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老师读书 | 构建师生关系从改变思维开始

 康老师心育 2022-12-11 发布于河南


教育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智慧碰撞、生命启迪过程。

这其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影响的重要基础。

要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我们先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师生关系不佳的情况?

我想,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师生之间不能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

在戴维 · 伯姆在《论对话》中谈到理想对话不能产生的原因时,说:

这是因为人们在对话时都固守自己的根本性思维假定,同时又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假定。

反观我们教师,不也时常抱着某些“思维假定”,而不自知吗?

很多教师一味地去要求学生,却不反思自己,怎么能不产生师生关系的问题呢?

我认为,教师把握师生关系,要首先从改变教师自身的一些“思维假定”开始。

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思维观念——

1.师道尊严

师严而道尊。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作为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张扬积极意义,本无可厚非。

但往往很多教师过于固化这一观念,认为无论什么情况下,学生都必须尊重教师。

这样当然是片面而不客观的。

尊重是相互的,教师自尊才能换得学生及家长、社会的尊重。


2.师尊生卑


教师作为成人,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两者在年龄上有天然的差别,处于伦理要求,学生理应尊重教师,从而产生彼此相和的师生关系。

但教师如果“依老卖老”,认为教师是成年就尊贵,学生未成年,就该卑贱,自然也是违背人情事理的。

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我们:

“人人都说小孩子,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3.师智生愚


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自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学业上“如是而已”。并不存在谁更聪明,谁更愚笨之说。

但在现实中,在以惟分数论的校园中,总会出现把学习不佳的学生当成“愚笨”之人,对成数偏低的学生抱以鄙视、冷落的眼光。

于是,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 ,也就不足为奇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