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 董源的水墨山水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2-12-11 发布于上海

董源画像

(?-约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董源《洞天山堂》

真假难辨的画作

宋 董源 《溪岸图》

    原为五代南唐画院画家,后入宋。董源的水墨山水,影响很大,后世将其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

       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五代时中国水墨山水画趋于成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家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家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世称“荆、关、董、巨”。

       董源(943-约 962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据画史记载,董氏擅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董源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潇湘图》 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绢本设色,尺寸:49.8×329.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江堤晚景图》轴  绢本设色,尺寸:179 x 11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林重汀图》  绢本、墨笔、淡设色 ,尺寸:181.5 x 116.5cm ,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龙宿郊民图》轴  绢本设色,尺寸:156x16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岸图》  绢本设色,纵221.5厘米,横110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这幅古画之前,特举办了一场有关此图是否董源真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结果是悬疑频出,有人甚至提出要重新修改中国绘画史。研讨会总结的三方意见:一是认定为董源真迹,并以此否定一切现定为董源的作品;二是以为未必,但至少是北宋作品;三则直指为张大千伪作。但毕竟时隔一千多年,举证艰难,无可确论。之后,大都会博物馆为此幅作品做热释光测试,检验结果是北宋时代,但是否是董源的真迹学术界依旧争议不断。

明人仿董源《晴岚飞瀑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朱耷《仿董北苑山水图轴》

    不仅仅是身世,就连董源现存画迹的真伪都是一个谜。事实上,被认为是董源真迹的仅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溪岸图》等为数不多的作品。然而近年来,却有学者提出,唯有《溪岸图》是董源的传世真迹。而其他作品由于缺乏流传证据,并且在风格上存在差异,均难以判别真伪。

    正是由于董源身上的诸多谜团,使得人们在讨论起他时,更倾向于把他作为一个概念,而非单独的个体,董源成了一个只有在中国绘画史教科书上才能讲清楚的人。不管是北宋的米芾,还是明代的董其昌,包括现在的书画家,对于董源都有着不同解读。

董源 《溪岸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董源《溪岸图》(局部)

董源《寒林重汀图》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不爱雄峻爱秀丽

    在艺术史上能被当作一个概念,为后世广泛学习和探讨的人,必定有其非凡之处。董源也是如此,尽管人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但他在水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之高,却是世人公认的。

董源《平林霁色图》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董源的山水在水墨和青绿两方面均有涵盖。宋人曾称赞其水墨有王维遗风,设色则继承了李思训的笔法。在董源之前,以荆浩为代表的画家多描绘北方山水的雄浑大气,而董源则首先将南方山水的清新秀美表现出来,也因此形成了后世所说的南北派的分野。

董源《平林霁色图》(局部)

    董源笔下的江南景色与北派不同,着重体现山水的神韵而非形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他“用笔草草”,所描绘的景物往往近看没什么样子,远观却能感受到其中悠远的意境。因此,米芾对他大加赞赏,认为他的山水“平淡天真,意趣高古”,是“近世神品”。

董源《龙宿郊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江堤晚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事实上,在米芾之前,董源的山水就已经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了。据说李璟年轻时修建别墅,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便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庐山景致与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观后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技艺的高超。

    据史书记载,董源还收了巨然和尚作为自己的门人。巨然同样是以山水画尤为出名,但在继承董源的神韵之外,他还加入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笔墨相较于董源显得更加粗放,构图也以竖式为主。出于他们对江南山水画风的开拓,后世也将江南一派称为“董巨画派”。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巨然《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

巨然《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在描绘景物之精髓方面,董源无疑在南唐是首屈一指的。据说,有一次京城下大雪,李璟见后雅兴大发,召集当时画坛最优秀的五位画家,分工完成一幅《赏雪图》。而其中最重要的雪竹寒林的部分,便是由董源完成的。此事一度被传为画坛佳话,可见董源的山水在当时便享有盛誉。

    实际上,董源尽管以山水见长,但他对动物和人物也有所涉猎。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就评价董源画的动物:“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略凡格。”然而与山水相比,这些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董源《潇湘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夏山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一度沉寂,终得复兴

    据记载,在北宋到五代,受到董源影响的除了巨然,还有一位刘道士。由于他与巨然处于同一时期,并且画风同出于董源,因而两人的画作往往难以辨别。传说两人的不同仅在于刘道士的山水画中人物往往在左侧,而巨然的在右侧。能够与巨然画风如此相近,可见刘道士的画作同样有可圈可点之处。

刘道士《湖山清晓图》

    尽管董巨画派几乎与荆浩、关仝的北方山水画派同时开宗立派,并且在五代时期一度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然而到了北宋却逐渐消沉下来。虽然也不乏有米芾这样能够欣赏江南平淡烟雨的文人雅士,但比起同时期能者辈出的荆关画派,仍有人微言轻之感。

米芾《春山瑞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直到元代著名文人画家赵孟頫被元廷邀入朝中主宰了文人画坛后,董、巨的江南水墨山水画风才再度得到尊崇。与此同时,南宋院体山水画风则受到冷落,董、巨一派开始位居北派山水之上。

赵孟頫《重江叠嶂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格局一直持续不衰,元代兴起的文人画家日益扩展了江南水墨山水画风。而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尽管表面上将王维列为南宗之首,实质上则是肯定了董源的地位。虽然目前对南北宗的分法仍存在争议,但其对于南派山水的传承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的山水画风不仅丰富了赵孟頫的山水画,也对后来明代以沈周、文徵明等为首的“吴门画派”,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董源,中国山水画也许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

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翚《秋树昏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一位“谜一样的男子”,却一手造就了如今画坛的非凡格局。这种反差,不光让我们感叹世事的波谲云诡,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他的画作时,更添了一份赞叹和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