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公子为何走上流亡之路?探究公子流亡的原因

 梦想童年594 2022-12-12 发布于江西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战乱和纷争,流亡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仅《春秋左氏传》中记载的流亡事件就有201人次。

参与流亡的人员包括天子、国君、大夫、士及地位低微者,其中流亡公子多达83人。

通过对流亡公子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还能让人们从独特的角度观视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内部斗争、社会矛盾等问题。

春秋时期的公子为何走上流亡之路?对当时的额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公子流亡的原因

“公”原本是指周代五等爵制中的一个等级,也指诸侯国君,“子”的原义是年幼的小孩,一般指子孙,不限性别。

“公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从广义来说,“公”指国君,“子”指子孙,联合起来就是指诸侯的子孙,即国君的后代,广义的公子也没有性别之分。

从狭义的方面来看,春秋时期因嫡庶有别,将嫡妻所生的长子成为太子(大子),其余庶子都成为公子某,如公子小白等。因此狭义上的公子仅指国君的庶子,且为男性。

对于公子之子,一般成为公孙,意思是国君之孙。

本文研究的“公子”含义介于广义与狭义之间,指国君两代以内的直系男性后裔,即狭义上的太子(大子)、公子、公孙。

“流亡”则指不能在本国存身,逃往到外国以自保的行为,强调逃往外国,出逃但不出国界的公子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流亡十分泛滥,可以说流亡行为是这一时代的历史悲剧。

我们不能将造成悲剧的原因单纯归结于春秋贵族的个人私欲,实际上公子流亡行为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根由,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因国家灭亡或战败流亡。自从周平王东迁,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与此同时,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渐渐脱离周天子的掌控。

这一时期的各国诸侯为了争夺财富、土地,常常发起对外兼并战争,在一次次征伐的过程中,无数贫弱的国家被吞并,如陈、蔡、江、黄、邓、胡、息等等。

这些小国被吞并后,诸侯没有能力保护国家社稷,便不得不走上出奔流亡之路。

在春秋战国时期,因频繁的战事造成国破家亡的诸侯国君不计其数,因战乱走上出奔逃亡之路的诸国公子更是枚不胜举。

在因本国战败而出逃的列国公子中,楚国的三王孙最为典型。

定公五年的柏举之战中,吴、康、蔡三国的联军直接向楚国的国都郢城进攻。

楚昭王无法保住国家,仓促之间带着宗室子弟出逃,王孙由于、王孙贾、王孙圉也在逃往者的行列中。

流亡的路上,王孙给了保护昭王不受伤害,还被强盗刺伤,最后昭王一行人虽然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归楚国,但战争的失败无疑让三位公子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二,因君位争夺失败流亡。春秋时期列国公子走上流亡之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争夺君位失败,当时各国通行的继位方式为嫡长子继承,也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但春秋时期的嫡长继位制度也不十分严格,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乱嗣之事常常发生。

国君的废除与册立与母子的受宠程度、公子本身的情况以及卿大夫集团是否支持密切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夏,觊觎帝位者会采用各种方式试图取代嫡长子的位置,嫡长子自然不会拱手相让,于是纷争不绝,造成大量公子不得不走上流亡之路。

如郑国郑武公的嫡妻武姜育有二子,寤生和段,寤生年长,按照制度应当是君位的继承者。但武姜不喜欢寤生,想让郑武公立段为太子,郑武公拒绝。

虽然遭到拒绝,但姜氏没有放弃立公子段的想法,在她的怂恿下,公子段不断扩张在京城的势力,后来在叛乱夺位中失败,流亡共国。

像公子段这样因为争夺君位失败而走上流亡之路的公子还有很多,如王子克、王子颓、陈公子留等等。

信任君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甚至会驱逐或者消灭部分公子,减少觊觎君位之人的数量,有些公子预感到灾祸即将降临就会提前远离母国,如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等。

