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的分类与鉴别

 suoban 2012-03-11

陶瓷的分类与鉴别

  (2012-02-28 18:59:38)
标签: 

杂谈

 

家居

分类: 学无止境

陶瓷的分类与鉴别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瓷器呢?远在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用粘土制作陶器。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现了。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真正意义的瓷器,应该在东汉时期产生,距今约三千年了,陶瓷的收藏也随着陶瓷历史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又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是陶器生产的发展。中国早期的容器,尤其贵族使用的容器,很多都用铜来制造,成本非常高。汉代还有一种贵族常用的器皿是漆器,成本也非常高,是身份地位显赫的象征,普通民众渴望而不可及。瓷器的发明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因为它的原材料就是瓷土,成本大大降低后,陶瓷器皿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瓷器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的强度大于陶器,在生产中想做成什么样子,基本上就能做成什么样子,现在可以烧制出5米高的大瓶子,在过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制造。在古代运输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工匠可以带着技术走,只要学会了烧造方法,就可以从甲地到乙地运用这门技术去异地烧造,而不需要把瓷器从甲地运到乙地了,要知道古代运输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什么是陶瓷?陶和瓷有何区别? 
     ●在大多数人眼中,陶和瓷是同一个概念,人们总是把陶与瓷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
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强度,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但是,陶与瓷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烧制温度的不同。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shi一声)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还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它是我国的国粹,国外认识中国就首先是通过陶瓷来认识的,中国的英文CHINA就是陶瓷的意思。现代陶瓷业面临的挑战是艰巨和复杂的,但陶瓷业的前途是光明和美好的,要实现新的跨越与提升,实现转型升级的历史性突破,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还需要全行业的智慧与努力。
 
    一般人们都把陶瓷当做一种东西了,其实陶和瓷是有区别的。那么,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使用原料不同。
    大家通常所说的“陶瓷”,其实是用两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的,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少数也用瓷土),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烧成陶器。但瓷器不行,
瓷器一定是用瓷土烧成的,最好的瓷土是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器的胎料是瓷土或瓷石,即高岭土(灰白色,光泽暗淡,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得名)。瓷石是由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等组成,完全风化后就是通常所见的瓷土,制作瓷器的瓷石属半风化,经扬碎、淘洗成为制坯原料。陶瓷因原料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宜兴多产陶器,景德镇、淄博、佛山多产瓷器。
陶器使用普通黏土(粘土一般是黑色的)即可制坯烧成,黏土随处可取,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烧成陶器,粘土产地广泛,取材不受地理条件限制。
    瓷器则需选择特定的瓷土材料,最好是以景德镇的高岭瓷土作坯。全国只有部分地区有这种矿物,取材不够广泛。
    以配方来区分,陶一般为单一的原料,而瓷则需要多种原料。
    瓷土可以烧制出陶器和瓷器来,但是,一般黏土永远也不会烧制出瓷器来。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达到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后,陶就变成了瓷。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即使在烧到1200℃时,也不可能成为瓷器,反而被烧熔为玻璃质了。
●●二、烧成温度不同。
    因制胎材料不同,陶的烧结温度低,瓷的烧结温度高。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烧成温度较低,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低温陶在300—500℃之
间),最高可达1100℃左右。(“火凤凰”彩陶属于高温陶,烧制温度在900—1200℃之间。)
    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只有唐仁在1100度左右)。
    陶器因为陶土自身结构原因,烧制温度通常不能超过1100℃,否则器物就会变形,而瓷器烧制温度通常都在120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有一个简单的办法
——即通过烧制温度来区别陶与瓷,1200℃基本上就是陶与瓷的分界线了。
●●三、透明度不同。
    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铁量较高,一般呈红色、褐色或灰色,且不透明;陶器无论什么条件下,它都不会透过光线。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
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
    瓷器胎色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四、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因此很多人以为,陶与瓷的区别仅仅在于瓷器有釉而陶器无釉。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有施釉的陶器,如唐三彩,就是一种低温釉“陶”。因此,有没有上
釉并不是区分陶器和瓷器绝对的标志。
●●五、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敲击时声音发闷,呈浊音。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坯体致密、细腻,玻化程度高,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六、吸水率不同。
    按照今天的行业标准,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吸水率,这是陶瓷烧结度和瓷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指器体浸入水中充分吸水后,所吸收的水分重量与器体本
身重量之比。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而且表面有釉层,断面也基本不吸水,即使如水浸泡后,敲击时仍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
    简而言之,陶器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不过,吸水率需要用仪器来测量。吸水率大于10%为陶;小于0.5%为瓷;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或炻(shí)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卫生洁具、紫砂等都属于这类器物。
    所以,在用彩陶装水时,刚开始可能有一点儿渗漏,待陶吸水饱和以后,一般就恢复正常了。
 
    以上是辨别陶器和瓷器的一般办法,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正确区分。仅比较其中一两点,容易产生误解。一般情况下,原料
和烧制温度是判断陶与瓷的主要条件,上面提及的其他因素也是与这两个条件密不可分的。在实际鉴别时,须同时兼顾原料、釉、高温三方面综合考虑,前两项是内因,后一项是外因。

 

陶瓷的分类与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