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子悦 丨 试论欧阳通对欧体楷书的继承与发展

 mengk4fz0yyf5h 2022-12-11 发布于海南

文◎殷子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摘要:欧阳通为欧阳询之子,二人世称“大小欧阳”。欧阳通承袭家学并借鉴六朝碑刻,将欧阳询峻险严整的书风与六朝古意相结合,融会贯通后形成了独特风貌,影响较为深远。本文从时代背景、欧阳通生平经历等方面入手,以期对欧阳通建立更为全面的了解,然后从用笔、结构等方面分析《道因法师碑》与《泉男生墓志》,再将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二人的书风进行比较,从中管窥欧阳通对家学的继承与发展,继而讨论欧阳通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楷书的历史地位。本文对学书方法与创作理念亦有涉及,希望对当代书法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

欧阳通、欧阳询、楷书、《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

正文

一、欧阳通生平

欧阳通(625—691),字通师,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第四子。其家族多入仕为官,欧阳通亦官至宰相,然而在任仅两月便因忤逆武后之意而入狱并死于狱中。神龙元年(705),唐中宗李显复位,欧阳通得以平反。

欧阳通活跃于初唐时期。彼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多元。书法在当时颇受重视。弘文馆招收弟子学书,国子监将书学列入“六学”之中。彼时的科举制度主张以“楷书遒美”作为取士的重要条件与标准,善书之人广受青睐。唐太宗李世民尤爱书法。他极为推崇王羲之并作有《王羲之传赞》。王羲之的“书圣”形象便是在此时得以确立的。当然,唐代书坛也不仅以王羲之为尊。随着学书群体逐渐扩大,楷书在当时得到了极大发展且名家辈出,楷法亦逐渐完善起来,尚法的观念逐渐确立下来。

在书法史上,欧阳通与欧阳询有“大小欧阳”之称。作为“初唐四家”之一的欧阳询生活在书风趋于南北融合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其四子欧阳通既继承了他的书风,又取六朝古法和时人笔意,用笔劲挺,结字险绝,留下了《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传世书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康有为、何绍基等多位名家都曾取法欧阳通。

文章图片1

欧阳通《泉男生墓志》局部

二、欧阳通对古法的继承与发展

欧阳通楷书代表作主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另外,传其有行书《千字文》《节陈高祖本纪》载于《宣和书谱》,《徐夫人墓志》载于赵明诚《金石录》,可惜此三件作品未能流传于世。

《道因法师碑》全名《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碑文由唐代李俨撰,欧阳通书,是欧阳通最负盛名的楷书作品,记录了道因法师生前的主要事迹。《泉男生墓志》为唐代正书石刻,王德贞撰,欧阳通书,记录了高句丽人泉男生的生平事迹。泉男生被唐高宗委任为特进、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曾带领唐军征服高句丽,一生屡建奇功,对唐朝多有贡献。由于唐高宗对欧阳通的书艺极为推崇,特命其为泉男生的墓志书丹。

欧阳通的整体书风险峻利落而又不失稳健。不过,将《道因法师碑》与《泉男生墓志》进行对比之后,还是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书风差异。

《道因法师碑》的结字既遵循法度,又有夸张变形,整体风格锋利峻险,能够带给人们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后世不少名家都临摹过此碑并从中取法。笔者将结合此碑碑文,通过比较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欧阳通五位书法家书写的“我”字来分析欧阳通的用笔特点(见表1)。

文章图片2

表1 不同书家的“我”字对比

钟繇虽然起笔露锋,但惯于捻管转锋行笔,用笔较为圆厚,结体宽博,朴厚古雅。王羲之起笔、收笔方圆兼备,结构宽博疏朗。欧阳询用笔多方折,结体险峻。颜真卿起、收多圆笔,浑厚拙朴,有篆籀之气。欧阳通的用笔特点在五位书家中尤为突出,整体有魏碑形迹,笔如刀刻,主笔突出,结构上松下紧,内部异常紧结,重心多偏下,处处显露挺拔有力、威严险峻之态,横画强调起、收形态,收笔时而顿笔回锋,时而取隶意上挑,竖画则高耸上扬。

