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末诗人卢钺生平事迹考述

 夏天杂志 2022-12-12 发布于福建

卢钺(1193-1275),字威仲,号元庵,别号梅坡,永福县石龙溪 (今永泰县嵩口镇里洋村与仙游县交界之处) 人,是南宋末年著名的官宦和诗人,也是永泰县又一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由于卢钺卒于宋末,《宋史》为元人仓促撰写,多有疏漏,因此未对卢钺立传。清代光绪年间陆心源编撰的《宋史翼》虽对卢钺的生平作了补录,但寥寥数语,仍不免简略。笔者之前曾发表《南宋诗人卢钺生平事迹初探》和《宋末诗人卢钺宗族脉络及里籍情况探究》,对卢钺生平情况进行初步的研究。近期,随着掌握的历史资料更加丰富,卢钺的历史轮廓也愈加清晰,尤其是对卢钺的里籍情况以及卢钺与卢梅坡的关系方面又有新的重要发现。为更全面、详实地展现卢钺不凡的一生,现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并结合前述的研究成果,对卢钺的生平情况再作一番探究。

一、卢钺的生卒年月

关于卢钺的生卒年月,古籍上没有记载,只能根据《卢氏族谱》的记载来判断。《卢氏族谱》中关于卢钺的记载如下:“钺公,字威仲,别号元庵,堑公次子,柱公之孙,居石龙,生于庆元四年癸丑四月十七日午时,享寿五十二登宋淳佑甲辰科进士,钦命中军监兼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兼理给事,告老归隐于家,以山水自娱,谥于乙丑年十月念七日酉时,享寿八十有三,帝嘉其,谥文肃。”据推算,谱中记载卢钺生于“庆元四年”应是笔误,因“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是戊午年而非癸丑年,且“庆元四年”距离登科的“淳佑甲辰”年(公元1244年)是47年,而非52年,且如果出生于“庆元四年”,根据族谱记载卢钺“享寿八十有三”,那么卒年应是1280年,而南宋已于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被蒙元所灭,不可能如谱中所载“帝嘉其,谥文肃”。因此,根据族谱中卢钺“享寿五十二登宋淳佑甲辰科进士”,推算卢钺应是出生于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因绍熙四年距离其登第的“宋淳佑甲辰”正好52年,且绍熙四年正是族谱中所载的出生年“癸丑”年。另据谱载卢钺“享寿八十有三”推算,其卒年应是1275年(南宋德佑二年),其时南宋还未灭亡,都城临安也尚未被元军攻破,与“帝嘉其,谥文肃”相符。因此,卢钺应是生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享寿八十有三。

二、卢钺的家世

据《永泰县志》记载,卢钺为永泰三十三都卢厝寨人(今嵩口镇芦洋村人),但近期笔者查阅芦洋村卢氏后人保存的《卢氏族谱》,发现县志的记载有误,为还原真相,故将卢氏宗族脉络情况简述如下:

据《卢氏族谱》记载:“振元公,居河南,家道清寒,时大宋皇佑元年岁次已丑携宗从王来闽,赘于永之石龙溪陈崇芳君之次女为室”、“振元公因困极甚,携宗从王来闽省,贾于南街,大宋至和二年间入赘永之石龙溪,历四世,父子甲第,昆季联芳,满门济济,可以为甚矣!”可知卢钺的先祖振元公是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从河南来闽,先是居于福州,在南后街从事商业。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卢振元入赘到永泰石龙溪(今永泰嵩口与仙游交界处)陈崇芳家。石龙溪山川奇丽,钟灵毓秀,卢氏历经四代,甲第联芳,蔚成望族。据《永泰县志》及《卢氏族谱》记载,卢氏一门自宋政和二年(1112年)至宋淳佑四年(1244年)的一百三十余年间,先后有卢光前、卢楚、卢榕、卢炎、卢镇、卢垢、卢德宣、卢宁、卢钺九人高中进士,并分散到各地任职为官,其中以卢钺的声名最为显赫,名垂青史。九进士中不乏父子、叔侄、兄弟蝉联,父子甲第,昆季联芳,满门济济,世所称奇,可谓煌煌然一朝巨族也。其中卢光前与卢楚、卢榕三人是父子(卢楚和卢榕是兄弟),卢榕与卢炎是父子,卢镇与卢钺亦是兄弟。卢楚等三人官至知府,卢钺则官至户部尚书。“百年九进士,三知一尚书”,缔造了永泰科举史上的又一个神话。(永泰在北宋时有张肩孟的“五子登科”,南宋时有“七年三科三状元”等科举辉煌。)

