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我由周至县文化馆调到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工作,主管全省的文物保护维修立项,起草文件拨款,组织专家检查验收维修工程;同时,组织调查,汇总上报审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工作的十八年,情系故乡华县的文物保护工作,立项拨款渭华起义旧址维修和维修工程验收;立项拨款华县文庙大成殿的维修与工程验收;实地考察华县高塘镇(原圣山乡)寺前村元代禅修寺大殿;赤水清代桥上桥,并为这两处古建立项拨款,以及申报为陕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县文庙,位于华州老县城三门巷少华中学西侧。是明清时期祭祀孔子的庙宇。华县文庙,坐北朝南,历经战乱,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阔、进深各五间,单檐歇山屋顶,覆盖黄、绿色琉璃瓦,饰正吻和脊刹,七架梁。外檐斗栱为五踩双下昂,平身科一攒。前檐饰木雕龙纹,象首,凤凰,天马,花卉图案,寓意龙凤呈祥,天马行空,万象更新。明次间为隔扇门,门上雕饰人物、花卉图案。1984年至1986年,陕西省文物局先后下拨维修专款二十万元,由华县文管会组织监督,山西省运城古建筑队施工,对华县文庙大成殿落架大修。1986年12月,陕西省文物局组织专家,与渭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及华县人民政府,对华县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进行了维修工程质量验收。参加华县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质量验收的有: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刘合心,古建维修处侯卫东;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专家刘最长;《文博》杂志主编王丕忠;渭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郑爱琴;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学礼;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吕建民,张明杰;以及山西省运城古建筑队等。 华县文庙大成殿维修工程验收人员合影: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刘合心(前排左七),古建筑工程维修处侯卫东(前排左三);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专家刘最长(前排右七);《文博》杂志主编王丕忠(前排右八);渭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郑爱琴(前排右六);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学礼(前排左六);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吕建民(后排左四)以及山西省运城古建筑队等。 2008年9月,华县文庙大成殿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局保护单位。 三,华县高塘镇(原圣山乡)寺前村禅修寺元代大殿的考察,维修与申报省级保护单位。1987年10月,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陈孟东、刘合心,计财处刘舜刚,博物馆处王世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专家刘最长,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吕建民等人,实地考察了高塘镇(原圣山乡)寺前村元代禅修寺大殿。1987年10月,陕西省文物局,省文管会人员实地考察华县禅修寺大殿时的照片。这次实地考察,明确的确认禅修寺大殿,是华县境内保存的罕见的一座元代初期建筑。大殿外东侧的大梁头端还保存了完整的灰陶遮朽(即瓦当)。陕西省文物局计财处刘舜刚在现场一再叮咛华县文管会的负责人,将来维修禅修寺大殿时,一定要保护好这块罕见的元代遮朽!禅修寺大殿,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中间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带前后廊;两侧朵殿各一间,进深两椽,均为单檐悬山灰瓦屋顶。施琉璃脊,有鸱尾。大殿当心间、次间各辟六扇隔扇门。前后檐下施斗栱;外檐为五铺作双下昂,昂下刻作华头子;内檐为六铺作出三杪,上跳偷心;补间铺作仅用一朵。两侧朵殿前檐施斗栱,为四铺作出单昂,斗栱后尾直接伸至脊榑下方,省去了平梁。禅修寺大殿建筑,大木结构的特点是用“大内额"和斜栿,因而扩大了殿内的空间;朵殿则使斗栱后尾直接支承脊檩,取消了平梁。建筑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古建筑专家赵强,在禅修寺大殿落架大修时,在施工现场考察并指导维修工作。1989年,陕西省文物局立项下拨专款,对禅修寺大殿进行了全面维修。维修期间,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多次派专家到现场指导维修工作。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禅修寺大殿"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华县赤水镇清代桥上桥的申报省级保护单位与立项拨款赤水镇桥上桥,在华县城西约十公里的赤水河上,为清代半圆拱联拱双层花岗岩石石桥。是华县与渭南市的分界桥,也是中国国内鲜见的一座双层结构石桥。据清代光绪本《三续华州志》记载,桥上桥的下桥,始建于清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后来因山洪,冲泻泥沙沉积,致使赤水河河床升高,壅塞了桥孔。道光十二年(1832)在原桥桥面上叠建一拱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群众在赤水河道取沙,才将下桥挖出,显露出“桥上桥“的建筑奇观。“桥上桥"东西走向,全长七十余米,宽约五米。上、下两桥形制相同,均为九孔石拱桥。上桥的南侧六个券拱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对应的桥孔北侧有六个石雕龙尾。1991年12月,为核实申报的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实地考察了桥上桥。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桥上桥"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