总而言之,《道因法师碑》用笔、起笔多露锋,形态夸张,落笔前皆凌空取势,笔势明确,收笔形态多与起笔相平衡,这种用笔多出现于字的主笔中,如“武”“我”“华”字的主笔起、收处,意在突出笔画险绝锋利的态势(见表2)。

文章图片3

表2《道因法师碑》中“武”“我”“华”三字对比

同时,欧阳通用笔较方折,落笔多顺锋斜切,喜折锋行笔,转折、勾挑之处多显方意。从具体的笔画形态来看,《道因法师碑》中结字的点画多纵向取势,常见于宝盖头中,如“字”“容”“冥”等字的点画纵向拉长,字形棱角分明。结字中横画的变化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主笔为横画的字中,两端重按,中段细挺,强调起、收形态。此类横画形态主要有两种,区别在收笔处:第一种收笔顿按,如“奘”“草”二字中的横画。第二种收笔挑锋,取隶法“雁尾”之形态,如“并”“五”二字中的横画。结字中的竖画多露锋起笔,向上伸展,纵长挺拔,起笔极力向上伸展,气势夺人,高耸到近乎夸张,体现出了较强的力量感,如竖画为主笔的“中”“井”和竖画并非主笔的“德”“徒”“彼”“范”。结字中的撇画、捺画为主笔时,撇画、捺画的打开角度接近90度,呈左、右伸展姿态,整体平稳端正,如“天”“大”。

文章图片4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

以上是《道因法师碑》的用笔,而从结字的角度可以看出此碑重心为上松下紧,字势平衡,横势与纵势兼备,变化极为丰富。横势体现在横画、撇画、捺画的放纵舒展上,纵势体现在以竖画为主的笔画向上延伸的姿态,变化丰富体现在字形主体左、右、上、下排叠方式的多变,如“洞”“香”“长”等字。《道因法师碑》虽然从用笔到结字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不程式化,而是因时而变,字形多样,收放松紧得当。正是因为如此,此碑才能在整体遵循法度的基础上凸显出风格险绝的面貌。

《道因法师碑》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刊立,《泉男生墓志》于唐调露元年(679)入窆。由于《泉男生墓志》碑文的书写时间比《道因法师碑》晚了16年,二者的整体风格略有不同。《泉男生墓志》用笔以藏锋为主,更加讲究字的内部空间,笔画间略有行书笔意,呈现出温润含蓄的中和之美。

如果将相同的结字进行对比,可发现两碑在结字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其各自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用笔上。《道因法师碑》起笔露锋,用笔方正,《泉男生墓志》则以藏锋为主。《道因法师碑》中的横画收笔末端有隶法,《泉男生墓志》中隶书的笔意有所减弱。这些因素使《泉男生墓志》笔画间的笔意更加连贯,凌厉之感减少而多了分温润之态,字与字之间的章法亦略有变化而非“状如算子”,如“就”“先”“之”。

因为《泉男生墓志》1921年才在河南洛阳邙山出土,时间较晚,所以历代名家评述欧阳通作品时通常以《道因法师碑》为主。《泉男生墓志》的出土丰富了欧阳通书法作品的面貌,使欧阳通书法不再只有孤篇传世。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从《道因法师碑》到《泉男生墓志》,欧阳通的书写风格便遵循了这一规律。《道因法师碑》中的结字处于“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阶段,而《泉男生墓志》中的结字已经处于“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境界。

据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记载,“欧阳兰台《道因碑》,今隶中之有古隶笔者”。欧阳通尚古法,继承了北魏遗风,因其所处时代为初唐,距北魏较近,而北魏时期楷书墓志中又多有隶书笔意,所以《道因法师碑》中结字长横画的收笔末端上挑,如“并”“五”“金”“正”。将《道因法师碑》中的“五”字与隶书、魏碑进行对比,可知欧阳通笔力遒劲,用笔尚古。《道因法师碑》主要继承魏碑中方笔、露锋的特点,线条刚劲有力,尤其在笔画中段不输魏碑线条。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碑虽主雄强,而无人能肖其笔力,唯《道因碑》师《大眼》《灵藏》。”欧阳通将隶书的潇洒圆润与魏碑的方峻相结合,增加了作品的创意性与趣味性,形成了古意与新意并存的书风特质。