《卢氏族谱》对卢钺的父母记载如下:“堑公,字仲厚,煟公之子,居石龙,敕赠户部尚书,妣李氏,敕赠安庆夫人,生二男,曰镇,曰钺,得年二十七岁,同公钦赐葬于石龙新宅坂。”卢钺在《王著作集原序》中亦自述道:“钺少始知学,景行前修,闻邻邑福清有郑介公侠,以忤王安石被谪,仕竟不显,有文集二册行于世,吾乡言节谊者,首称焉!……第念生长永阳, 距福清才一舍, 且尝习《春秋》 , 今复寓吴。……”另南宋名臣徐元杰在其《进讲日记》(给皇帝讲课时的日记)中记述:“此人(指卢钺)家本三山,少失怙恃,今贫而无家可归,闻往吴江娶妻就赘。”

根据族谱记载以及卢钺本人和徐元杰的叙述,卢钺自幼父母早亡,这与族谱中记载的其母“得年二十七岁”(二十七岁病卒)相符。由于“少失怙恃”,卢钺幼年家境贫寒,但求知欲极强,学习勤奋刻苦,少年时听闻邻县福清有位名士郑侠(号“一拂先生”),刚正不阿,清廉自持,遂以此为榜样,发愤读书,立志报国。同时卢钺在年轻时,因家贫以及北上求取功名的原因,曾前往江苏苏州吴江县娶妻入赘,这与卢钺“今复寓吴”的叙述以及其留存不多的诗词遗作中有一些关于吴地的歌咏也相符。卢钺曾在《姑苏台览古》中写道:“姑苏台下百花洲,解语香魂此旧游。巧笑已倾吴子国,浅颦又涴范公舟。湖山四顾无奇骨,五霸俱空等拙谋。杯酒酹江应自誓,男儿西北有神州。”另在《吴兴舟中》亦写道:“笠泽高风寒凛凛,苕溪凝雪白皑皑。扁舟我独乘归兴,自是不因安道来。”这些歌咏也印证卢钺曾流寓苏杭一带的经历。

卢钺逝世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葬在故乡石龙溪。第二年,元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五年后(1279年),宋军兵败崖山,南宋宣告灭亡。外族入侵,江山易主,卢钺后人只好隐居在石龙溪,躬耕自给,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天有不测风云,元至大四年(1299年),石龙溪突遭兵燹,祖居惨遭焚毁,族人四处逃散,其中卢钺长子维文携族人游学到莆田涵江定居,次子广文逃到嵩阳鹤冲(今嵩口镇芦洋村),入赘葛县丞家。对于这一重大变故,卢氏族谱上卢钺次子广文曾有记述:“遭寇掠境,门第尽罹兵火,兄弟各散一方……”,寥寥数语,讳莫如深,笔者以为在当时高压的政治环境下,个中原由,也只可点到为止。笔者听闻卢族老人有朝廷诛族的传说,推测或因卢钺为前朝重臣,声名显赫,为元朝统治者所不容,故派兵诛其族,亦未可知。卢钺次子广文一脉迁居到嵩口芦洋后,旋即复兴,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族中还诞生了威名远播的佛教祖师卢公。据卢氏后人介绍,当年族中还珍藏有卢钺的官服和轴图遗物,惜于文革期间遭毁佚。根据谱载,石龙卢氏自始祖振元公于宋至和二年(1055年)迁居于此,到卢钺之子维文、广文兄弟于元至大四年(1299年)携宗逃离石龙,其间历十世,凡二百四十余年矣。

