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老师心育 |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

 康老师心育 2022-12-11 发布于河南

有老师向我询问:“学生不爱学习,咱咋办咧?”

我理解老师对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的焦虑,也从询问中听出老师的负责与无奈。

我回答说:“学生不爱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出现在我们老师、学校这里,但根源却不在我们这里,在家庭。

我这样说,不是推卸教师的教育责任,只是就事论事,说出我真实的想法。

学校教育是集体教育,班级授课制无法保证老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在学生达到一定数量之后,

老师的精力更多在维持课堂秩序,重在管理班级,而非关注个人。

况且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已不是一张白纸。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学生成绩有高有低?

老师的教育教学只能保证学生学习的最低底线,而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上限。

大约九年前,我调到新区的英民中学,第一届学生中,邻班有个名叫陈嘉庚的小男生,特别爱学习。

中考,他考入县重点高中——一中,高考入北大,至今还是学校的骄傲。

回顾他的初中教育生活,家庭起了巨大的作用。

爸爸是职高教师,平时教学任务并不繁重,就盯着孩子的学习。

他几乎不在学校住校,每天爸爸骑着电动车带着他上下学。

中午,父子二人一同上学。爸爸坐在车子前面,孩子坐在后座上,手里还拿着书,低着头看着。

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情景,不由不感慨孩子的勤奋,家长的执著陪伴。

试想,如果没有父亲这样长年的陪伴与督促,能不孩子优异的表现吗?

现在,你在大街上见到更多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家长带着孩子,孩子坐在后面低头把玩着手机。

多少孩子是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长大的?

多少孩子是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学习的?

多少孩子又是在爸爸妈妈的斥责中慢慢放下书本的?

我近几年做心理咨询,最常见的情况是,孩子因故无法上学,求助于咨询师。

雨,在一所城区寄宿制小学上六年级。

奶奶带着来咨询,说,雨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被送到这所学校就读。

在三年级时,孩子闹情绪,不住校,只好申请走读。

于是,奶奶和爷爷风里来雨里去的,连续两年接送雨上下学。

五年级觉得雨长大了,再次住校,不料,到了六年级,又闹着不去学校。

当时,我很奇怪:为什么总是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爸爸妈妈哪去了?

奶奶说,孩子爸爸在省城打工,妈妈在县城工作,平时没空管孩子。

我想,这就是孩子不想去学校的原因。

“爸妈在外光顾着赚钱,却不管我,把我放到(寄宿)学校,十天半月才光我一面,甚至,我回来家,他们都不在。”

这是一个小学寄宿生亲口向我倾诉的真心话。

家长总以为把孩子送到城区条件好的学校就读,就是为孩子好。

在教育专业人士看来,这是家长主动消除自己的教育责任,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推向学校;

在孩子看来,却更可能是家长在抛弃自己!

目前,多少家长都是这样想的:

乡下的到县城,县城的到市区,小城市的到大城市,

国内家庭条件优越的,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去……

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一文提出家长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像这样把孩子送到外地上学的家长,恐怕只是第一层次的家长吧。

家长以为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学校,就是家长能做到的最好的教育了。

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父亲在外打拼工作,养家糊口,母亲在家专心带娃。

在孩子小学中年级以前,即未进入青春期时,母亲在家带孩子通常还不会出现问题。

但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仅仅是母亲,作为女性的角色,就不能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了。

尤其是男孩,更需要父亲的陪伴与教导。

去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中,第十四条就明确指出,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第十七条提出使用合理运用多种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明确决定父母要“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

而如今多少家庭孩子的问题,都共同呈现一个共性:

焦虑的母亲,缺位的父亲,加上问题的少年。

鹏,初二。最近时常在校违纪,被老师停课回家反思。

对于停课,老师也很无奈,鹏抽烟、打架、带手机入校……严重影响班级纪律、风气,不暂遣回家,不足以减少鹏对班级的影响。

对于鹏的表现,鹏的妈妈直抹眼泪:“小时候,鹏那么听话,现在怎么成这样了?”

鹏的妈妈说起鹏的教育,伤心于小时候爸爸对他的暴打。

难怪鹏现在如此逆反,爸爸不正当的教育,让他在青春期开始反抗!

儿时的听话,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

听话的背后是情绪、需求的自我压抑。

但在父母看来,是孩子懂事的表现,是优秀孩子的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自己的情绪、需求想要父母看到、并被满足。

这时,父母仍旧以童年期的孩子来对待身心已成长起来的少年,仍旧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诉求,孩子就会表达自己的反抗。

儿时的孩子不能得到满足,无力表达,青春期的孩子有力量表达诉求。

但表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以逆反的行为来宣告自己的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听话的小孩,长大了容易逆反的原因。

孩子在成长,家长只有陪着孩子成长,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

做教育者多年,每每与家长交流,我总重复这样一个比喻——

孩子就像一条小鱼,小的时候,生活在家庭这个鱼缸里。

如果鱼缸里的水是纯净清洁的,鱼成长得也会是健康快乐的。

等鱼稍大一些,会跳出鱼缸,游到江河等更广阔的究空间里去,健康的鱼儿,即使在江河里遇到浊流险滩,也能凭借自身强健的体魄和精神顺利度过。

等再大一些,鱼儿进入到社会的海洋里,要到更大的天地里去经历风浪,健康的鱼儿也能很快适应变化,穿越风浪,实现自我成长 。

反之,如果从小在家庭的鱼缸里,鱼儿就浸润在浊水中,受着恶劣环境的毒害,遍体鳞伤,抵抗力极弱;

等到了江河湖海中,必定难以的抵御风雨侵蚀,

过早地被生活的洪流席卷而去,失去自我的方向,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是为孩子未来打下根基的沃土,是为孩子奠定方向的靶托。

请每一个父母善待自己的儿女,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创美好的明天!

更多推荐
康老师带班 | 那个等花开的男孩
康老师心育 | 那个嗜睡的男孩
康老师带班 | 那一刻,我举起了手掌
康老师心育 | 那个不断流泪的女孩
康老师心育 | 一颗不安分的童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