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国焘叛逃之后,周总理找他谈了一个通宵:中央给你三条路供选择

 兰州家长 2022-12-12 发布于甘肃

1938年4月17日,上午,在武汉临近八路军办事处的中山路太平洋饭店的房间里,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各自神色严肃。

其中一人是周总理,另一人则是张国焘。

“这将是我最后一次与你谈话,我代表党中央给你三种选择,请你务必考虑清楚。”

周总理用锐利的眼神,盯着张国焘,语气严厉而平缓。

文章图片1

周总理

一是,你尽快回到延安,至于你跟我反映的问题以及你的要求,中央会召开集体会议共同研究,对于你的工作安排与错误定性,争取给你一个圆满的处理方案。”

二是,你可以先不回去,但你必须向中央请出书面请假,但请假的时间不能太长,如是你选择这条,你必须住在武汉的八路军八事处,而且你所有的活动,必须遵守办事处的纪律,不得与国民党方面有任何私下的接触与会晤。”

三是,你也可以选择脱离中国共产党,一旦做此选择,你必须公开发表退党声明,而我党也将对外宣布因你的错误而对你进行开除出党的处理决定。”

周总理说完这三条选择之后,仍不忘补充了一句:“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党内有着极高的地位与影响力,希望你能慎重考虑,不要因为自己的个人想法而破坏党的形象与团结。”

张国焘沉思了半晌,才低声回道:“第一条,我不做考虑;至于第二条与第三条,如何选择,请再给我点时间。”

文章图片2

张国焘

周总理微微点了点头:“可以,你决定后,请向八路军办事处的人员进行说明,由他们向中央汇报,如果你选择了第三条,我们便不会再阻拦你,你可以来去自由。”

几日后,中央接到了张国焘的最终决定的反馈,他选择了退党,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便只能按照党的政策与纪律,对张国焘实施开除出党的决定,并通过媒体对外公告。

至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正式与共产党决裂。

反对第一次国共合作

1897年,张国焘出身于江西萍乡的一个富裕家庭,1916年,19岁的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北京学联主席,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文章图片3

张国焘

后来,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初期,张国焘在党内有着极高的领导地位,并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当年,主张共和革命的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口号,并制定要与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的政策纲领。

在这种形势下,经党内多次研究,考虑到当时的革命阶段与斗争形势,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结束这种局面,建立民主共和体制,是中国革命的阶段性发展方向。

为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与他所创建并领导的国民党开展密切合作。

文章图片4

孙中山

“我坚决反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更加先进的革命力量,我们必须保持完全的独立性,并基于共产党的理念,进行自主革命与发展。”

此时,第一个跳出来的便是张国焘,他极力想阻止这次合作,坚持他的极左派思想。

对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一方面自身的力量尚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的主要问题与矛盾的解决,还必须要依赖于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国民党,所以,国共合作,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正是在众人的坚持之下,张国焘的反对意见并没有被采纳,但党中央对于国共合作也采取了变通的处理方式,就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可同时加入国民党,并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与军队中任职。

而此次张国焘对于国共合作的反对,除了他的左派思想的影响外,也暴露了他自私自利的一面,就是他担心这次的合作,会削弱他的领导地位,并让他失去相应的权力。

试图阻止南昌起义

张国焘不仅自私,而且主观与自大,这一点,在南昌起义的前夕,再一次表露了出来。

1927年7月26日,周总理遵照中央指示,亲自来到了江西南昌,连夜召集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起义主要负责人,商量起义的时间、部署与计划。

通过集思广益之后,大家最终确定将起义的时间,定在8月1日。

文章图片5

南昌起义油画

就是起义的日程即将临近,各方的工作都已得到全面准备与落实之际,张国焘却来到南昌。

他此时的身份还是中央的主要领导人,而且代表着国产国际,周总理等人不得不重视他的态度与看法。

可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张国焘的到来,并不是为了支持与配合起义,而是前来阻止起义行动。

他之所以阻止此次起义,出发点竟是起义准备并不充分、起义的时机尚未成熟。

“请问什么叫准备充分,什么又算时机成熟?”

周总理不由得怒了,因为他知道这次武装起义必定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是在共产党中央会议上,已经确定了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武装推翻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中国的美好未来。

而此时,起义已经箭在弦上,有关起义的计划,已经向过百名参与起义的骨干人员下达了通知与计划,此时,如果贸然取消,不仅准备参与起义的人员会遭遇巨大风险,而且对于大家的革命信心,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

“无论如何,此次起义必须要取消。”

张国焘主观武断的风格,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图片6

张国焘

“取消起义所造成的后果与责任,你张国焘承担得了吗?”