三、卢钺的里籍情况

《卢氏族谱》记载卢钺的出生地为“石龙溪”,但皆仅记为“永邑石龙溪”或“二十八都石龙溪”,未注明具体方位。据卢氏族谱上卢钺次子广文记述:“元至大四年(公元1299年),遭寇掠境,门第尽罹兵火,兄弟各散一方……”,可知石龙溪在元代时突遭兵祸焚毁,至今已荒废数百年。近期笔者在查访嵩口芦洋村卢钺后人时有重大发现。据今年六十八岁的卢益荣介绍,其祖地石龙溪位于今嵩口镇里洋村与仙游县交界的东湖村,原隶属永泰嵩口,后划归仙游。之前先辈们每年都会前往石龙溪祭扫祖墓,在他二十来岁时,还随族人前往石龙溪祭扫,曾亲眼目睹石龙祖居故址上尚存地基、柱础、石臼等遗物,后由于通行不便而荒废。石龙溪祖地对于研究卢氏家族历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笔者也拟于近期前往石龙溪,进行实地考察。

笔者查阅《永泰县志》有关境域和区划情况,得知永泰在宋、元、明、清时分为丰和、中和、和平三乡,三乡之下设十四里,元时还析为三十六都。三乡以中和乡面积最大,包括今城关、大洋、同安、梧桐和嵩口部分等诸多乡镇,其中中和乡感应里包括二十八都和二十九都,二十八都包括今梧桐西林村以及仙游东湖村、柳园村等地。民国后,行政区划发生重大变动,裁撤三乡、十四里和三十六都,全县分为六个区,区下设村,此时石龙溪划分在南区(今嵩口、长庆、盖洋、洑口等地)。解放后,石龙溪所在的东湖村以及柳园村辖属嵩口,由于该地与仙游县接壤,通行仙游方言,因此语言沟通不便,遂于1957年将东湖村和柳园村划归仙游县管辖,造成石龙溪目前归属仙游的现状。但纵观历史变迁,石龙溪在解放以前历来归属永泰县是不争的事实,若要细化到乡镇,则是归属于嵩口地区。

白岩村内旧厝遗迹(图片与文章无关)

四、卢钺的仕途经历

卢钺的仕途经历在《南宋馆阁续录》和《宋史翼》中有简要记载。清代厉鹗《宋诗纪事》(卷66)亦载:“卢钺,字威仲,永福人,淳佑四年进士,官太学博士。咸淳中以显谟阁学士知隆兴府,官至侍郎。”综合族谱及相关史籍记载可知,卢钺早年游学并入赘到苏州吴江县,“寿五十二登宋淳佑甲辰科进士”,属于大器晚成,从此开启仕途之路。淳佑四年(甲辰年,1244年)中第后,卢钺即调任建昌军学教授(今江西省)。是年九月,权相史嵩之因父丧按例需丁忧,但宋理宗却急欲起复史嵩之,由此造成京都太学生、武学生、京学生纷纷上书反对的学生运动。当时朝中百官皆三缄其口,莫不敢言,性格耿介的卢钺虽远在江西,官阶卑微,却愤然首疏,指出史嵩之专横独断,不当起复,一时群情激愤,朝野轰动。宋理宗迫于舆论压力,只好作罢。“甲辰首疏”是卢钺在官场上的初露锋芒,也是其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事件。南宋重臣赵汝腾在《酬卢威仲九日遣青衣送酒》诗中写道:“前年重九日,黄衣携御椠。抗牍回天聪,批鳞蒙帝念。……故人何殷勤,清樽持潋滟。思君甲辰疏,拟昔尚方剑。士锋皆辟易,忠舌为饫餍。……”对卢钺“甲辰首疏”的壮举进行了高度赞扬。元初著名学者姚燧在《卢威仲文集序》(有学者考证为赵汝腾作)中也对卢钺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甲辰一疏,夺权臣而褫其气,蚕织而蟹匡,范冠而蝉緌。夸者知往之不可恃,悖者知礼之不可失,其有功于名谊如此。”

据查南宋贤臣徐元杰《楳野集》中《进讲日记·五月初四日进讲》,淳佑五年五月(1245年),徐元杰(时任国子监祭酒等职)在对宋理宗的进讲中叙述到:“臣前日应诏荐人,有卢钺者,亦有爱君忧国之忠。去年当嵩之起复之日,卢钺首唱大义,率学校之士,以明正人伦为说,抗疏天阍,其辞恳切,至今犹可覆也。”另据明代杨士奇等所辑《历代名臣奏议》(卷151)记载,徐元杰在另一奏章中又云:“廸功郎新建昌军军学教授卢钺,奋身庠序,卓然以名节自持。方其流俗颓波,率先以天理民彝之不可乱者,为之启奏。忠诚恳恻,奋不顾身,而一以国之安危存亡者,昼夜恸哭,臣与素昧,近甫识之,盖嘉其志,敬其人,汲汲然荐引之。”鉴于卢钺的才学和名望,再加上徐元杰的高度赞誉和大力举荐,因此引起宋理宗的重视,遂将卢钺调任京师,安排担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和著作佐郎等职。

