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也有“限时新品”?

 与春天同行 2022-12-11 发布于青海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撒哈拉圈》(Sahara Circle),1988年

“限时新品”随处可见,并且总能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牢牢抓住你的眼球。你是否曾想到,艺术品中也会有限时新品?限时又给艺术品带来了怎样独特的魅力?

01 过时不候

所谓“限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今天你还能看到商品被摆在橱窗中等待有缘人将它带回家,但一旦过了发售时间,你可能就再也无法买到它了。“花开堪折直须折”,有的艺术品也是如此这般,过时不候。

达伦·贝德(Darren Bader)《水果,蔬菜;水果和蔬菜沙拉》(Fruits, Vegetables; Fruit and Vegetable Salad),2020年

过时不候的艺术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展示时间有限;而另一种则是受限于材料的不稳定性。

若谈到展示时间有限的艺术,就不得不提及曾吸引全球人目光的《包裹凯旋门》(l'arc de triomphe, wrapped)。从我们的《独家专访包裹凯旋门项目总监》一文中可知,这一类包裹项目通常需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精心准备。即便作品来之不易,但依然只能存在几周或几个月,这也是艺术家刻意为之。

克里斯托(Christo)&珍妮-克劳德(Janne-Claude)《包裹凯旋门》,2021年9月18日-2021年10月3日

有限的展示时间也是一个完整艺术项目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赋予了艺术品一种需要立刻被人看到的紧迫感,作品将不复存在的事实又能够激发人们的爱与温柔。

蔡国强《挽歌》第一章,展览“九级浪”的开幕表演,2014年8月8日下午5:00,约8分钟

论及材料的不稳定性,蔡国强的烟花艺术必然排名前列。火药在空中剧烈爆炸,漫天的光彩瞬间迸发,成为杰作,却只有短暂的生命。

烟消云散,最终归于寂静。正如同自然,曾经存在过的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他以烟花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引领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瞬时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Yvette Mattern《挪威卑尔根之光》(Norway Bergen Lights),挪威卑尔根,2020年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背后有何意图,限时的“艺术新品”都能激起更广泛的关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有限时间内,更多观众齐聚一堂,只为欣赏这易逝的艺术。艺术家以这种方式提醒着我们:在漫长岁月中,一切物质都不可能永恒存在,何不珍惜眼前之物并温柔以待?

Yvette Mattern《风暴过后》(After the Storm),纽约标准酒店,2012年

02 观念永存

虽然艺术家刻意使他们的作品变得易逝,但却足以激起观众对作品投注更多关注。作品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更加深刻有力、历久弥新。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冰钟》(Ice Watch),2018年

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曾收集来自格陵兰岛的巨大冰块,并把它们运送至伦敦市中心的泰特美术馆外,摆成钟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冰块逐渐融化。

在冰块的展示期间,公众可与其进行各种互动。冰块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以最直观的方式提醒着前来参观的人们:全球变暖正在给地球带来伤害。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冰钟》(Ice Watch),2018年

太多艺术品因各种保存问题而遭致损毁。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于1960年创作的作品《艺术家的呼吸》(Artist's Breath)中的气球最初是充气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瘪,直至失去形状。

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呼吸》,1960年创作,如今气球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形状。

但也如天价购入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喜剧演员》(Comedian)的买家所说,买入的对象其实是一个想法、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贴着胶带的香蕉。

莫瑞吉奥·卡特兰《喜剧演员》,2019年

曼佐尼曾说:“'时间’是指宇宙角度的时间,而不是停留在作品上的、微不足道的日常时间。”正如蔡国强的烟花艺术,在看似短暂的展示时间背后,艺术品的观念却能够永存。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泉》(Fountain),1917年,图中为复制品

一旦艺术品的关键在于其蕴含的观念,那么构成作品的物质材料便成为了次要存在。就像杜尚的小便池,并不是小便池本身成为了艺术,而是因为它走进了展厅,才成为艺术。被展示的物品随时能被替换,或者消失了也没关系,因为艺术理念终将永存。

03 持续更新

对一些当代艺术而言,物质材料的更新不影响作品的保存。但另外的问题接踵而至:得到再造的艺术品在物质性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之前保持一致,它们究竟是不是同一样东西?

马克·奎恩《自我》,1991年

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的作品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他于1991年创作了《自我》(Self)的第一尊雕塑。作为艺术家的自画像,雕塑由他的血液冰冻而成。

艺术家认为,他自身永远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雕塑作品也应当存在迭代。每隔五年,艺术家都会以同样的方式重新制作新的雕塑,以呈现时间点滴流逝的累积。

马克·奎恩《自我》,2011年

就像“忒修斯之船”的悖论,观念艺术的材料可以通过迭代而更新,但由于其设计理念未曾变化,所以我们仍然能够将新的物质材料看作原来那件艺术品。不过,奎恩《自我》的迭代更新值得更进一步思考:每五年一变的雕塑已经为作品注入了新的意义。

达米安·奥尔特加(Damián Ortega)《玉米饼建筑模块》(Tortillas Construction Module),1998年

古斯塔夫·梅茨格(Gustav Metzger)《第一次公开展示自毁艺术的情景再现》(Recreation of First Public Demonstration of Auto-Destructive Art),1960年,重制于2004年、2015年

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始终处于变化状态,社会、环境、话语也是如此。即便艺术家已经在创作时构思了关于作品的完整阐释,随着观众的进一步解读,同一件作品还是会产生新的意义,艺术品的观念也能够得到更新。

内莱·阿泽维多(Néle Azevedo)《融化的人》(Melting Men),2009年

小野洋子(Yoko Ono)《苹果》(Apple),1966年

印象派画家在作画时,想做的恐怕也只是描绘眼前之景。是学者的阐释,使印象派与当时小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联系;也是学者的阐释,使塞尚的苹果与恋母情结相关联。当代艺术的阐释话语仍然变化莫测,观念艺术的内在意义说不定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变化。一切都在持续更新中……

Kader Attia《无题(盖尔达耶)》(Untitled (Ghardaïa)),粗麦粉,2009年

艺术中也有限时新品,抑或是展示时间有限,抑或是材料不稳定。观众若要观赏必当抓紧时间,否则徒留遗憾。对观念艺术而言,只需要作品的观念保持不变,艺术品总是可以不停限时回归。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化的难道只有物质吗?观念不会得到更新和补充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