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与梅:只有梅花是知己

 与春天同行 2022-12-12 发布于青海

文章图片1

冬梅不会辜负寒冬,就像银杏不会辜负深秋一样。

岁末已至,“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冬梅不久就要开了。

每当此时,郑板桥在《寒梅图》中所题诗:“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就显得格外应景。

“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梅花,在中国,是与众不同的。

这是一种愈寒愈盛的花。临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添飘然风仪。数九隆冬、风剑严霜时,正是梅花昂首怒放的序曲。

它是严冬的守卫,早春的信使。

文章图片2

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花似碧玉雕成。琼枝秀影扶风,芳瓣暗香穿盈。

这恐怕是世代文人赏梅、艺梅、品梅的渊源,但又不全是。


梅与诗词的缘分,已逾千年。

在万千诗人的词藻笔墨中,一剪寒梅,穿越楚辞汉赋,流承唐诗宋词,历尽冰袭雪侵,弥漫着隔世的沉香,傲然绽放。

关于梅花的最早记载,始于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诗经》,其中记“山有佳卉,侯栗侯梅”;《诗经·周南》所记“摽有梅,其实七兮”;古籍《山海经》中记“灵山有木多梅”。

足以见得,梅与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兴起相生相伴,直至今日。

赏梅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到南北朝、隋唐时代,赏梅、咏梅、艺梅之风益盛。

此间,“赠梅典故”不可不提。南北朝诗人陆凯,于梅岭之时,忽忆长安好友范晔,便折梅一枝,托驿使送去,并附纸赠诗云:

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折寄一枝梅,便是折寄了江南的春色满园。

文章图片3

图 | 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轴,绢本设色,101.7×49.6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隋唐之后,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艺梅的兴盛期。地名、人名、曲名、书斋园林之名,好以梅花命名。

自号“梅妻鹤子”的宋代诗人林逋,所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流传甚广;王安石创咏梅千古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卢梅坡赞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味深长。

不过,要论宋代咏梅之首,无疑首推陆游。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卜算子·咏梅》中一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意味深隽,咏梅绝唱。

到了元明清时期,咏梅之风有增无减。

明代著名戏剧《牡丹亭》以梅为媒成全了杜丽娘和柳梦梅;清代,泥金冰纹的梅花玉版笺亦应运而生。

千百年来,赞梅咏梅的诗词仍传承延续。梅花“一枝疏影素,独抗严霜冷”的绝世之姿也从未改变。

凌寒独自开的从不只梅花,更是每一个深林孤芳、冲寂自妍的智者。

雪落人间,寒梅舞弄如絮轻影,高洁气韵自在词藻里飘香。

文章图片4


梅、诗、画似乎从未形单影只。
梅入画,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至唐代,已出现画梅名家名作,于锡的《雪梅野雉图》、梁广的《四季花图》皆留名千古。
宋代画梅闻名遐迩。画梅成风,名家辈出。宋徽宗赵佶、杨无咎、徐崇嗣、崔白、米芾等皆以画梅称世。
曾创提自成一派的“瘦金体”字形结构,成立翰林书画院的宋徽宗赵佶,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子”。
历来关于赵佶的艺术成就,论者皆以他花鸟画为最高。他一幅《腊梅山禽图》,绝非凡响。
文章图片5

图|北宋·赵佶《蜡梅山禽图》,绢本设色,83.3x53.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梅名作,不能绕开扬无咎的《四梅花图》、《雪梅图》,其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笔下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图 | 宋·扬无咎《四梅花图》卷(局部),纸本水墨,37.2 ×358.8 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要而论之,宋人画梅,多喜疏枝浅蕊,恐多以讲说清冷孤高。

文章图片8

图 |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纸本水墨,32.2x53.4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真正将梅与文、人融合得淋漓尽致的,始属元代。

元代有个爱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一首: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无人不晓。

王冕的画梅传世名作较多,有《南枝春早图》《幽谷先春图》《墨梅图》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梅图》。

文章图片9

图 | 元·王冕《南枝春早图》,绢本水墨,151.4x52.2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10