第三,因政治斗争失败流亡。没有获得君位的公子在国内仍能担任职位,但有些公子会因种种原因陷入政治斗争的泥潭,为了躲避政敌的迫害,公子们也会选择逃往其他国家躲避。

如蔡国争论迁都的问题,蔡昭公因此遭到杀害,公孙辰为了躲避祸乱流亡到吴国。卫国的太子蒯聩谋杀夫人失败,流亡到宋国。

还有的公子并非因自身的失败流亡,而是因与失败者有某种关系不得不选择流亡。

如陈国的公子完,公子完和公子御寇关系很好,因此受到国君的猜忌,为了防止祸患降临,公子完流亡至齐国。

据相关文献记载,郑国的公子瑕流亡是因为当权大夫和国君不喜欢他,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政局就会发现,公子瑕真正流亡的原因更可能是因触犯当权大夫的利益,不得已而流亡。

二、公子流亡的结局

春秋时期,列国公子一旦踏上流亡之路就必须面对不幸的政治遭遇带来的生命变化。在流亡的艰难岁月中,他们都得到什么样的结局?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公子流亡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笔,这种现象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历史思考。

由于各位公子自身的情况和遭遇不同,流亡结果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返回本国。对流亡公子来说,结束流亡最后能返回本国无疑是最美好的额结局。

当国内的政局发展稳定时,公子有有可能被召回,如齐国平定叛乱之后,政局开始向对公子有利的方向倾斜。

当初因战乱流亡在外的公子都受到召回,有类似经历的公子有郑公子冯、周王子带、周王孙苏等。

还有的公子可以在其他诸侯国军队的帮助下,通过武力的方式进攻母国而返回,如公子夷吾便是借助齐秦联军攻入晋国,最终成为晋国君主。

与之相似的还有齐公子小白、晋公子重耳等等。不过还有一些公子受到别国的援助,但最终没有实现回归本国的理想。

如郑国的公子瑕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国的援助,最后却阴差阳错被髡屯杀死。

第二,定居他国。春秋时期绝大多数公子在流亡过程中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安置,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公子的雄心壮志会减淡,最后安心留在他国,繁衍后代,成为外国的臣民。

定居国外的公子由于失去的宗室的庇护,势力越来越弱,最终“泯然众人”,退出历史舞台。

如晋国的范、中行氏流亡到齐国后,其子孙在齐国从事农耕工作,最终成为平民中的一员。许多史书中失去许多公子流亡后的记载,大抵是这个原因。

第三,惨遭杀害。有些公子虽流亡在外,其国内的当权者仍然会畏惧,害怕流亡公子重回本国,威胁到他现在的地位,因此会千方百计致其于死地。

如鲁国的公子庆父杀死鲁闵公后,流亡到莒国,鲁国为了除掉公子庆父,通过贿赂的方式买通莒国。

最后莒国人被买通,欲引渡庆父回归鲁国。庆父知道自己无法逃脱,最终自杀而死。

三、公子流亡对春秋社会的影响

第一,政治影响。对每个诸侯国来说,公子的身份地位无疑是十分尊贵的,他们的生命历程往往关系的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的甚至能够逆转朝中局势。

同时,由于流亡公子对本国政事十分熟悉,如果能加以重用,对于接收国的政治发展有着极其有利的额影响,如楚王孙启帮助晋国获得城濮之战的胜利。

第二,经济影响。除了在在政治上具有影响力,流亡公子还对春秋时期的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秋时期每个国家最为缺乏的莫过人口,公子流亡时追随者的甚多,少则数人,多的能达到数千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接收国的人力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同时,公子流亡时还会携带财物和土地,大大增加的接收国的土地和财富。

第三,文化影响。春秋时期,公子作为地位尊贵者,受到的教育都是最好的,其政治、学术与普通人可谓天壤之别。

也是因此,许多公子流亡到其他国家后往往成为座上宾,交流时自然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公子重耳流亡翟国之时,娶翟国人的女儿为妻,说明当时翟国对中原文化的接受程度很高,两者通过婚姻又进一步促进文化的融合。

结语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上,公子流亡的频繁无疑是一种特别的现象。

这些国君之子或因国家战败、或因争夺君位失败、或因其他政治斗争不得已离开母国,踏上漂泊流落之路,最终往往结局悲惨,少数能够回到本国,大多数仍是的争权夺位的斗争中失却性命。

时代的前进推动流亡公子的出现,他们对春秋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