但由于宋理宗心目中对权相史嵩之的倚重,卢钺的“甲辰首疏”正好阻止了宋理宗的意图,因此在理宗一朝,卢钺似乎并未受到真正重用。其间一次提擢机会因卢钺的推辞而作罢。宋代周密《浩然斋雅谈》有载:“刘自之被召试用,虚斋赵以夫之荐也。既而为庸斋赵汝腾所激,于是以卢钺威伸(仲)补其选。卢以同里之嫌辞之云:'楚亡弓,楚得弓,难泯同乡之迹;汉刻印,汉销印,初何反汗之嫌。’卒辞之”。从中也体现卢钺不事名利、唯重名节的高尚品质。

另明嘉靖年间的《太平府志》有载:“尼山,在府城东南姑孰乡,有百花头上亭,宋知州郑羽建,通判卢钺记,元废,今碑犹在。”据查太平府宋时称“太平州”,府治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辖区包括今马鞍山市及芜湖市部分。尼山,又称尼坡,亦名梅山,位于当涂县姑孰乡,相传这里曾有古梅数十株,故有姑孰八景之一的“尼坡梅月”之称。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太平州知州郑羽曾在尼山上建造“百花头上亭”,通判卢钺为其作《百花头上亭记》,其中有云“扬之月观杭之孤山未必若是美且都。然斯梅专美一丘,不求人知……”。因此推测,卢钺在景定五年(1264年)时曾任太平州通判之职(宋时通判由朝廷委派,辅佐地方州府长官处理政务,并具有监察州府长官之责)。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驾崩,宋度宗继位,卢钺的仕途得以快速提升。景定五年,卢钺已是七十二岁高龄,按照通常惯例须致仕(古代官员七十退休),但卢钺却得到快速升迁,说明卢钺当时得到宋度宗的高度赏识和提擢。据《南宋馆阁续录》和《宋史翼》等史籍记载:景定五年(1264年),卢钺以太常寺簿兼崇政殿说书除秘书郎;咸淳三年(1267年)3月,以主管华州云台观除著作佐郎,4月兼侍右郎官,10月以侍右郎官兼枢密院编修官;咸淳五年(1269年),擢升为给事中。明万历《永福县志》记载:“十四都有拱辰坊,建于宋咸淳四年(1268年),题匾者陈文龙,七年(1271年)知县洪仑移之路末,而为侍郎卢钺建两制坊于其地,祥兴元年(1278年)毁。”此坊为当时的永泰知县洪仑为卢钺所建,亦可知咸淳七年(1271年)时,卢钺的官职为侍郎。

咸淳七年(1271年)是卢钺政治生涯的重要年份。据刘埙《隐居通议》记载:“咸淳七年五月四日,御试集英殿,敕差详定官,……朝散大夫权尚书工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兼祭酒侍读卢钺”,可知卢钺当年的官职为殿试详定官、朝散大夫、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直学士兼祭酒侍读等。时值南宋末年,朝中政治腐败,党争不断,互相倾轧,卢钺性格刚正,自然看不惯奸臣作为,于是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

咸淳七年,天下大旱,宋度宗问计群臣,众人皆言奸臣郑寀、周坦为灾荒之罪魁祸首,其中以卢钺等人言辞最为激烈,郑寀、周坦因此怀恨在心,撰匿名信诬告卢钺,忠臣黄师雍(闽清人)为卢钺拒理辩护,因卢钺上疏中有称赞黄师雍语,郑寀、周坦等人又诬告黄、卢二人结党,但宋度宗终不予采纳。不久,朝臣李伯玉以尤焴、杨栋、卢钺三人迎合上意、忠邪不辨为由向宋度宗乞罢,宋度宗不允,时监察御史陈垓与郑寀、周坦等合谋欲去黄师雍、卢钺等人,又接连弹劾卢钺,致使卢钺等人最终被罢官,史称“台评论罢”。有趣的是,弹劾卢钺的监察御史陈垓不是别人,正是卢钺的福州同乡(长乐人,曾游学永福)。明万历《永福县志》对陈垓的情况记载如下:“陈垓,字经甫,淳佑中除左司谏兼侍讲,迁侍御史,与郑寀、周坦辈排斥善类。宝佑初,以贪赃不法谪潮州。”可见,卢钺遭罢黜系陈垓与郑寀、周坦等人合谋所为,应属冤案。

