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辨浅释71——阳明篇,条辨243-248

 与春天同行 2022-12-11 发布于青海
二四三、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表示热在表面;“发热,口干”,表示津液伤到;能吃东西,表示胃里面没有问题,热是在经上面,腑没有问题,就不需用承气汤攻下。当热在肺上面的时候,病人发热流鼻血,烧就应该能退掉。但如果是经常性的流鼻血,又没有发烧,则可能是鼻咽癌或者是肺癌之类的坏病,须依症治之。高热退不下去,热会随着血液进入脑部,壮热无法消退,会造成出血性死亡。脑膜炎就会有出血性死亡的症状,经方在治疗高热的时候常常使用大剂量的白虎汤。
 
二四四、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攻下之后“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的时候,用栀子豉汤治疗。上述症状的病因是上焦有虚热。“饥不能食”是因为胃中有虚热,用栀子豉汤治疗;饥能食(饿了马上要吃东西)是因为胃中有燥热,用白虎汤治疗。在西医观念中这是低血糖的表现;在中医观念中,中消的症状是吃饭很多,需要不停地吃饭,西医检查会显示血糖很高,也可以用白虎汤治疗。在中医的观念中,病症皆需辨证论治,无论血糖检查是高还是低,只要有饿了马上就得吃东西的症状,就可以用白虎汤治疗。栀子豉汤在临床是可以治疗失眠或者用于病后调理。
 
二四五、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证,发潮热”,纯阳明证应该在黄昏的时候发潮热,大便硬。“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用小柴胡汤治疗。只要有胸胁满的症状,就表示还在少阳。有潮热的症状说明是少阳阳明合病,阳明证必须是纯阳明证才可以用承气汤攻下。所以此条条辨的症状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阳明病,发潮热,大便硬”,这也是少阳阳明合病,需要用大柴胡汤治疗。
 
二四六、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阳明病,胁下鞭满”,表示还有少阳证。“不大便而呕”,阳明证没有呕的症状,恶心呕吐的症状就是少阳证的典型症状;“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阳明证的舌苔为黄色。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的主要功效是通利三焦。三焦通利,身体微微出汗,症状就可以解除。有的人便秘是少阳阳明合病,吃承气汤是不对症的,需要用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去治疗少阳阳明合病,所以在临床上能够看到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可以治疗便秘,其原因就是患者有少阳证的症状。
 
二四七、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少瘥。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而哕者,不治。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正常情况下,浮是太阳的脉,弦是少阳的脉,大是阳明的脉,这代表少阳太阳阳明三阳合病。病人“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就是肚子胀满,胃又难过;“久按之气不通”,按下去又没有放屁,大便不通;鼻子是断生死的地方,“鼻干不得汗”,就是鼻子都没有油了,这是很危险的症状;“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全身发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小便不利,不停地打嗝都是危险的症状;“耳前后肿、刺之稍瘥”,表示发炎或淋巴系统肿大、腮腺炎,可以针刺放血,“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大部分是小柴胡汤证;“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如果脉是浮的,没有其它里证,就是麻黄汤证;“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小便没有,肚子又胀满,腹满就是腹水,腹水加哕嗝就是肝癌晚期的症状。
 
二四八、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明病的人必会自汗,医师又给发汗,津液就会伤到。小便很多,表示更伤津液。此时大便虽鞭但不可攻之,此条辨的意思是病人如果里虚绝对不要去攻下。所以临床上蜜煎导法大多用在病人很虚弱的时候,用甘油锭也可以,甘油锭和蜜煎导法原理一样。

蜜煎导法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把蜂蜜熬到感觉黏的程度,如麦牙糖一样就关火。等稍微温一点的时候,“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用手搓成一条一头大一头尖的长条,趁温的时候做好,等凉了以后插到肛门去,小头先进,肠子蠕动会让它往里面跑。“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用手抱住,有排便感觉的时候再放手。  

土瓜根方方缺

大猪胆汁方
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临床上可以把猪胆汁和醋混合在一起,肛门涂些凡士林,用针管注射到肛门内即可。
 

伤寒论注释系列链接

注解伤寒论——前言!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4-5
伤寒论条辨浅释4——条辨6-8
伤寒论条辨浅释5——条辨9-14
伤寒论条辨浅释6——条辨15-16
伤寒论浅释系列7——桂枝汤详解
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伤寒论浅释系列9——条辨17-20
伤寒论条辨浅释10——条辨21-23
伤寒论条辨浅释11——条辨24-25
伤寒论条辨浅释12——条辨26-28
伤寒论条辨浅释13——条辨29-31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2-34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5-37
伤寒论条辨浅释15——条辨38-41
伤寒论条辨浅释16——条辨42-44
伤寒论条辨浅释17——条辨45-46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
伤寒论条辨浅释19——条辨47-51
伤寒论条辨浅释20——条辨53-57
伤寒论条辨浅释21——条辨58-63
伤寒论条辨浅释22——条辨64-67
伤寒论条辨浅释23——条辨68-70
伤寒论条辨浅释24——条辨7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25——条辨74-75
伤寒论条辨浅释26——条辨76
伤寒论条辨浅释27——条辨78-83
伤寒论条辨浅释28——条辨84-86
伤寒论条辨浅释29——条辨87-89
伤寒论条辨浅释30——条辨9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31——条辨100-104
伤寒论条辨浅释32——条辨105
伤寒论浅释系列33——唐容川著《血证论》之阴阳水火气血论
伤寒论浅释系列34——三焦理论篇
伤寒论浅释系列35——水证篇(一)
伤寒论浅释系列36——水证篇(二)
伤寒论条辨浅释37——条辨106-111
伤寒论条辨浅释38——条辨112-116
伤寒论条辨浅释39——条辨117-118
伤寒论条辨浅释40——条辨119-120
伤寒论条辨浅释41——条辨121-124
伤寒论条辨浅释42——条辨125-129
伤寒论条辨浅释43——条辨130-133
伤寒论条辨浅释44——条辨134-137
伤寒论条辨浅释45——条辨138-141
伤寒论条辨浅释46——条辨142-147
伤寒论条辨浅释47——条辨148-151
伤寒论条辨浅释48——条辨152-154
伤寒论条辨浅释49——条辨155-156
伤寒论条辨浅释50——条辨157-160
伤寒论条辨浅释51——条辨161-163
伤寒论条辨浅释52——条辨164-166
伤寒论条辨浅释53——条辨167
伤寒论条辨浅释54——条辨168-170
伤寒论条辨浅释55——条辨171-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56——条辨174-176
伤寒论条辨浅释57——条辨177-180
伤寒论条辨浅释58——条辨181-182
伤寒论条辨浅释59——条辨183-186
伤寒论条辨浅释60——条辨187-188
伤寒论条辨浅释61——条辨191-193
伤寒论条辨浅释62——阳明篇,条辨194-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63——阳明篇,条辨200-206
伤寒论条辨浅释64——阳明篇,条辨207-213
伤寒论条辨浅释65——阳明篇,条辨214-218
伤寒论条辨浅释66——阳明篇,条辨219-223
伤寒论条辨浅释67——阳明篇,条辨224
伤寒论条辨浅释68——阳明篇,条辨225-230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