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幅楹联展上的作品,这几个方法是入展的关键条件

 书法古今 2022-12-13 发布于陕西

楹联展也是书法展览的一种,属于书法的一个单项展。有些书法家认为,如果是其它展览,还可以把字写得多一些,获奖的可能性就会很大,而如果是楹联展,就要写成大字作品,想要入展或获奖,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大字作品很难创作。但也有一些书法爱好者觉得,大字作品很好写,只要能把表现书法的各个元素加进去,在展厅中就有效果产生,入展的几率也会高一些。

上面的这幅楹联展上的作品,入展了第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大赛,一些书法爱好者看后认为,这样的作品写得很随意,怎么能够入展?真是运气好吧。哪里能看出来它有什么优势?也有一些书法爱好者说,这幅作品与众不同,按照书法艺术的原则,在墨色、笔法、章法上表现出了很深的功力,获奖是自然的。还有书法爱好者说,不要看到这幅作品所写的字不好看,但它的意境美已经表现出来了,有散淡、自然、老辣的感觉,应当入展。

当然,更多的人则认为,不管书法家们怎么说,但这幅作品能入展,肯定与师承有关系,他的老师可能是评委,或者说,这幅作品就刚好碰到了对口味的评委了,因为评委也喜欢这样形式的作品,还有人觉得,这幅作品功力欠传统,根基不牢,基础不好,所以才把字写成这样了,没有什么让人觉得有多过硬的功夫。

对于各种说法,究竟它入展的理由是什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当时评委是怎么说的:

这幅楹联作品从学古而来,又脱离于古人,在书法上是自成一体的,从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作者有相当基础的学古能力,既有“二王”的魏晋散淡之风,也有宋元明时期的意态之美。作者在创作时,不计古风,不计楹联创作的规范格式,而是整幅作品本着“形散神不散”自然书写,在字形、墨法、形式上追求自然而然的书写观,这是当下比较靠前的创作方法。

首先,这幅作品围绕的一个主题风格就是“形散神不散”。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创作楹联作品时,都是以一个格子为主,上下左右都要对齐书写,而这幅作品并没有这样去做,而是采取了有行无列的创作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与古人书写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它的不同之处,另外,如此以来,作品便凸显出了散淡自然的书写感。

其次,在用墨上,按照轻重缓急、浓淡干枯等方法,在蘸了一笔墨后并不急于去蘸第二次墨,一直写到干枯,这样就有了远近、空间上的对比关系,让作品近看、远看都会出现不同的书写意境。这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评委考量书法艺术的主要标准,在墨色上所运用的效果,与其主题风格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这幅作品在字形也、取法上也是以散散淡为主,不论是哪种方法,总体来说,都是为了这个主题而服务的。谁也没有见过,这位作者所写的字形与哪个古人很相似,松散、散漫,不是楷书,不是隶书,不是魏碑,也不是行书,但综合来看,这个书体好像又是各个书体的总的概括,又像是把各个书体提炼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风格。一些书法家说,写漂亮字体容易,而想把字写难看,却需要一定的功夫,这话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有些道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