论罢后,卢钺寓居苏州,专事著述讲学。咸淳九年(1273年),时局动荡,正值用人之际,朝廷又任命卢钺为隆兴知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府志》有载)。卢钺虽以显谟阁学士身份出知隆兴府,但此时他已年届八十,深感南宋朝廷奸臣当道,腐败无能,自己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于是在南昌任上不出数月,卢钺即申请告老还乡,归隐故里,以山水诗词自娱(族谱载其:“告老归隐于家,以山水自娱。”)。1275年卢钺在故乡石龙溪逝世,享寿八十有三,宋帝嘉其功,追封谥号“文肃”。据族谱、县志以及相关史料记载,卢钺的最高官职为户部尚书,但何时任尚书无确切记载,尚有待进一步查考。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公元1279年,宋军兵败广东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蹈海殉国,南宋正式宣告灭亡。

五、卢钺与卢梅坡的关系

卢梅坡是南宋末期著名的咏梅诗人,其《雪梅》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立意新颖,朗朗上口,是历代咏梅诗中杰作,可谓家喻户晓,冠绝千古。但数百年来,人们仅知其号,里籍生平均不详,《全宋诗》亦无小传。钱钟书先生在《宋诗纪事补正》中有云:“本书卷六十六有卢钺,字威仲,永福人,疑梅坡其号也。”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王三毛先生经过多方细致研究查证后,发表论文《宋末诗人卢梅坡考》,论证卢梅坡即卢钺,其理由如下:

在查证众多历史古籍中,可以发现卢梅坡与卢钺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同时生活在南宋末期,同为闽人(福建人),都有寓居姑苏(苏州)的经历,都有研习《春秋》的学术作为,而且都是“晚归闽”(告老还乡)。应该说,在古代有如此之多巧合的人,可初步判定二者为同一人。更为有力的证据是:元代著名学者郭豫亨咏梅集句《梅花字字香》中把原为卢梅坡的“骚人搁笔费评章”和“铁笛一声人倚阑”两句名句直接写为卢钺所作。此书编写于元至正三年(1311年),距卢钺去世的宋德佑二年(1275年)仅36年,可以说基本为同一时代,时人对卢钺爱梅、自号梅坡的情况记忆犹新。作为同时代的大学者郭豫亨广闻博识,学养极高,对南宋著名诗人卢梅坡即卢钺的情况应是熟知的,因此其记录的可信度极高。由此可见,卢梅坡与卢钺之间存在着众多完全一致的重合,二者为同一人的可能性几乎可以确认。

事实上,在卢梅坡交游的同道中亦多是与卢钺有交集的朝中同僚,也从侧面印证了卢梅坡与卢钺的关系。

南宋文学家陈著在《跋徐子苍徽池行程历》中有云:“良泉徐子苍以《徽池行程诗编))示,……良泉拟寄卢梅坡之诗,有曰:'但愿绿阴青子后,只如疏影暗香时。’后三年余当和此诗以寄。”从文中可知陈著与卢梅坡相识,查陈著曾为著作郎,与卢钺同朝为官,二者系同僚关系。

而陆文圭在《送唐子华序》中自述:“壬申、癸酉,余始弱冠,习《春秋》,受学于梅坡卢公。公扳以登诸老之门,如存斋陈公、本心文公、止堂高公、陵阳牟公,皆一时之望,余俱得拜床下。卢寓姑台,晚归闽。陈以下聚居霅上(今浙江湖州)”从中可知,陆文圭是通过卢梅坡的引荐才得以结识这些社会名望。据查文中的“存斋陈公、本心文公、止(耻)堂高公、陵阳牟公”均系南宋末期的朝中高官,卢梅坡与这些名宦交游,说明卢梅坡本人亦是具有较高官职和身份的人。而这些与卢梅坡交游的社会名流恰恰均是卢钺的朝中同僚,与卢钺亦多有交集。

