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怎样把作文写长,把内容写具体。 请你阅读两段描写美食的文字。 片段一: 在粉中不时会出现螺蛳肉。螺蛳肉很有嚼劲,咬了好一会儿,我才把它们吞进肚里。 慢慢地,我把粉也吃完了,接下来就要喝汤、吃酸笋了。外地人刚开始吃不惯螺蛳粉,都说很臭,其实,这就是酸笋的味道。但是,带着臭味的酸笋一放入嘴中,就变成了香味。原理应该和臭豆腐一样吧。笋和汤配在一起,浓香扑鼻,酸辣味十足。 片段二:
在粉中不时会出现螺蛳肉。制作螺蛳粉时,螺蛳要挑大个的、健康的,然后把肉挑出来,把下面部分去除,再洗净泥沙,才能放在粉中。螺蛳肉很有嚼劲,咬了好一会儿,我才把它们吞进肚里。 慢慢地,我把粉也吃完了,接下来就要喝汤、吃酸笋了。外地人刚开始吃不惯螺蛳粉,都说很臭,其实,这就是酸笋的味道。但是,带着臭味的酸笋一放入嘴中,就变成了香味。原理应该和臭豆腐一样吧。笋,是从深山老林中采得的鲜笋,经过辣椒、白醋的腌制而成;汤是用螺蛳、筒骨一起熬上几个小时而得。笋和汤配在一起,浓香扑鼻,酸辣味十足。 ——张佑宇《美味的螺蛳粉》
这两段文字的区别在哪里?哪一段把螺蛳粉的滋味写得更具体,更能激发你的食欲呢?
相信你选择了第二段文字。第二段文字多了什么描写呢?
第二段文字中,小作者在描写螺蛳粉滋味时,还穿插描写了制作的过程。比如,螺蛳是怎么挑选的,笋是从哪里采的,汤又是如何熬制的。
正是因为小作者穿插了螺蛳粉制作过程的描写,从而把螺蛳粉这道美食写得更具体、更诱人了。这就是把作文写具体的另一种方法——穿插描写。
友情提醒,想要用好穿插描写法,是离不开生活的。设想,如果小作者对螺蛳粉的制作过程不了解,他能在作文中灵活穿插吗?当然不能。因此,生活才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用心去生活,多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
作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运用穿插描写呢?
可以在描写景物时穿插自己的感受,从而侧面衬托出景物的特征,将景物的特点写得更加具体。
如: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老舍《草原》
这段文字,主要描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其中两处穿插描写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没错,这样可以从侧面写出草原景色的美丽。设想,如果作者面对的不是如此美丽的草原,而是一片荒凉的、黄沙四起的戈壁,作者还会高歌一曲吗?还会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吗?当然不会。正是因为草原的美丽,作者才想高歌一曲,才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诗啊!
可以在叙事中穿插环境的描写。例如,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可以穿插环境的描写,以此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再如,你的作业没有完成,被老师请到办公室了,去往办公室的路上,也可以穿插一些环境的描写,以此来表现出内心的紧张。
可以在叙事中穿插自己的感受或议论。例如,一个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受了伤,他这样叙述老师陪他去医院医治的经过:
到了医院,老师第一个冲出车就往大门里跑,急急忙忙跑到窗口去挂号。挂完号,就拉紧我的手往医生办公室赶去。医生说,那么大的伤口要缝针。顿时,我心里一惊,我从小到大可还没缝过一次针呢。进了手术室,老师一直在我旁边安慰着我,让我不要害怕。望着老师关切又充满鼓励的眼神,我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好像没那么害怕了。…… ——潘齐楷《情谊》
片段中,小作者两次穿插了自己的感受。第一次是听到要缝针后,内心十分紧张;第二次是在老师的安慰下,紧张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正是因为老师的安慰和鼓励,才让小作者的心情“由害怕到平静”。从而将老师对小作者的关爱写得更为具体,更好地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可以在写读后感时穿插其他相关内容。例如,你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要写一篇读后感。作文中,你不仅可以写海伦·凯勒的故事,还可以穿插霍金、张海迪等其他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或者穿插自己生活中一些故事。从而,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得更加具体。可以在叙述某种风俗活动时穿插这种风俗的特点和来历。例如,浙江台州人过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食饼筒。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浙江台州的小朋友就可以把这一端午习俗的来历穿插到作文中。
………… 你看,穿插描写法在作文中应用得还真广泛啊!
接下来,我们来实战练习一下。你的老师生过气吗?因为什么事而生气呢?
有个班级的孩子考得不理想,老师生气了——
上课铃声响起来了,我们的“判官”孙老师走了进来,开场的气氛就显然不对劲了。只见孙老师右手拎着一大沓考卷,面色凝重,眉头紧紧地凑在一起,怎么看怎么像我那张被他揉烂了的试卷。平时他那嘴角的一抹平易近人的微笑,今天仿佛被他藏进了雾里,任凭我们怎么看也找寻不到。孙老师的皮鞋与木板碰撞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终于,孙老师走到讲台前,像往常一样推了一下眼镜。他抬起头,目光扫射了一圈,之后,拿起面前的粉笔,转过身。孙老师瘦弱的身躯在讲台前挥舞着,用尽他全身的力气在黑板上写下了“粗心大意”四个大字。 ——仇欣慧《难忘的一课》
在这个片段中,小作者通过对老师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把老师的生气写得很具体。
请你想一想,除了对老师的正面描写之外,还能穿插补充什么内容?
也许你已经想到了,要写出老师的生气,除了直接正面描写老师的神态、动作,还可以穿插描写同学们的表现,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穿插描写教室里的环境。
上课铃声响起来了,我们的“判官”孙老师走了进来,开场的气氛就显然不对劲了。只见孙老师右手拎着一大沓考卷,面色凝重,眉头紧紧地凑在一起,怎么看怎么像我那张被他揉烂了的试卷。平时他那嘴角的一抹平易近人的微笑,今天仿佛被他藏进了雾里,任凭我们怎么看也找寻不到。周围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所有的人大气都不敢喘一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被听见。我们静静地等待着!(穿插描写同学们的表现和教室里的环境。)孙老师的皮鞋与木板碰撞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我们的心也仿佛快要跳到了嗓子眼里。我紧紧地握紧自己的拳头,心里默念着:“老天保佑,这次我不能比上次退步了啊!”(穿插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终于,孙老师走到讲台前,像往常一样推了一下眼镜。他抬起头,目光扫射了一圈,之后,拿起面前的粉笔,转过身。此时同学们更安静了,(穿插描写同学们的表现。)教室里,只留下了孙老师瘦弱的身躯在讲台前挥舞着的身影,只留下粉笔与黑板之间激烈斗争发出的摩擦声,(穿插描写教室里的环境。)孙老师用尽他全身的力气在黑板上写下了“粗心大意”四个大字。 ——仇欣慧《难忘的一课》
第二个片段中,除了对孙老师的正面描写之外,还穿插描写了同学们的表现、教室中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就将老师生气这件事写得更加具体了。你读完后,有没有被吓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