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篇 砣工艺在高古玉器上的时代特征(2)

 睫毛上的风尘 2022-12-11 发布于甘肃

图片

秦国立国很久,在春秋这个时期,他的工具先进性和全国其他地方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同时期的秦玉相对粗糙,可以当作春秋精工未完工或者基本工艺去理解。春秋玉器线条的严谨和规矩,并不是工具的先进,而是礼制或者制度的要求,工匠在高度的工艺要求约束下,保持严谨的心态,运用原始的工具,加工出了砣线的最高峰境界,这是春秋的线条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工具的演变,玉器的纹饰和造型在战国发生了巨变,大家看图或者看书可以留意,战国的玉器造型是创造性最多的,春秋不常见的凤,在战国大量出现,春秋常见的虎在战国几乎不见了,春秋常见的龙头造型,在战国出现了各种飘逸飞扬的造型等等现象。随着这种变化,如果陷入型、纹饰的创新里去,那么鉴定就往往失去了方向,从个人经验来说,还是要落到工艺上去看。

图片图片

山西博物馆藏品

图片

荆州博物馆藏品

图片

河北中山国出土

和春秋玉器一个现象,这些天南海北的馆藏战国玉器,无论形制多么奔放夸张,在纯阴线的表达上,延续了春秋的一贯做法,直到战国中期,线条宽深体现的砣具宽深,和春秋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战国出现了几个和春秋不一样的现象,归纳起来有几点:一是战国的纯阴线依然是砣接为主。二是战国纯线条的接续出现了有别于春秋的砣痕腹部相续现象的砣痕首尾相续。三是战国的纯阴线宽深不如春秋严谨,出现了线条略微随意的现象。四是这个现象以战国中期为界,战国中期以后则出现了更多类似汉代的工艺。第五个特点是战国的纯阴线出现了很多砣后修磨现象,这个现象和春秋区别很大,春秋的纯砣线现象更为典型和明显。行里所谓战汉不分家之说,严格来说更应该是战国中后期和汉代不分家。战国中期往前的工艺更多的是承接了春秋的工具和手法。
战国中期之后,体现在玉器上的痕迹出现了有别于战国中期之前的痕迹特点,一是打磨更精细了,二是线条中体现的砣痕更锋利了。三是砣后修磨的现象运用到了极致,在汉代玉器上达到了顶峰状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是山东孔子博物馆出土的战国玉器,虽然同是战国,这个时期的玉器就和汉代区别不大了,刚才说到的两种痕迹特征在这个时期开始展现,并延续到汉代末期。

图片

这种锋利的工具,是战国中期往前的时期见不到的。以此为节点,直到汉代末期,这种打磨、阴线工艺现象体现出来的状态一直在使用,且没有更多变化,无论是多么高级的玉器,或者不高档的玉器,都基本表现了这两个明显的现象。当这种工具传承到东汉时,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游丝毛雕”工艺,这个工艺是古人没有放大镜,只在肉眼能见的范围看到的表述,在今天我们高倍放大镜下,看的是和汉代并无二致的锋利砣具,经过往复碾磨形成的痕迹,在要求并不严格的状态下断续接续而成的状态,这个时期的玉器,以定州博物馆最为典型。

图片图片

这是同时期的精工

图片图片

这是同时期的粗工。

总的来说,高古玉形制千变万化,纹饰随朝代更迭而不断创新,工匠也是千人千艺,当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集合到一起表现在“高古玉”这个范畴之内的时候,特定的历史时期限定下的特定生产工具产生的痕迹,是我们鉴定最能把握的环节。我们就是在前人通过大量实验,以实验结果验证馆藏,然后把馆藏玉器痕迹特征归纳、提炼总结成可对比,可复制的经验,落到民藏上,我是我认为的鉴定。这是基本的一个关于砣痕体现在不同时期玉器上的简单表象归类,这样我们再看图的时候,就可以从形制--纹饰--线条的表象上去着眼,如果运用熟练,线条是可以直接判定年份的,这也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