据查,“存斋陈公”即陈存,字体仁,号本斋,龙泉(今属浙江)人,徙居安吉州(今浙江湖州)。宋理宗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进士,开庆元年(公元1247年),由淮东制置大使司主管机宜文字除秘书郎,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迁著作佐郎。累官兵部尚书。可知陈存在理宗朝时与卢钺一同担任秘书郎、著作佐郎等职。“本心文公”即文及翁,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进士,景定三年(公元1262)之后,历任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公元1265),出知漳州。可见文及翁也是与卢钺同时期担任秘书郎、著作佐郎等职。“止(耻)堂高公”即高斯得,累官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等,亦在淳佑间(宋理宗年号)与卢钺同任秘书郎,且与卢钺的同乡好友赵汝腾亦有深交,赵汝腾曾多次作诗寄赠高耻堂,如《庆高耻堂柱史都运》、《答高耻堂计使招赏海棠》、《再用韵贺计使高耻堂建台得雨》等。“陵阳牟公”即牟巘,曾任浙东提刑,与卢钺在理宗朝同朝为官,累官大理少卿。

另陆文圭文中所述“壬申、癸酉”即宋度宗咸淳八、九年(1272一1273年),陆文圭此时受教于卢梅坡,亦可说明卢梅坡为宋末人。而且卢钺咸淳七年遭台评论罢,咸淳八、九年正好赋闲在家,以诗文讲学自娱,亦有“治春秋”和“寓姑台”的经历。青年陆文圭得以有机会受教于卢梅坡门下,研习《春秋》,这些情况恰好与卢钺的经历完全吻合,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卢梅坡与卢钺的关系。

卢梅坡与卢钺的关系亦可从时人的诗词文集中寻得蛛丝马迹。查宋末元初著名学者熊禾(建阳人)的诗集中有一首《别永福诸友》云:“高哉永阳山,清哉永阳水。不须问芝岭,不须寻桃源。……梅坡先生真绝俗,夜月清标照寒水。年移物换耳不闻,不挠不污直如矢。……”,从诗中可以看出,宋末时永福县(即永泰县,雅称永阳)即有一位超凡脱俗的名士“梅坡先生”。而《卢氏族谱》载卢钺晚年“告老归隐于家,以山水自娱。”熊禾诗中描写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性情等都与卢钺晚年归隐故里的情形极其相似。因此笔者推测:当时在学术上已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熊禾,喜结交天下名士,因仰慕卢钺的崇高声望,在卢钺晚年归隐故里时特意前来拜访,二人当属忘年之交,不过交情应不会太深,可能只是一面或数面之缘,因为卢钺从归里到逝世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况且,近期笔者在多方查阅古籍时,亦有重要发现。据查,清康熙年间学者顾嗣立曾编著一部《元诗选》,其中“癸集”是以“诸家选本仅存数首及山经地志、卑官野史所传者”总编而成,收录二千四百余家诗作,为后世留下珍贵的资料。《元诗选》(癸集)曾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由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民间出版机构“扫叶山房”出版,出版人为“南沙席氏”(即席世臣),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元诗选》(癸集)收录有毛璲、叶克齐、卢钺、陈求和缪瑜五人的咏钓台诗歌,书中记录如下:“以下五人(指毛璲、叶克齐、卢钺、陈求和缪瑜),见章琥《钓台拾遗集》,章琥曰:钓台六诗,得诸家藏国初写本中,皆胜国时人物,出处里居,皆莫之详。”其中卢钺的《钓台》诗云:“桐江当日一丝风,勾引人归党锢中。自是逢时非建武,先生元不误诸公。”而卢钺的简介则记载为:“钺字□□,号梅坡。□□人。”据查《钓台拾遗集》系明代正德年间童琥(书中误为章琥)所著,根据童琥的叙述,卢钺等人的钓台诗是从明朝初年的写本古籍中摘录,同时童琥误判卢钺为元代人(皆胜国时人物),且“出处里居”等皆不详。因此,清康熙时顾嗣立根据童琥的记载把卢钺当作元人,并将其诗作编入《元诗选》。但尽管如此,童琥的《钓台拾遗集》还是很明确地从明初家藏写本中抄录到“卢钺号梅坡”的重要信息,明朝成立于1368年,明初家藏写本距卢钺逝世(1275年)最长不超过百年时间,时人熟知“卢钺号梅坡”的情况,其记录的信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再结合前述元初郭豫亨咏梅集句《梅花字字香》把卢梅坡的咏梅诗句标注为卢钺所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确认宋末著名诗人卢梅坡即卢钺。

