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路 伟

 ykzdc 2022-12-12 发布于河南

《中华通韵》15韵部方案描写的韵部系统是国家通用语——通话的韵部系统;描写的基础是国家法定的“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这15个韵部,是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来的,具体说就是将《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横坐标上第一行的3个韵母(i、u、ü)确定为3个韵部,将纵坐标上第一列的12个韵母(a、o、e、ai、ei、ao、ou、an、en、ang、eng、ong)确定为12个韵部,共15韵。另外又从韵母表的说明里提出“er”作为一个韵部,形成1个附加韵部。

这一个韵部系统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系统的科学性展开讨论。

一、《中华通韵》15韵部选取了《韵母表》中的全部韵基

汉语音节都包含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其中韵母包括韵头(也叫“介音”)和韵基,韵基又可以包括韵腹和韵尾。韵基是押韵的基础,只要韵基相同,就算同韵,押韵与韵头无关。有些韵基里既有韵腹,又有韵尾;有些韵基里只有韵腹,没有韵尾,换句话说,在有韵尾的韵基里,韵基包括韵腹和韵尾,在没有韵尾的韵基里,韵基只包括韵腹。

《中华通韵》15韵部就是将《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中全部的“韵基”选出。从横坐标上的第一行中选出全部3个韵基(i、u、ü),这是不带韵尾的韵基,确定为3个韵部。从纵坐标上的第一列中选出全部12个韵基(a、o、e、ai、ei、ao、ou、an、en、ang、eng、ong),其中a、o、e是不带韵尾的韵基,它们与横坐标第一行上的3个韵基构成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单韵母;ai、ei、ao、ou是带元音韵尾的韵基,它们构成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前响复韵母;an、en、ang、eng、ong是带韵尾的韵基。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其他韵母,都处在横坐标上第一行的i、u、ü和纵坐标上第一列12个韵基相交的各个交叉点上,它们都归属于其左边的相应韵基。

在“韵基”的处理问题上,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的“注音字母”仍然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它的每一个“韵基”,都使用一个注音字母。

《中华通韵》从《韵母表》横坐标上和纵坐标上选出的这15个韵基既是汉语普通话的全部韵基,也是《汉语拼音方案》确定全部的15个韵基,以这15个韵基为标准,确定15个韵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二、《中华通韵》15韵部系统最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音位系统

《中华通韵》的15韵部与目前人们常用韵部系统,例如:1)南宋人刘渊的《平水韵》(1252年),2)近人黎锦熙、卢前、魏建功的《中华新韵(十八韵)》(1941年),3)明清以来北方民间形成的《十三辙》,4)中华诗词编辑部2004年的《中华新韵(十四韵)》都更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音位系统。下面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1、《中华通韵》与《平水韵》

现在写格律诗的人,不少人以《平水韵》的106韵作为押韵的标准,但是这个韵部系统实在太古老了,它实际代表着1400年前,至少是800年前的押韵系统。它虽然形成于1252年,但它是在处理《唐韵》(唐朝的官定押韵系统)“同用、独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唐韵》(732年)又是在《切韵》(601年)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平水韵》不符合现代普通话音韵系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例如,声调有入声系统;再如,韵部中有东冬之分,江阳之分,真文之分等等;又如,元韵中含有现代的üan、uen,灰韵中含有现代的uei、ai等等。

《平水韵》的106韵,韵的数量那么大,一方面,当时的语音的确比现在复杂,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声调(平上去入)的因素,不同声调就算不同的韵。元代《中原音韵》(1324年)的19韵与明代《洪武正韵》(1375年)的76韵,听上去差别好像很大,实际差别不像数字上表现的那么大,《洪武正韵》的平声、上声、去声各为22韵,与《中原音韵》(1324年)19韵是比较接近的。如果《中华通韵》也按古人的做法,不同声调就算不同的韵部,那么《中华通韵》要算成60韵(每韵都可以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为4韵),如果加上“附加”的“儿”韵,就应该有64韵了。

2、《中华通韵》与《中华新韵(十八韵)》

《中华通韵》15韵部与《中华新韵(十八韵)》有下列几点不同:

