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仕强:一定要学会享受“磨难”,否则这辈子有遗憾下辈子也很惨

 谢耳朵馆长 2022-12-12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在哭声中降临,又在一片哭声中死去。哭贯穿着人的出生和死亡,这似乎是在暗示着人的一生就是苦难的一生。
生而为人,要面临生老病死,还要艰难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有的人面对磨难迎难而上,有的人却专门逃避磨难,只贪图享乐的日子。
国学大师曾仕强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害怕苦难,一定要学会享受磨难。
因为人生这辈子的苦难是上辈子未完成的“课业”,如果一味地逃避磨难,那么这些磨难还会跟着人一起到下辈子。这样一来,不仅这辈子有遗憾,连下辈子也会过得很惨。
1、不要只享受幸福和快乐
中国有句俗语:“舒服是给死人的。”
这句话虽然听着不好听,但是确实很有道理。人可以享受生活,可是这种享受要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物极必反,不仅享受不到幸福,还会招致灾祸。
物极必反的道理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他们认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不偏不倚,折中调和。
而老子也曾在《道德经》中说过:“持而盈之,不可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或许有的人会说,这些都是封建迷信,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物极必反”的道理不仅不是封建迷信,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领域中叫做“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指的是人在某种频繁或者极其强烈的刺激下会产生逆反心理。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希望能“躺平”,不用工作也不用做其他的事情,每天吃喝玩乐。
其实,偶尔体验一下这种生活确实非常舒服,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地积累下去,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很多人会感觉到十分空虚,反而会怀念有事做的日子。
这是因为在这些人以前工作时,吃喝玩乐对于他们本来是奢侈的事情,所以才显得格外珍贵。
但是完全躺平后,这些事情就变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以前能让他们感到幸福的事情却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这种刺激会让人们对当下的生活产生厌烦心理。
所以,人不能一直享受快乐,要劳逸结合,这样的幸福才具有含金量和新鲜感。
2、磨难是一种福气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磨难是一种福气。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将磨难美化的PUA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观点已经在心理学领域中得到了科学证实。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这本书中提出,痛苦与磨难是一种福气,看上去是在经历痛苦,实际上它是在通过其它方式来帮助你。
我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经历苦难后获得的福气不是横空飞出的,也不是天上掉馅饼砸下来的。这种福气正是得益于我们经历的磨难。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各种磨难,这些磨难有大有小,有的人选择直面磨难,迎接人生挑战,在经历过磨难的历练后,人的承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最重要的是,人的心态也会发生改变,他们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想法。
那么今后这个人所经历的事情对他来说也就不算什么了,再加上他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会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越来越顺。
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所以才有了之后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3、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钱财是积德的工具
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词汇,在心理学领域中,品格也叫做人格,人格的内涵更加丰富,它包括人的性格、品质,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也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人格,这决定着人在面对磨难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承受能力。
中国台湾学者许皓宣在《完善人格》一书中说道,完善人格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作为高级动物,人类可以主动选择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的品质,这本身也是一种修行。
如果只知道享受或是太看重金钱,那么就会产生“德不配位”的情况。
老子曾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句话就是说有钱人不要只知道守着自己的钱财,而是要把钱当成积德的工具。
这也是很多有钱人热衷于做公益的原因,如果太过吝啬,那么他们的钱财也最终会被上天收走。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