此外,宋词中亦有一些纰误给后人研究卢梅坡造成误解,必须澄清。如南宋词人刘过曾有一首词《柳梢青·送卢梅坡》云:“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后人据此认为刘过与卢梅坡系好友,但细细考究,其实不然。据查,刘过(1154~1206)是南宋文学家,江西人,生活在南宋前半期;而据考证,卢梅坡为南宋末期人,咸淳八、九年(1272—1273)仍然在世,因此刘过与卢梅坡年代相去甚远,没有交集的可能性,词中所写的“梅坡”并非真正的“卢梅坡”。据查,宋代时,文人自号“梅坡”者不乏其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与刘过同为江西人的南宋大学者彭蠡(1146-1200,字师范,号梅坡,系朱熹的得意门生,是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梅坡先生”)。同时期的还有南宋文学家萧彦毓(字虞卿,号梅坡,今江西泰和人)。彭蠡或萧彦毓与刘过生活在同时代,而且都是江西人,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交集的可能性极大。而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王三毛先生通过多方考证,发表论文指出《柳梢青·送卢梅坡》在明代以前均作为《柳梢青·送梅坡》,只不过由于卢梅坡的名气,后人在编校时,不知其由,想当然地认为词中的“梅坡”是“卢梅坡”,把词名录作《柳梢青·送卢梅坡》,造成以讹传讹。

六、卢钺一生的评价

综上,卢钺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官宦和诗人,也是永泰县继张元幹后又一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纵观其一生,不仅在政治上刚正不阿、勇于直谏,而且在诗词创作上亦颇有成就,名垂千古,其咏梅诗作更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南宋忠臣赵汝腾在《饯卢威仲》诗中写道:“狐腋羊皮孰劣优,每嗟里社尚沉浮。千篇南雪题几遍,一马东风去不留。吴地名高诵梅福,汉廷语吉趣朱游。柯山若问衰陈迹,为说犹怀畎亩忧。”诗中极言卢钺忧国忧民,并以“梅福”和“朱游”的典故赞誉卢钺勇敢正义、敢于直谏的高尚品质。

元代著名学者姚燧在《卢威仲文集序》(有学者考证为赵汝腾作)中云“:(卢钺)绅学馆之际,是非必陈,邪正必辨。阙政无能言而言之者,必威仲也。巨憸无能拒而拒之者,必威仲也。”亦对卢钺爱憎分明、耿介敢谏的为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而纵观史籍上有关卢钺的事迹记载,无论是在“甲辰首疏”中抵制史嵩之起复,还是在“台评论罢”中与祸国殃民的朝庭宵小郑寀、周坦之辈作斗争,抑或是在宋度宗继位之初,严词抨击陷害忠良的前丞相谢方叔,“论列方叔昨蜀、广败事,误国殄民,今又违制擅制”等,都可看出卢钺不计个人安危、正直勇毅敢谏的政治品格。

同时卢钺又是当时社会上颇具声望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深有造诣。赵汝腾的“吴地名高诵梅福”、 陆文圭的“受学于梅坡卢公。公扳以登诸老之门,如存斋陈公、本心文公、止堂高公、陵阳牟公,皆一时之望”,以及熊禾的“梅坡先生真绝俗”等,均说明卢钺在学术上享有崇高的名望。卢钺工于诗文,著有《卢威仲文集》等,但因年代久远,未能留存于今,殊引为憾!其有文入《全宋文》(卷8124),诗五首入《全宋诗》(卷3391)。

卢钺作为南宋末期著名的诗人,其最高成就在于其咏梅诗作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一首《雪梅》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立意新颖,不落窠臼,是历代咏梅诗中杰作,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则为咏梅千古名句,数百年来,为人所传唱不绝。

附:作者简介

陈肖波,福建省永泰县人。热心卢钺生平研究,著述颇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