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稿,是丢失了还是没写完?脂砚斋批语透露答案

 少读红楼 2022-12-12 发布于上海

众所周知,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出自曹雪芹之手,后四十回是高鹗、程伟元整理的,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行文逻辑上,也明显能看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区别。

于是,这就说到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红学家们乃至无数红迷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曹公是没写完还是已完稿但后来又意外丢失了?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重要批者脂砚斋的批语中找到蛛丝马迹。

原文第一回中,有这样一条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这句批语的意思,似乎是说,曹公并未完成红楼的创作,最终泪尽而逝。但同样是脂批,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原文第十八回,有这样一条批语:前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

原文第二十回,有这样一条批语: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原文第二十一回,有这样一条批语: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回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原文第二十八回,有这样一条脂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同一回,还有这条脂批: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同得始终者,非泛泛之文也。

原文类似的脂批还有不少,比如提到黛玉泪尽夭亡,宝钗宝玉结为夫妇等,不再一一列举,这些脂批所透露的信息,都是八十回后的情节,尤其脂批提到的末回情榜,可见,曹公是完成了红楼梦整部书的创作的。

既然曹公完成了红楼梦一书的整体创作,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却看不到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脂砚斋也说了,就是被借阅者迷失。

我们知道,红楼梦最早问世时,是一稿一稿的在朋友间传阅,看完了传回来,曹公新写的再传出去,但这么传来传去,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原稿丢失。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原稿丢失,曹公没办法,在创作新的篇目时,还得腾出时间把丢失的稿件补回来。

而且,像一下子丢了五六稿这样的事,无疑会给曹公创作和生活增加很多压力,别说身体能不能吃得消,生活现状也未必允许他能心无旁骛地创作。

因为曹公在创作红楼时,生活也遇到了难题,他的好友敦诚在诗里写到曹公晚年的生活现状,是“举家食粥酒常赊”。

有人说,红楼梦被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且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不大可能只有一份原稿,应该还有备份。

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这不像我们今天用电脑写小说,为防丢失,会有好几个备份,动动手指,几个按键就搞定了。

而曹公生活的时代,写作没这么便捷,又哪里有那么多精力,将一部近百万字的巨著从头到尾备份一份呢?如果那样,难不成脂砚斋的批语也要跟着备份吗?

别说曹公备份的可能性不大,就是完全靠手写小说的当代作家,又有几人的小说,有备份呢?往往就手边那一部珍贵的手稿,丢了就永远丢了。

有精力的话还可以靠着记忆补回来,如果没有精力,或者身体不允许,生活不允许,那就只能永远迷失无稿了。

再回到开头的那句“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脂批,个人认为,这里的书未成,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曹公并未彻底完成红楼一书的披阅增删工作,一个是曹公没有时间将迷失的稿件补回来了。

脂砚斋作为曹公最亲密的朋友,在曹公创作出新的篇目时,他应该是第一个过目的,包括曹公身边相交亲密的几位友人,如敦诚敦敏兄弟,自然都是看过八十回后原稿的知情者,所以他们知道八十回后的所有情节。

当然,说到这里,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如果稿件真的丢失了,为什么那么巧,偏偏丢失了整体的后面数十回?稿件丢失,有这么整齐丢失的吗?

按照常理,如果真的原稿丢失,应该像脂砚斋所说的那样,这里丢几稿,那里丢几稿,而不会是后面数十回整体消失。显然,这不大可能是传阅过程中的自然丢失,很可能是人为的藏匿或焚毁所致。

至于为什么会被藏匿或焚毁,根据曹公在前八十回里的交代和伏笔,作为国公府的贾府,很可能在败落时,会有大量涉及时政的描写,比如元春死亡、贾府抄家、宝玉凤姐等人身陷狱神庙等等。

在遍布文字狱的朝代,这样的情节,很容易被当权者盯上,直接把涉政的情节拿掉,然后找来枪手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是遗憾,我们有生之年,估计是看不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稿重现天日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