1)《中华新韵(十八韵)》的“歌”(含e)韵与“皆”韵(含ê、ie、üe),《中华通韵》合并为“鹅”韵。

《汉语拼音方案》把“ê(包括ie、üe中的e)”作为音位“e”的变体处理。ie、üe后面的e是实际音值是ê。,但它属于e音位的音位变体,因为在普通话中音素e是不会出现在i、ü之后的。“e”和“ê’只有在零声母是存在对立,而且韵的字极少,《现代汉语词典》只有一个字“诶”,可以不作为一个韵部。为一个字立一个韵部实在不经济。将韵字极少的韵部归并到其他韵部,也是中国韵书的一个传统,例如《切韵》就把“冬”韵上声的字归入“东”韵的上声“董”韵。

2)《中华新韵(十八韵)》的“支”韵(含-i)与“齐”韵(含i),《中华通韵》合为“衣”韵。

《中华新韵(十八韵)》的“支”韵的韵母“-i”只能出现在声母“zh、ch、sh、r、z、c、s”之后,“齐”韵的韵母“i”出现在其他声母之后,二者互补,属于同一个音位。况且它们在语音史上也存在着许多联系。当然我们不能以古律今。

3)《中华新韵(十八韵)》的“儿”韵(含er),《中华通韵》作为一个“附加韵部”处理。

这一点不同不是问题,因为《中华通韵》将“儿”作为一个“附加韵部”处理,“附加韵部”也是一个韵部。

3、《中华通韵》与《十三辙》(附论《中华新韵(十四韵)》)

《中华通韵》的15韵部与《十三辙》有下列几点不同:

1)《十三辙》里的“坡梭”辙(含o、uo、e),“乜斜”辙(含ê、ie、üe),《中华通韵》作“喔”韵(含o、uo)和“鹅”韵(含e、ie、üe)。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讨论了一半(“e”和“ê”的合并),现在讨论另一半(“e”和'o'的对立)。o、uo在普通话里互补,o出现在声母b、p、m、f之后,uo出现在其他声母之后,二者互补,可以算作同一个音位。但是uo出现的位置,e也能出现,如“国/革”“卓/辙”,二者对立,属于不同音位,所以《中华通韵》分为“喔”韵(含o、uo)和“鹅”韵(含e、ie、üe)。

2)《十三辙》里的“一七”辙包含-i、i、er、ü 4个韵母,《中华新韵(十四韵)》只是从《十三辙》中分出“支”韵,其余与《十三辙》分韵一致;《中华通韵》则分为“衣”韵(包含-i、1)和“迂”韵(只包含ü),“儿er”作为附加韵。

前面已经讨论-i、i、er的关系,现在只说i与ü。普通话中,ü能够出现的地方i都能出现,二者对立,如“语/以”“居/鸡”,属于不同的音位,另外,汉语史上的i与ü很少有瓜葛,所以《中华通韵》将它们分为“衣”韵和“迂”韵。

3)《十三辙》里的“中东”辙,《中华通韵》分为“英”韵和“雍”韵。

《十三辙》里的“中东”辙包含eng、ing、ueng和ong,iong 5个韵母,普通话中eng和ong是对立的,如“东/登”“工/耕”,ing(eng的齐齿呼)与iong也是对立的,例如“景/窘”“情/穷”,因此《中华通韵》将它们分为“英”韵和“雍”韵。

三、《中华通韵》确立韵部的原则最为简明、经济

《中华通韵》的相关说明中没有说明它确立韵部的原则,但是我们从它的实际操作中可以看出,它确立韵部的原则是:对立的韵基就是不同的韵部。

例如,普通话中i与ü对立,它们就是不同韵部,所以“十三辙”中的“一七”辙,《中华通韵》要分为“衣”韵和“迂'韵;普通话中eng和ong对立,相应的ing(eng的齐齿呼)与iong也对立,所以“十三辙”中的“中东”辙,《中华通韵》要分为“英”韵和“雍”韵。

反之,近似而不对立的语音就可以一个韵部,例如,-i与i不对立,就是同一个韵部,所以《中华新韵》中的“支”韵和“齐”韵,《中华通韵》合并为“衣”韵。

只有一个例外:“e”和“ê”除外。前面已经论述,普通话中“e”和“

ê”零声母时存在对立,但是“ê”韵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只有一个“诶”字,为一个字立一个韵部实在不经济。而且将韵字极少的韵部归并到其他韵部,也是中国韵书的一个传统,例如《切韵》等就把“冬”韵上声的字归入“东”韵的上声“董”韵。

综上所述,《中华通韵》选取了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的全部韵基,其韵部系统最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音位系统,它利用最简明、经济的对立原则确立的15韵部系统具有极强科学性。

【本文源自《中华诗词》 2019年第9期 P60-6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