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为什么屡发弑君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西宫之难?

 梦想童年594 2022-12-11 发布于江西

春秋后期晋楚争霸,而最倒霉的就是处于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些小国,尤其是郑国,宋国等。由于楚国北上扩张,他们打不过楚国,只能被迫选择依附楚国,而晋国得知他们依附楚国,又不断出兵攻伐,于是他们又反过来依附晋国。在春秋后期的几百年间,这些国家就不断的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摇摆。而这种摇摆的结果不仅是在国际上没有任何信用可言,而在各个国家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甚至严重到了兄弟之间为了亲晋还是亲楚,政见不合,最终爆发严重的冲突。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郑国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爆发的西宫之难和不断的弑君风波。


在讲春秋的时候我们其实讲了很多郑国的故事。其实郑国很早就有内部争斗的传统,很多人还记得前面讲过的《郑伯克段于鄢》就是郑庄公和其兄弟共叔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郑庄公消灭了共叔段,形成国家统一后,郑国的实力也达到了鼎峰,当时甚至跟周天子叫板,周郑交质就是郑庄公在位时做得事情,一个诸侯和周天子互相交换人质,郑庄公挑战了周天子的权威。


但郑庄公死后,郑庄公的几个儿子之间又爆发了激烈的王位争夺,三个儿子都过了一把君主瘾。最先执政的是太子忽,这就是郑昭公,结果在宋人的威逼利诱下,大臣祭仲废掉了郑昭公,迎立了郑厉公。但一个强势的祭仲对于郑国的君主始终是个威胁,所以郑厉公又拉拢大夫雍纠去杀祭仲,但这个雍纠是祭仲的女婿,消息被老婆知道了,跑去问老妈丈夫要杀老爸怎么办,老妈只说了一句:人尽可夫。雍纠就被祭仲给剁了。于是郑厉公只好跑路,祭仲就又迎回了郑昭公。


但郑昭公回来君主之位没坐多久,就被卿士高渠弥给杀了,没办法,君主换来换去,这些大臣总得站位,站不对的时候,那就只能图穷匕首见了。

郑厉公死后,祭仲和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就立了郑厉公的弟弟郑子亹为君。


但郑子亹的位置也没做几天,就被齐襄公杀了,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名婴,字子仪)回国继位,史称郑子婴。这个子婴做了十多年的君主,但流亡在外的郑厉公可不甘继续流亡,于是和郑国的傅瑕联手,杀死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郑厉公这才回到了郑国。

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郑庄公的四个儿子杀来杀去,都过上了君主瘾,但都死在兄弟手里,看来落到君主家,兄弟就是敌人啊。由此我们看到后世很多帝王都把自己的兄弟像看贼一样防着,原因就是历史上杀兄而夺权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生在帝王家,兄弟就是敌人,哪里有天伦之乐,只有孤家寡人罢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郑国的家底都要被折腾光了,郑国彻底退出了国际强国的行列,变成晋国和楚国都可以随便过来欺负的小国。

郑厉公去世后,郑厉公的儿子公子踕继位,这就是郑文公。郑文公吸取了自己父亲的教训,所以上位后就把所有的公子都赶到国外去了,不要在国内争来争去,兄弟相杀了。

但都赶到国外去也不是解决权力争斗的办法,反而让国外势力利用各个公子来做布局。其中跑到晋国的公子兰就成为了晋国的棋子。公子兰和晋国的国君关系很好,所以晋国就和秦国联合起来讨伐郑国,要求让公子兰成为太子,接郑文公的班,所以才有了烛之武退秦师,郑文公借这个时机让秦国和晋国产生了内讧。


但郑国毕竟打不过如日中天的晋国,所以最终还是在晋国的威逼下立公子兰为太子,最终在郑文公死后,公子兰继位,这就是郑穆公。

郑穆公在位时,郑国继续作为一个在晋楚之间摇摆的墙头草而存在。但郑穆公被后世所熟识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太能生了,郑穆公在位22年,就生下了14个儿女,其中13个儿子,1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一代妖姬夏姬。而十三个儿子更成为了郑国政坛乱象的根源。


