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夺天工的中国陶瓷技术 | 《陶埏》

 小双叨日常 2022-12-11 发布于上海

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宋应星《天工开物》

马克·米奥多尼克也在《迷人的材料》第九章《精致的瓷器》中说过:“造瓷需要丰富的知识与技术,要能找到适当的矿物比例并建造可以产生高温的陶窑,所以瓷成为技巧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象征。从中国的骄傲变成了中国的图腾。”。“欧洲人还在使用木杯,锡杯,银器和陶杯,瓷器已充分显现出中国在工艺技术上超出其他文明甚多。”

一·陶瓷的历史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制造并使用陶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由原本的日用陶器,变得更为精巧美丽,镌刻花纹;商代出现内外有釉的陶器,是经1000度以上高温烧制的白陶,是瓷器的雏形;西汉后,各色陶器越发多,“唐三彩”便是彩陶巅峰时期的制品。

陶与瓷本质上有所不同,陶吸水,不透明,质地相对粗粝,敲击声音沉闷;瓷细腻,坚硬,抗水,半透明,敲击声音清脆。瓷用“高岭土”,混合长石与石英,在1350度以上焠烧而得。这一中国人的秘技,引领世界五百年。欧洲人直到18世纪,才由炼金术士贝格特,由萨克森国王以命相挟,利用各种白色矿物进行系统性实验而得。由此可见中国古人之匠心独具,心思巧妙。

东汉至六朝,瓷器的釉质和光润程度已显著提高,尤其东晋,江浙的青瓷,胎质细腻,通体浓绿;隋唐时期,白釉与黑釉瓷器烧制技术日臻完善;晚唐、五代与宋初,浙江绍兴、余姚一带的“越窑”烧制的青瓷,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柴窑的青瓷珍品,被誉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到了宋代,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称为五大名窑。龙泉哥窑“百圾碎”“粉青”,定窑“牙白”“莹白”“甜白”,官窑“紫口铁足”,以及景德镇的“影青”,建窑“乌黑兔”等,都是价值连城的极品。之后明代白瓷水准进一步提升,自唐由丝路向西,一路传往友邻及地中海沿岸各国,15世纪之后风靡欧洲。

二·化学原理·工艺

本质上来说,陶瓷才是真正的永续环保循环材料。主要成分黏土是矿物质与水的混合物,不同的矿物质,可以形成不同黏土。受热后水分蒸发,微粒结晶中的原子开始移动,重新排布堆积,结晶之间形成原子桥,整个黏土内部最终数亿原子桥生成,组成完整单一的连续体。这便是最初的陶器了。

而陶器内部多孔的问题,由高岭土,搭配石英与长石的特殊配方,得以解决。结晶间的原子高温受热形成玻璃河,仿若瓷器中汩汩而流的

血液,流进每一处血管孔隙,而后落地生根,坚韧共存。

我们一直所称的“釉”,到底是什么呢?是碳酸盐,氧化铝,硼酸盐,磷酸盐等。金属在高温火焰下可呈现各种颜色,被称为“焰色反应”。比方说,想呈现“千峰翠色”,就需要掌握氧化亚铁的比例在1%-3%。

而烧制一口好瓷,除了配方,选材外,窑-也就是生产设备的要求也很高,宋窑是长龙形,依山而建,中部弧形,降低火焰流速,火自前往后移动,均匀受热,一次放一百七十排,每排一千三百多件,一次可烧两万五千件。

烧制工艺更有:筛料,造坯,过利,烧匣等。“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可见瓷器烧制之繁杂。

三·当代说瓷

瓷器在现代不再是皇室用品,珍稀难得,日常家家户户可见。而喝茶,必定是要用瓷具的,塑料杯,纸杯,不是不能用,以马克·米奥多尼克的话来说“使用其他材质的容器喝茶都近乎亵渎”,深以为然。因为喝茶不仅仅是生存所需,也是一种社会仪式,一种理念宣扬,一种文化活动。品茗,茶汤淡雅鲜香,便也需茶具精美雅致,方才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品茗,品的便是雅趣二字。悄融千般色,暗润四季芳。沉浮甘泉煮,甜苦玉杯量。

瓷器,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底蕴的象征。黄土高坡而来,几经淬炼,浴火重生,终成佳品。如同我们这个民族和中国千年历史一般,劳苦底色,多番磨难,千锤百炼,大器终成。有陶的粗粝,有瓷的坚硬,既风雅清韵,又绚烂多彩。

瓷。多么富有魅力的巧夺天工之物。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