周总理见无论如何与他讲道理都讲不通的时候,气愤之下,一掌拍在桌子上,连茶杯都震落在地,摔至粉碎。

面对周总理前所未有地发怒,以及其他人激烈地反对,张国焘知道,即便他如何反对,也无法阻止南昌起义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

南昌起义,它的重大价值,并不在于本次起义的成功与否,而是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响了第一枪,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中国正式进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

而短视的张国焘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后人对这一事件,曾评价道:张国焘差点因为自己的武断,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分裂红军的行动失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蒋介石的主导下,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迫使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府,不得不由合作关系,转向武装反抗的革命运动。

从1927年开始的多地武装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其中最知名的两次起义,一是由周总理、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一是由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

随着两大起义部队的会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篇章。

文章图片7

井冈山会师

随后,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粤东等广阔的区域,建立了大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苏维埃中央政府及根据地的苏维埃省政府。

在1927年到1931年,这段最艰苦、最危险的革命历史阶段,张国焘既没有参与到各地的武装起义与运动当中,也没有加入到根据地的建设与保卫当中,几乎所有当期重大的革命事件,他都置身事外。

1931年,在革命根据地建设已有相当规模,工农红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苏维埃红色政权已经正式建立并运行的时候,张国焘却出现了。

鉴于他在党内的历史地位,虽然在武装斗争与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中,他并没有做出任何的贡献,但根据地的领导集体,仍然给他很高的职位与很大的权力。

特别是在军队方面,他一跃成为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并全面负责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工作。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准备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以避开国民党不断向根据集结的优势兵力。

于是,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正式开始。

文章图片8

红军长征

而在中央红军通过贵州、四川,向北转战并进发的时候,本已经在四川、陕西一带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错误指示下,既没有停留在原地稳固根据地,也没有按中央要求继续北上,为中央红军打先锋。

反而,逆着中央红军北上的路线,开始了南下。

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时,面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三人的斥责,张国焘不但隐瞒了自己真实的意图,反而欺骗众人,说他之所以南下,正是为了迎接中央红军。

但毛主席等人,并不相信张国焘,在劝导张国焘共同北上无果之后,毛主席只能率领中央红军继续北上,而张国焘则反向穿越草地,继续南下。

此时,张国焘分裂红军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的野心终于不再加以隐藏,他在四川马尔康,宣布另立中央,历史上被称为“第二中央”。

文章图片9

张国焘和毛主席

他的这一举措,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的严重分裂,在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强势兵力围堵与进攻下,本就力量较弱的红军力量,因为分裂而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自认为南下路线正确的张国焘,却没想到,他很快便遭遇了尾追着中央红军北上的国民党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造成了红军第四方面军损兵折将。

而此时,已经到达延安的党中央与中央红军,却力量不断壮大,而且根据地也不断发展扩大,在西北区域,已经具备与国民党军队抗衡的实力。

眼见因为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损失,张国焘虽然仍旧嘴硬,不肯承认失误,但他在红四方面军中的领导地位,已经动摇。

后来,又迫于共产国际的压力,不得不取消他设立了“第二中央”,并按要求率领第四方面军北上会师。

张国焘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以及彭德怀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静宁顺利会师之后,彭德怀用计解除了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职务。

至此,张国焘对于党中央及工农红军的分裂行动,彻底以失败告终。

谋求个人利益而离党

张国焘被取消的红四方面军的领导职务之后,虽然党中央与毛主席都对他所犯下的错误进行批评,但考虑到他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党内的历史地位,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处罚。

反而,将他推举为陕甘宁边区的副主席,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文章图片10

左起:张闻天、康生、周总理、凯丰、王明、毛主席、任弼时、张国焘

但一直野心勃勃的张国焘,却认为自己被打压了,被冷落了,他需要更高的职位与更大的权力。

已经丧失了党性与革命原则的张国焘,心中便开始萌生了其他的想法。

他觉得以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在共产党这边,已经没有了前途,他需要另攀高枝。

而这个高枝,就是国民党。

此时,国共为了共同联合抗日,已经达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当下正是很容易接触到国民党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很快便来了。

1938年4月3日,每年一次的黄帝陵拜祭仪式即将举行,按照国共合作后的惯例,两党都要派出一名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士参加。

国民党派出了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蒋鼎文,正在毛主席考虑共产党方面派谁更合适的时候,平时向来低调少言的张国焘,却突然主动提出由他前往。

毛主席考虑再三,觉得张国焘倒出不失为一个合适的人选,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祭拜仪式一结束,张国焘不但没有按要求返回延安,反而消失了。

一连过了好几天,党中央才得到了情报,原来张国焘在蒋鼎文的掩护下,竟然去了武汉。

文章图片11

蒋鼎文

而此时,蒋介石正在武昌,毛主席与周总理二人,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张国焘专门偷偷前往武汉的真实目的,必定是想与蒋介石见面。

“看来,他是想投靠国民党啊。”

毛主席点了一根香烟,对周总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张国焘此人的性格,你我都是知道的,既然他已经走出了这一步,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力挽留,留不住,就由他去吧。”

毛主席面色冷静地接着说道。

“我先过去劝劝,实在不行,就按照主席的意思。”

周总理想了想,他还是决定亲自前往武汉一趟,不管怎样,张国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长期以来的主要领导人,不能眼看着他投向国民党,而不做任何动作。

于是,这才有了开头周总理向他提出三条路供选择的一幕。

而张国焘又一次展现了他自私而武断的性格,他认为凭他在共产党方面曾经的历史身份与地位,一旦投向国民党必定会被重用,可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

结语

张国焘下了决心之后,不仅向蒋介石大表衷心,而且更是为之献计献策,以求得蒋介石的赏识。

但即便是蒋介石,对于张国焘的人品,也极为鄙视,私下曾评判道:“无德无才之人,不堪大用。”

所以,张国焘并没有如他想象般受到重用,反而只是得到几个闲职,甚至到最后随着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之后,连闲职都没得一个。

落魄的张国焘,只能辗转到香港,最后投奔在加拿大的儿子,度过了悲凉的晚年,1979年在一家养老院中孤独离世。

文章图片12

张国焘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