郑穆公死后儿子公子夷继位,这就是郑灵公。这个郑灵公很悲催,跟公子宋的一个玩笑,让公子宋和郑灵公就有了染指之仇。最终公子宋杀掉了郑灵公。郑灵公死后,本来大臣们想立其弟弟公子去疾,结果公子去疾推辞,说立长不立幼,有兄长在应该立兄长,所以大臣们立了郑穆公的庶长子公子坚为国君,是为郑襄公。所以我们看公子去疾还是很聪明的,他不是不想当国君,而是看清了郑国的局势,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郑襄公在位时,郑国持续衰弱,仍然夹在晋楚之间摇摆,为此晋楚之间还爆发了邲之战。郑襄公也曾屈辱的肉袒牵羊投降楚国。

郑襄公死后,君主之位传给了儿子郑悼公。但郑悼公的位置没坐两年就死了,君主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郑成公。

郑成公在位时,仍然只能在晋楚之间求得平衡。郑成公先跟晋结盟,后来又收了楚共王的贿赂又反水和楚结盟,但又不敢得罪晋国,于是郑成公朝见晋景公,晋景公为了惩罚郑成公倾向楚国,便在铜鞮抓住郑成公,而后派将领栾书率军攻打郑国。而楚国也出兵援郑,看到楚国出兵了,郑国的公孙申(郑成公的堂弟)提出计谋说:“我们出兵包围许国,假装打算另立国君的样子,而暂时不派使者去晋国,晋国必然放我们国君回来。”于是出兵包围许国。

但公孙申可不是简单的说一说,而是真的做了,同年三月公孙申拥立郑成公的庶兄公子繻为国君,史称郑君繻。但郑国那么多公子,那么复杂的势力博弈,怎么可能让根基不深的公孙申跳出来控制局面呢?所以没过多久,郑国人杀死公子繻,改立太子髡顽为国君,公孙申逃亡到许国。

而晋国看到郑国的内乱,也想染指,于是就和郑国的子罕,子驷等人进行了妥协,与郑国再次结盟,把郑成公给放了回去。而之后郑国再次背叛晋国而与楚国结盟,导致晋楚之间再次爆发了鄢陵之战。

郑成公死后,其子姬恽(一作髡顽)继位,是为郑僖公。郑僖公继位,郑国的政坛更热闹了,因为郑僖公的辈分很小,所以他这一支的力量很薄弱。当时的执政大臣是公子騑(子驷),子驷是郑襄公的弟弟,也就是郑僖公的爷爷辈了。而郑成公当时为了平衡子驷的权力,让公子喜(子罕)摄政。实际上是两个亲兄弟一个摄政,一个执政。


但随着郑僖公的继位,子驷,子罕以及他们的兄弟公子丰相继对于郑僖公产生不满,就想废掉郑僖公,最终动手的是执政大臣子驷,毒杀了郑僖公,扶持了年仅五岁的郑僖公的儿子公子嘉继位,这就是郑简公。

但在郑国的复杂的政治态势下,这么多公子,实际上权力是非常分散的,大家实际上都不满子驷篡政。于是很多公室成员就密谋要除掉子驷,但这次子驷听到风声,率先动手,先后干掉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一干参与密谋的公子,稳定住了郑国的局势。所以这个时候郑国的政坛就剩下郑穆公的几个儿子参与到了政治决策中。

但对于郑国今后的路径,这几个兄弟之间也是存在分歧的,这时郑穆公的几个儿子是公子去疾,字子良(良氏始祖)。公子喜,字子罕(罕氏)。公子騑,字子驷(驷氏)。公子发,字子国(国氏)。公子嘉,字子孔。公子偃,字子游(游氏)。公子舒,字子印(印氏)。公子丰(丰氏),公子羽,公子然,公子志。良氏,罕氏,驷氏,国氏,游氏,印氏,丰氏就是郑国历史上的七穆。

其中子喜去世,其儿子子展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公子去疾去世,其儿子子耳替代了老爸。公子偃的儿子子蟜替代了老爸的发言权。


其中子驷,子国,和子耳主张依附楚国,而子孔,子蟜和子展主张投靠晋国,两派的主张开始变得不可调和。

当时公子发是郑国司马,掌握兵权,而公子去疾的儿子子耳任司空,他们两人率军队攻击了同为楚国阵营的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公子发的儿子子产不随声附和,子产说:“小国没有文治却有了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楚国人前来讨伐,我们能不顺从他们吗?顺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就一定会前来了。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往后,郑国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宁。”公子发愤怒的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国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执政的卿在那里,小孩子说这些话,是会被杀的。”

果不其然,楚国的令尹公子贞进攻郑国,讨伐郑国入侵蔡国。公子騑、公子发、公孙辄要顺从楚国,公子嘉、公孙虿、公孙舍之要等待晋国援救,最后听从了公子騑的意见,与楚国讲和。

