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青岛观象台报时球,百年前一道独特景观

 青岛城市记忆 2022-12-12 发布于山东

观象山,是青岛市十大山头公园之一。虽海拔不高,却山势和缓,顶部平坦,花木葱茏,环境幽美,是观赏青岛市容及海景的好去处。早在1936年,青岛市曾进行过“青岛十景”的评选,当时评出的“青岛十景”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在青岛市区诸多山头公园之中,唯独“穹台窥象”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中。穹台,就是指坐落在观象山巅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观象山上的青岛观象台报时球历史旧影

早期的观象山只是一个小山头,连正式的名称也没有,这座不足八十米的小山,当地百姓都管它叫“小石头山”。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1899年开始在“小石头上”山顶修建贮水池,1901年,容量为400立方米的贮配水池完工开始配送水,当自来水引进水池后,人们开始叫这里“水道山”。1905年,德占青岛后设立的气象台搬迁到了当时的“水道山”上。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山成为一座天文、气象科研的著名场地。

如今的观象山上,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准零点,而1912年落成的青岛观象台,更是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声海内外。然而,一百多年前在山顶,还曾经有一座壮观漂亮的独特观象景观,如今早已是鲜有人知了,这就是青岛观象台报时球。它仅仅存世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却是我国曾经仅有的两座信号塔报时球之一,另一座是目前仍矗立在上海的外滩信号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一些珍贵历史照片,回望那座消失已久的青岛观象台报时球。


青岛观象台报时球历史旧影

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超过两个人就会有统一时间的问题,所以人们需要建立授时系统,让周围人知道准确的时间。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授时,一些专门负责的人员通过圭表、日冕等工具确认时间,然后以晨钟暮鼓、更夫打更等方式,将时间信息传递给周边居民。历史上对这种建立时间标准、传递时间信息的行为,称为“敬记天时,以授民也”,这就是“授时”。后来的午炮报时,再到国外发展而成的落球报时,都是传递时间的手段。落球报时起源于欧洲,最先进行落球报时的是英国,它首创于1933年,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泰晤士河畔建造了落球报时塔,专为航海服务。每天中午13点整(有些地方是中午12点),天文台钟楼顶端的圆球准时落下,附近海域停泊的船只据此调节船上的钟表,然后带着调好的钟表升帆出海。对于航海者来说,准确的时钟就犹如生命线,没有它便难于知道船只的位置,就有触礁的危险。

1896年7月23日,德国海军“伊尔提斯”号炮舰由芝罘(今烟台市)驶往上海途中,遭遇风暴袭击沉没,原因就是缺乏准确的气象预报。深知此利害关系的德国侵略者,在远东地区建立天文气象观测机构,已成为德国海军实施海外侵略扩张的要务。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次年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把青岛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开始了对青岛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

青岛观象台报时球

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1898年3月23日,为了尽快制定开发规划,德军组建的一支测量分队按计划开始测量工作。1898年6月初开始了测探,为了进行天文观测,在“滨海基地”(原清军骧武前营,德国侵占青岛后称为海滨营房,今湖北路青岛市公安局一带)的一个山丘上建立了一个气象台,同时设立报时台一座。1898年9月2日,首次降落了报时信号球。

1905年5月1日,因原气象台占有位置必须腾出挪作他用,而迁往督署医院以北的“水道山”上(观象山)。为避免气象观测和时球信号操作的中断,1904年夏、秋时节就已着手做好准备工作,时球信号架也于1905年3月、4月两个月建造成功。7月起,时球信号也由之前的手动操作升级为电动操作。
壮观的青岛观象台报时球

建于观象山顶的报时球,每天预定时间通常是正午落球,11点45分起竿提醒,11点55分升至杆顶,1正点落下瞬间报时,因为圆球落下的那一瞬间正好是12点0分0秒,所以这也就是落球报时的来历,它的作用就是供青岛海面上的船只对时。这时,海上的船只可以通过这个报时校准船上的时钟,也可以结合星象来判断方位。除了为侵占青岛的德国军队服务外,很多人也因此而从中受益,尤其是附近海面上停泊或往来的船只。


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中,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的观象台报时球。


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日本也一直对青岛垂涎已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对德宣战,以夺取德国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殖民地青岛为重要目标。日本联合英国对驻青德军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海陆空联合进攻,最终凭借优势兵力打败德军并完成对青岛的侵占。
1914年11月7日晨,德军的俾斯麦山南、北炮台均被攻陷,德军最后一道防线失守。德总督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及重要设备,其中就包括观象台报时球。早7时,德军在观象山上挂起白旗,向日军投降,这场由日本和德国为侵占青岛而引发的战役,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地区唯一战场,随着日本战胜德国,日本从此开始了对青岛长达八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壮观高耸的报时球,在德占时期的四方路上清晰可见。

随着报时球的毁去,日占时期的观象山上再无那道独特的景观。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无线电进入实用阶段,传递时间的手段多了起来,“落球报时”逐渐被取代。“落球报时”这种古老的授时方式,因自身的局限性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但曾一度作为授时历史上重要手段,是世界时间文化史上的优秀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及价值体现。


翻看资料,我国曾经进行过落球报时的城市也仅是上海有所报道,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租界当局在法国码头设置信号站,位置设在外滩洋泾浜桥堍 (即今天的延安东路口)。1907年改建成钢筋水泥的信号塔,塔高36.8米,塔顶再建竖9米高的报时球桅杆,总高49.8米。正午时刻利用信号塔顶落球报时,为来往上海港的各国船只服务,时间由徐家汇观象台控制,它也成为曾经的外滩一景。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已融入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比于上海,青岛观象台报时球的消失令人惋惜,观象山上的报时球最终毁于一战中的德国建造者。至今虽消失已百余年,但再次看到老照片里的影像,却依然会为它赞叹与感慨,那些历史的定格,也将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印迹。


本组图文感谢文史学者袁宾久老师、热心网友“涧中细流”提供支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