文章图片5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

三、欧阳通对家法的继承与发展

欧阳通未及弱冠便丧父。虽然其未能得到欧阳询长期亲授,但依然临书不倦。据《旧唐书·欧阳通传》记载,“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询”。可见,欧阳通在临习六朝古法之余,对家法亦多有继承。以“并”“金”“五”“正”为例,此四字收笔之处皆有上挑之意,与欧阳询的隶书《房彦谦碑》进行对比后可发现,二者虽为不同书体,但用笔颇有相似之处。欧阳通在点画的具体写法上也继承了家法,如“清”字的三点水和“我”字的点画。笔者将欧阳询、欧阳通与颜真卿、柳公权进行对比,发现四人虽同为唐朝书家,但“大小欧阳”的书写方式更加相近,颜、柳的书写方式明显与二人不同。

欧阳通的书法在结构上继承了欧阳询书法的高耸险峻之势。以“彼”“城”二字为例,“彼”字的竖画向上伸展,“城”字的戈钩较为伸展且有斜度,险峻之感顿生。不过,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二人的楷书风格虽然尽皆险峻,但险的程度和表现方式不同,即欧阳询书法的结构险峻而欧阳通书法的用笔险峻。

历代书家对欧阳通的楷书褒贬不一,明代杨士奇在《论书》中写道:“通书法出于家学,矩矱森严,意度飘逸,但少含蓄之趣耳。” 清代何绍基的《跋〈道因碑〉旧拓本》中云:“其险劲横轶处往往突过乃翁,所谓智过其师,乃堪传授也。” 这些基本都是对欧阳通楷书积极、正向的评价。欧阳通在继承家法的同时并未拘于法度本身。他惯于露锋入笔并将方笔形态加以夸张,再加入隶书意味的收笔,使结字整体上看来锋芒险峻。这样的用笔习惯使他与欧阳询的书法风格拉开了一定的距离。综上,欧阳通的楷书显现出一种有别于其父的崭新风貌,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章图片6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

四、欧阳通楷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在帝王的推崇下,楷书在唐代得到了繁荣发展,前有“初唐四家”,后有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欧阳通的楷书在人才辈出的唐代并未得到很多人的关注,直至明清时期碑学大兴,他的独特书风才被更多人注意到。朱长文的《续书断》有云:“欧阳父子以风节学艺,相继为名臣,美哉!” 在《续书断》中,欧阳通的书法被列入妙品行列,由此可以看出其书法在当时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清代王澍在《翰墨指南》中写道:“询没,其子通始继父衣钵,而稍杂隶体,则犹存霸气,未若父询之和平秀正也。”

欧阳通楷书对后世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清代。清代尚碑,很多书家是从碑学角度认识了欧阳通的书法。清代学习欧阳通的书家不在少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何绍基。何绍基作为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楷书根植于颜真卿,后接受碑学思想,尊欧阳询和褚遂良为北派传人。由于深受《道因法师碑》的影响,他对欧阳通的楷书推崇备至,多次题跋《道因法师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楷书创作,讲究以篆隶笔意入楷,书风高古浑厚。

在书法美学方面,极为推崇欧阳通的还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回忆他早年的学书经历时写道:“先祖始教以临《乐毅论》,及欧、赵书,课之颇严,然性懒钝,家无佳拓,久之不能工也。将冠,学于朱九江先生(朱次琦)……得北宋拓《醴泉铭》临之,始识古人墨气笔法,少有入处,仍苦凋疏,后见陈兰甫京卿(陈澧),谓《醴泉》难学,欧书唯有小欧《道因碑》可步趋耳。习之,果茂密,乃知陈京卿得力在此也。” 康有为早年学欧阳询不得法,后来从欧阳通处承袭到了方劲有力、结体紧凑的笔意,摆脱了自身书法结构松散的弊病。

文章图片7

欧阳通《泉男生墓志》局部

五、结语

唐代楷书繁荣发展,名家辈出,“大小欧阳”在其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欧阳通凭借锋利峻险的书法风格区别于其父,后世书家对他的评价相对正面。他通过夸张的起、收笔强化了结字内的空间关系,取家法、鉴古法,做到了古意与新意并存,守法度而又不拘泥于法度,在继承的道路上不断发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