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驱逐鞑虏,为啥南方人不感恩?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2-12-12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6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我们看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有些时候人们会非常怀念过去的时代,尤其是赶上朝代鼎革或者是先王驾崩,他们就会更强烈的表达出怀念之情。

◇ 桓温灭蜀之战

比如南北朝时期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桓温攻打四川的时候遇到一个百岁老人,他是蜀汉时代的一个小吏,曾在诸葛亮手下当差。桓温当时正是所向披靡的时候,就很得意的问老人:“我跟诸葛亮比,谁更优秀?”百岁老人说:“诸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大概意思就是,他活着的时候没觉得他多厉害,他死以后我们才怀念他,因为再也没有能跟他相比的人了。

那么,古人为何会有怀念过去的思想,他们到底是有怀旧的情怀还是别有他图,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来说带着情怀怀念前朝的人确实有,但绝对是少之又少,毕竟情怀不当饭吃,更多人怀念过去的原因是在本朝过的不如意,比如“诗圣”杜甫就写过两首《忆昔》,其中有一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他怀念开元年间的理由很简单,安史之乱让大伙儿的日子过的实在太难了。

在其他朝代也有很多当朝子民怀念前朝的情况,这里边比较让人意外的是明朝建立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地人一直对元朝念念不忘。

◇ 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

在传统叙事中,蒙古人统治华夏的几十年间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朱元璋打着驱逐鞑虏的旗号起兵,按说王师每到一处,当地民众都得自发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其实在真实历史中还真不是这样,明清时期松江的学者吴履震就提到,在元朝统治时期法律不是很严格,税收也没那么严苛,民众安居乐业,有钱人可以坐轿子修豪宅,完全不用考虑僭越的问题。但到了明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遍地是苛捐杂税,民众每天要面对繁重的兵役徭役,乃至被迫逃亡,松江府十室九空,再也没有以前的盛况。到了隆庆朝时期,明廷还专门出台政策对付江南的富民,一旦犯事便往死了罚钱,且以严刑逼迫缴纳,号称“为朝廷储蓄钱财”。

◇ 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东阿县东阿镇(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人 。

吴履震写这些资料的时候是明末清初,此时北元都快灭亡了,绝不会专门拨出经费让他替“暴元”洗地,唯一的理由只能是元朝的生活确实比明朝好。此外,明万历年间部尚慎行也提到平江南,政令疏阔,赋税宽简,他无征发。退一步说,就算吴履震真拿了蒙古人的,食君禄的明朝高官也不会被蒙古人策反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元朝统治如此宽松,百姓丰衣足食,那为何还会被起义军推翻?元朝的主要财政来源不是农业,而是盐业和商业,朝廷依赖商业自然就会鼓励经商,而商业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社会环境又会进一步削弱朝廷的控制力。所以江南才会出现“有钱人修豪宅可以不考虑僭越问题。”也正因为元朝管的太松了,民间才会有人组织结社,最后形成农民起义。

◇ 老年朱元璋像

等到明朝建立朱元璋称帝后,总结前朝教训,他作为元朝宽松统治的受益者,就痛彻心扉的表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元朝对民众太宽松了,我得用点猛招,所谓的猛其实就是严刑峻法、苛捐杂税,不仅把元朝建立起的那点商业基础打没了,也让松江府十室九空,这样以来当地民众怀念前朝那是很自然的事。

有人怀念前朝是因为生活困顿无以为继,还有一些人怀念那完全是另有打算,比如说起义军领袖,为了让自己起兵更有正义性,也会打着怀念前朝,光复前朝的旗号招兵买马。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比如元朝末年的韩宋政权,韩山童、韩林儿父子起义,选择以宋为国号,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要光复宋朝。当然历史证明韩山童纯属是乱攀亲戚,那他为什么还要找这么一位祖宗,这是因为他们这股势力做大以后,很可能自己内部就迎来内讧,韩山童麾下的将领肯定会琢磨:既然你可以当皇帝,我为什么不行?到时候朝堂之上兵戎相见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韩山童父子冒认自己是宋徽宗的后人。这样,自己就有了一定的尊贵属性;再加上他们的奋斗目标是光复宋朝,在道义上占据制高点。手下的人无论是叛变还是另立门户,理由都不充分。

◇ 孙中山拜谒明孝陵

这种打着前朝旗号造反的方法也被后人有样学样,清朝不少民间起义都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就连孙中山在民国建立后也是先去明孝陵拜祭朱元璋,甚至他在1911年12月发表的《中国同盟会为团结同志宣言》,上边说的也是“使朱明之绪不绝”,让明朝的正统不至于中断。连革命党的领袖发言都这样,鲁迅在《阿Q正传》里边写,“革命后老百姓都缠白布给崇祯戴孝”,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生活不如意和有人借机搞事情这两点原因,一些社会矛盾也会让民众下意识的怀念前朝。比如辛亥革命的成功后,就连孙中山都觉得意外,更不用说其他民众了。在大清,他们平日里连抬头跟县官说话都不敢,突然就给他们讲共和,他们怎么能理解?新生的民国政府推行政令,在民间就遇到很多抵制。

◇ 1912年被强制剪辫子的男人

比如政府说让民众剪辫子,但民众还觉得不成体统,不愿意剪。于是剪辫子就成了带有暴力和强制性质的行动,民事长官大都利用暴力机关甚至是流氓黑社会,在街头看见辫子就剪,这样一来就激发了民众的逆反心理,平民和政府机构的矛盾特别尖锐,原来一些持观望态度的民众,到这时候也不剪辫子了。对于基层社会来说,他们的判断往往是民国不如大清好。

所以总的来说,怀念前朝这件事并没有多少情怀的成分,主要还是因为对现实太过失望,或者是另有所图,才会去怀念过去的时代,怀念只是把不满的情绪,用另一种方式抒发出来,甚至很多人怀念的是加了“美颜滤镜”的前朝。如果清朝政通人和,江南百姓也不想反清复明;如果现代观念真的深入人心,那清末民众剪辫子肯定比谁都积极。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