图 | 元·王冕《墨梅图》,纸本墨笔,31.9×50.9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师从扬无咎的王冕,一改宋人疏枝浅蕊的风格,笔绘繁花密枝,别开生面。其寒梅一派傲骨凌凌的清气之美格外分明。

清气,亦不是单来自于梅花,更源于王冕的君子气。

他戴檐帽,披蓑衣,脚穿木屐,引亢高歌。吟一首:

江南十月天雨霜,人间草木不敢芳。

独有溪头老梅树,面皮如铁生光芒。

朔风吹寒珠蕾裂,千花万花开白雪。

像是自喻。

傲雪凌霜、铁骨生春的是梅,也是王冕。

以梅言志,在明清时期,传承更深一步。

明代陈继儒于山水之外,亦擅水墨梅竹,其盛年力作《梅花册》存8叶,以积墨烘淡逸清雅意境,透玉墨色衬梅之高洁娟秀,为后世所楷模。

明代画家陈洪绶,其作品《梅石图》则上承宋元写实画法。细勾梅干枯石,古雅醇厚。

文章图片11

图|明·陈洪绶《梅石图轴》局部,纸本墨笔,115.2×5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至清盛期,“扬州八怪”将画梅推至巅峰。

“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就爱极了写梅。其不拾前人牙慧,清旷满纸。自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于画中。金农《梅花图册页》如是也。

文章图片12

图|清·金农《梅花图册页》(其中一开)|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八怪”中的汪士慎,时人称之为“汪梅”。其梅,笔意幽秀、气清神腴,有“空里疏香”和“风雪山林”之趣雅。湿润苍劲、冷傲孤芳。

文章图片13
图|汪士慎《暗香图》
文章图片14

图 | 左:清·汪士慎《梅花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右:清·汪士慎《墨梅图》

如今,仍疏影潇洒,冷香四溢。

朱耷《梅图》、萧晨《踏雪寻梅图》等皆为清代寒梅传世精作。

文章图片15

图 | 清·朱耷《古梅图》轴,纸本墨笔,96×55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或是因为那句:

画梅须具梅骨气,

人与梅花一样清。

让梅在从唐至清的千年历史文明中得以苍古生辉,愈开愈烈。

纵绘画技艺、造型、笔墨层出不穷、变化万千,但愈岁暮天寒之时,梅愈是千花万蕊,虬枝苍劲。

它,千年来,始终绽放在时代的寒冬与人文坚劲精神的暖阳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玉骨冰肌谁可匹,傲雪欺霜夺第一。”

梅,衔霜而发,映雪而开。其“傲雪凌霜”“铁骨生春”的形象,直至今日,仍然是浩然正气的最好表达。

以金石入画的清末民初书画家吴昌硕,写梅传世作品众多。其曾叹“苦铁道人梅知己”,画梅常题:“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

文章图片16

图 |1923·吴昌硕《十二洞天梅花》册十四开之二,纸本水墨,27.2×16.8厘米 |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其运用篆笔手法,表现疏阔纵放、气势捭阖境界,梅花疏密有致,枝丫纵横,曲中求直,苍劲至极。
中国画巨匠齐白石笔下的红梅、白梅,自有一番气息,慑色动人。自叹:只有梅花解我狂。其《红梅图》《墨梅》苍郁秀美,繁茂之中显苍劲古朴。
文章图片17

图 | 齐白石《红梅图》,167.5×43.5厘米 | 现藏于北京画院

当然,梅的傲骨,在当代也仍然独树一帜。

寒梅沐雪临风,虬枝萧疏,从古至今,不知已是多少仁人志士的自誉。

其冰肌铁骨的绝世风姿,清逸豪放的孤傲气度,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不屈精神,也已成为凛冽孤寒间,志不稍屈的每个铁铮风骨,是世代国人推崇的至高品性。

正如韩偓叹梅: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

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

梅,承载着的诗词歌赋、造型笔墨,已穿透艺术范畴,凝练成国人古朴遒韧的人格。

诚然,唯有梅花是知己罢。

眼下,梅花即开,春天还会远吗。

文章图片18

结语

梅写气韵,梅发风骨,

梅花性命诗精神。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编审:张筱曼

主编:邓莫南

责编:彭 锋、韩 丹

撰稿:张金梦

编辑:刘梦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