

这样的勤奋精神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彼得·林奇另一个“勤奋”的地方体现在交易上。

他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达到15000只,最多的时候持有1400多只股票。数量多,交易也频繁,年换手率能达到300%。每天早上八点之前,林奇都要列出一份新的股票交易清单,大部分股票是昨天或者前天购买的。

有一次,彼得·林奇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观光。碰巧那一天市场特别活跃,他就在电话亭打电话指挥交易。电话打了两个小时,才把股票交易名单从A说到L。

业余投资者如果也是类似的持股数量和交易频率,高于-29%的收益,恐怕都不容易。

在《战胜华尔街》第一章《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中,以学生模拟炒股的例子来说明业余投资者能够战胜市场,证据不充分。

圣阿格尼斯学校的七年级学生1990年选出的14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是标普500指数的一倍以上。两年模拟组合的收益率是70%,同样大幅超越标普500指数26%的收益率。

就连初中生都能取得高收益率,作为成年人不是更容易吗?

可惜,答案是否定的。

先不说,模拟和实战的巨大差别。单单两年的交易情况,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近两年基金收益排名第一的是广发美国石油c,收益率达到207%,难道这个基金经理的水平比彼得·林奇还要高?

同学们选的股票主要集中在消费股,和张坤的风格相似,风光的时候是坤坤,低迷的时候就成“渣渣”了。

我不否认,同学们的选股方法有借鉴的地方,但要说,他们“战胜华尔街”了,说服力不足。

在《战胜华尔街》中,还有很多“散户化”思维方式,我不知道是林奇接地气,还是现在散户的水平进化到美国九十年代的水平了。

彼得·林奇买了新格兰银行股票后,该股一路大跌,从40美元跌到了20美元后开始止损,直到15美元才全部清仓。最后,这个公司破产了。他这样总结这次经验教训:一家公司摇摇欲坠,股价极低,如果想投资,为了避免赔得精光,先看看这家公司债券的表现如何吧!(p580)

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散户一样,股价大跌的原因找不到或不去找,而是通过盘面的走势来判断公司的基本面情况。股票能错杀,债券就不能错杀吗?霍华德·马克斯一定不会同意林奇这个观点的。

这种以现象来解释现象的思维方式,不够严谨。

美体小铺的分析也很有意思。

根据标准普尔公司对其1992年每股收益的预测,美体小铺市盈率已高达42倍。”“有两位股票分析师认为美体小铺未来几年会继续保持30%的收益增长率。这意味着这是一只增长率估计为30%,但市盈率为40倍的成长股。”(p645)

每股收益的预测是根据标普公司得来的,收益增长率是根据两个分析师得来的,这分析工作也太好做了。

GH公司的回购分析和我之前的想法一样,可是并没有什么用。

“最近GH公司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在回购自己的股票,这表明以该公司内部人士的专业眼光来看,GH公司股票价值肯定高于10美元,否则他们干嘛要用这么高的价格回购股票呢?”(p691)

公司回购股票,并不一定是股票被低估了,也许是管理层单纯想要提振股价呢?回购股票只能当成一个小线索,不能做为交易股票的依据。

书中的21条“林奇投资法则”一言难尽。

比如第1条: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第5条:根本没有必要白白花钱请大提琴家马友友来放演奏会录音。第6条:既然要选择一只基金,就一定要选择一只业绩优秀的好基金……

抱歉,我实在没有发现这些法则对投资有什么指导作用。如果是为了显示幽默感,对投资者来说,幽默也不是必须的。况且,这只能算是俏皮话,还没有葡萄干和大便高级。

堪比“鸡血”文

文章图片4

孔子过郑,独立郭东门,有个郑人给他相面,说他上半身像圣人(尧、舜等人),下半身像“丧家狗”。那年,孔子正好六十岁,特有涵养。别人讲什么,好听不好听,不重要,重要的是,话是不是真话——他要听真话,听人家的真实感受,这叫“耳顺”。(李零《丧家狗》)

当你初入股市的时候,有个投资大师对你说,你一定能够战胜市场取得成功。另一个大师

却说,你只适合买指数基金。你相信谁的话?

前一个是彼得林奇,后一个是巴菲特。

投资大师的话普遍都是充满告诫味道的忠告。

格雷厄姆说,“我们一直努力告诫学生,切记不可以只看表面和眼前现象,这些都是金融世界的梦幻泡影与无底深渊。”(《证券分析》)

“获得一般的结果--比如说,相当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数的业绩--并不需要任何特殊才能,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建立一个等同于或类似于那30种优质股票的证券组合而已这样,毫无疑问,只要利用一定的技巧(学习、经验和天性所带来的技巧 ),就有可能获得大大优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结果。然而,大量明显的证据表明,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即便试图这样做的那些人拥有很高的水平。”(《聪明的投资者》)

文章图片5

巴菲特一再告诫我们:“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最好的投资股票方法是购买管理费很低的指数基金。”

大卫·史文森说:“个人在构建以股票为导向、且没有采用主动管理策略的广泛多元化投资组合中的收益率表现最佳。”

彼得·林奇大师的声音就有些刺耳了,“业余投资者只要花少量的时间,研究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中的几家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业绩就能超过95%的管理基金的专业投资者,而且会从中得到许多乐趣。”

作为中国投资者,应该参考谁的意见呢?

也许中国基金界的顶流朱少醒的业绩能说明一些问题。他16年创造了17倍收益,复合收益率19%,在公募基金经理中排名第一。但是,在16年里,有7年跑输了沪深300指数。

基金第一名都有近一半时间打不赢指数,你认为自己比第一人还牛?

小结

彼得林奇的著作如果是毫无逻辑的激励性文字,人们不会相信作者的观点。相反,由投资大师的业绩做背景,经过财经作家润色,且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真知灼见,你就很容易被说服——战胜华尔街是容易的。

虽然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序言中说,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去投资,数以百计的美国人其实不适合买股票。但是大部分投资者不经过实践根本不相信自己属于那数以百计的美国人之列。其造成的误解,不是一篇短短的序言所能消弭的。

年轻的时候喜欢打鸡血的文字,现在更喜欢真实的意见——即使不是好听话,因为好听话除了好听,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可以击败市场,在童话世界里,这个人的鼻子会变长。

学生时代,我读陈安之老师安东尼罗宾的《一分钟巨人》津津有味,现在当然不会去读《钱:7步创造终身收入》。对于彼得林奇多少也有类似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