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权力社会学

 花间挹香 2022-12-12 发布于河南

吉登斯思想的智识来源

1.洛克伍德《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

功能论、冲突论并不是互斥的,规范—共识—秩序与权力—异化—冲突并不是对立的。洛克伍德认为,一个系统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社会整合)与系统的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整合)必须区分开来。也许在一个社会中有很多的矛盾,即很多系统问题,但在行动层次上却不必反映或表现出这种矛盾,亦即不必有可见的抗争、公开的冲突、阶级斗争等等。也有可能社会有抗争或冲突,但却不影响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2.权力社会学:移居到历史社会学领域的冲突社会学

历史取向的权力社会学或冲突社会在当时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爆红,离不开一部分历史学家与知识分子,如汤普森、霍布斯鲍姆、安德森;也离不开埃利亚斯在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任职,其《文明的进程》主要核心命题是国家的建立过程会产生规训作用,这种宏观过程,会将自我控制逐渐内化到人的内心当中,以此对一个最私人的感知带来决定性的影响;20世纪5060年代,对于福利国家发展的社会学研究在英国相当盛行。此外迈克尔·曼的权力理论也对吉登斯有着较大影响。

吉登斯学术脉络

吉登斯最初是心理学专业,后来在攻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硕士学位时转向社会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那时英国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中心之一。1961年吉登斯成为莱斯特大学的讲师,并与埃利亚斯成为同事,继承了埃利亚斯对帕森斯功能主义帝国的理论攻击。一般来说,早期吉登斯看来不太专注于宏大的社会理论问题,尽管他研究自杀的论文和他编辑的论著《自杀社会学》(1971)少不了概念的思考。早期阶段的另一个方向是吉登斯的《先进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该书讨论与现代社会中阶级和阶级形成问题有关的实质性问题。吉登斯在该书中引进了现在已经很著名的“结构化”概念,与之相关的论述是,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社会实践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

第二阶段开端或多或少跟他从莱斯特大学转到剑桥大学有关,1969年起,他在剑桥大学担任讲师,15年后成为社会学教授,同时任国王学院院士。20世纪70年代起,吉登斯的作品逐渐显示出他对宏大理论的兴趣。比如,他撰写了一些关于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批判性分析的著作以及介绍性著作,这一时期主要为解释社会学经典。

随着《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6)的问世,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本书是吉登斯第三阶段的标志。虽然他仍然冷峻地讨论其他作者,但解释现在已成为次要的事情,他的主要目的在于确立他自己对社会理论贡献的特征。通过他对范围广泛的不同思想传统的讨论,吉登斯逐渐提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1981),《社会的构成》(1984)。

第四阶段吉登斯主要论述点在文化社会学,尤其是探讨与现代性和去传统化有关的问题。这一阶段始于80年代晚期,那时他在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校区讲学。90年代《现代性的后果》(1990)出版,吉登斯阐发了高度现代性的关键特征及其与后现代状态的联系。这一时期他关注的另一个主题是疆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形态及最高级的现代政治制度。他继续开发的相关主题是专注于在人格结构层面上同时发生的变化(《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超越左与右》预示着第五阶段,这本著作作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讨论新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议程的可能性。后期的《该轮到你了,布朗先生——工党如何能再赢》、《气候变化的政治学》等书,表示吉登斯的兴趣已经超出了纯学术活动的范围,面对较多的实际问题。

吉登斯理论思想

1.行动理论的六个特点

Ø 吉登斯在20世纪70年代吸收了常人方法论和象征互动论,当时他也采纳或改写了这两个理论流派发展出来的许多观念。其当时就已经强烈反对帕森斯的行动参考框架了,尤其是单位行动这一出发点。吉登斯认为,我们讨论的行动是储蓄的行动,即一种绵延。
Ø 吉登斯同常人方法论和象征互动论类似,反对认为行动有事先被安排好的清楚目标这一观点。吉登斯认为人类行动很大一部分并没有事先确定好的意图,目标常常是在行动当中建立起来的,行动先于意图。
Ø 同时质疑理性主义对行动的理解方式,即质疑是否行动是由行动者有意识地操控着。吉登斯认为,日常生活是由常规推动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常规里面进行的,而且也必须在常规中进行。常规和行动自主性并不截然二分,唯有维持常规,行动才有可能。
Ø 吉登斯认为,只把有意识地控制的身体活动当作“行动”,并把身体活动和真正的行动区分开来,是不对的。其反对身心二元论,反对将单纯的身体运动与真正的行动对立起来。
Ø 吉登斯的行动理论在根本上更强烈地承认人类互动时身体的核心地位。“共在”的概念非常重要,共在、意识能被看到和知道,自己的视线能被对方观察到,就是人类互为主体性的基础经验,就是最根本的经验,所有其他的沟通和互动形式都是源于此。
Ø 吉登斯极为关注行动的认知面向。吉登斯认为人类行动具有非预期后果,正是因为每个行动都不可避免地会有副作用,恰恰会破坏系统的功能性。在结构二重性的基本立场观照下,社会理论的任务便在于考察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同时,行动又是如何通过本身的作用将这种结构化的特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2.秩序理论的三个特点

Ø 吉登斯是一位反功能论者,其认为功能论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功能论假设社会关系是固定的,而且还假设行动者对此无能为力。其与结构化理论完全相反,结构化观点的基础是,行动者不只会再生产结构,而且也会生产和改变结构。吉登斯用权力来代替功能论的秩序理论。
Ø 吉登斯认为,每个行动都是跟权力联结在一起的,“行动”和“权力”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能涉入世界”。在这个观点下,不仅统治者具有权力,被统治者也具有权力。“控制的辩证法”或“统治的辩证法”就是这个道理,即在一个已确立起来的权力关系中,较少权力的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控制较多权力的人,以此来使用资源。吉登斯同样认为权力是多维度的,权力地位的基础是不同的资源,可以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军事资源、知识资源。吉登斯将社会整合理解为在场且互相观察的行动者的行动的交织,也就是共同在场情况下的行动交织。当行动连接摆脱时空距离,行动者在行动时不一定要共同在场时,就出现了吉登斯所说的系统整合的问题。
Ø 吉登斯反对将社会等同于民族国家这一说法,吉登斯将基于不同资源和规则之上的若干权力形式区分开来,将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及国家系统这几种复合体区分开来(详见《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的“田子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