但与楚国结盟后,晋国又不干了,第二年晋国进攻郑国,郑国人害怕,就派人求和。郑国的六卿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以及他们的大夫、卿的嫡子,都跟随郑简公参与晋国结盟。但在结盟中,公子騑又耍了小心眼,发誓时改了誓词,结果让晋国非常不满,转年晋国又联合其他诸侯国狠狠的教训了一下郑国。无奈的郑国只能跟晋国投降。但晋国走了,楚国又来,郑国又只能和楚国结盟,郑国就在晋国和楚国之间反复的摇摆,晋国和楚国也拿郑国没有太好的办法。

但郑国依附楚国,仗着楚国撑腰,又不断对身边其他国家侵扰,先后入侵卫国,宋国和鲁国,所以鲁国大夫仲孙蔑认为郑国穷兵黩武,国力透支,必生灾乱。

而事实确实如此,郑国之所以不断的侵扰周边国家,其根源也是国家内部的矛盾在逐步激化,郑国内部的派别和势力太多了,当国家不对外扩张的时候,都在抢国内的存量资源,各个势力之间的火并就在所难免了。

前面谈到子驷杀郑僖公的时候,就顺势在国内洗了把牌,清除了一些贵族势力。但这些贵族的势力一直在等机会能翻盘。而恰好子驷和当时任执法官的尉止产生了冲突,削弱了尉止的兵权,尉止怀恨在心。而任执政官的子驷在国内推动土地改革和兴修水利,又触动了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等几个大宗族的利益,于是这五个宗族就联合起来又勾结当年被子驷杀掉的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的宗族势力一起造了反,杀了子驷、子国、子耳,劫持郑简公到了北宫。这就是历史上的“西宫之难”。


当时子驷的儿子子西跑出来给他父亲收尸,想去追击反叛分子,却发现家丁都跑了。而与之对比强烈的是公子发的儿子子产却很老道,封闭了府库,将警卫和家丁武装起来,率领十七乘战车,一千多士兵杀向北宫,将郑简公营救出来,杀掉了叛乱的尉止,子师等人,其它的叛乱人员都纷纷逃到了国外。所以我们看到在春秋时候,贵族的势力是很强大的,国家的武装其实就是各个贵族的武装合在一起,而卿大夫的权力也是跟各个贵族的武力是密不可分的。


这一次事变后,作为幸存的郑穆公的公子,公子嘉站出来主持大局,子产成为郑国的支柱,郑国才稳定了下来。而子产在郑国的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开始上升,开始成为郑国的中坚力量。

但公子嘉作为老一辈的代表,在朝堂中独断专行,再次引发其它贵族的不满,于是公元前554年,子展和子西再次领兵叛乱,杀掉了叔叔公子嘉,瓜分了公子嘉的田产,郑国变成了子展主持国事,子西主持政事,子产为卿的局面。

从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到公元前554年子展杀掉公子嘉,不到150年的时间,郑国从中原一个大国,春秋五霸之一,变成了只能在晋楚两个国家之间投机的一个小国,忍受两个国家的侮辱,其经历是让人唏嘘的。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励精图治,发展和壮大自己,那就只能受人凌辱,没有一点尊严。而郑国之所以越来越衰弱,其根本原因还是郑国自己内部政治的混乱,各个贵族和派系为了争夺权力而不断的党同伐异,最终在这样的内耗中就不断走向了衰弱的局面。其实我们看现在的国际社会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乌克兰当年作为苏联中重工业和农业都非常强大的加盟国,实力在苏联的共和国中是领先的。但当苏联解体后,所谓的民主改革让国内的各个派别陷入党同伐异的局面,很多政客收受国外资助上台,上台后出卖国家利益。乌克兰在苏联解体时,其不管是科技,重工业都是远超我们的,在航母,发动机,大飞机,武器制造等领域都远超我们。但几十年的光景,在乌克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局下,乌克兰由东欧的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逐步蜕变成在欧洲经济倒数的国家,导致国内的极端势力抬头,国家一步步走向内乱,最终又成为北约的棋子,去挑战欧洲的地缘政治,无数的乌克兰人家破人亡,无数的乌克兰人成为大国博弈的代价。

所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生态是最重要的,国家稳定,国家实力才能不断增强,百姓才有安全感,国家才能不断向好,才能在恶劣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才能让自己的百姓不受欺辱。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其实也是在证明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