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研究】“多么痛的领悟” ■陈羲明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评审之我见我想 ■李啸

 昵称2530266 2017-07-15


——编 者



“多么痛的领悟”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评审侧记


■陈羲明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的评审工作在山东济南落下帷幕,共选出300件准入展作品(进入公示期)。评审过程规范、严谨、公平、公正,取得圆满的阶段性成果。

  先把这次的全国楹联展的投稿和评审情况作个简介:投稿量大,总数达到24895件;评审规则严密,有分组初评、交叉复评、初评自查、集体审看、终评投票五个步骤,全程监控监督;进入公示期的共有300位准入展作者,人数排名前六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湖南、江西。

  书法国展的评审规则在这两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优化,公平和公正得到有力保障,让作者把所有精力都安心放在创作上。这次楹联展的投稿作品整体质量较高,可圈可点的精品有不少。但是,我们在评审工作中仍然看到了许多硬伤和不必要的失误。下面,我把这些问题汇集一下,为朋友们今后的投稿提供借鉴。

  问题一,内容雷同

  主要指书写内容雷同太多。作为楹联展,理论上来说会比其他主题展览更强调原创内容。现在一个古人的妙联,往往有一百个人写,假使这一百件作品从笔墨层面来看都很好,你说我们应该在这一百幅作品中选几幅?文本创作能力,是书家绕不过的课题。切记切记!

  其他高规格的赛事展览同理,一些耳熟能详的内容、千古名篇写的人太多,能规避的尽量规避。否则,容易与人撞车,还容易惹上抄袭之嫌。

  问题二,审题不准

  楹,意思是厅堂前部的柱子。楹联就是贴在大门两侧的对联,是我国民众尤为喜爱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此次有些投稿作品只有四五十厘米高,尺幅太小,明显与主题不符。有些作品字数达到几百上千,字写得密密麻麻,其实也是违背了楹联原有的特点,这些作品也不被看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水平的高低、作品的优劣,不是由字数决定的,大可不必花那么大力气去写那么多字的作品。这次写长联的作品太多了,像《江津县临江城楼联》《隆学义重庆咏联》《长沙天心阁长联》等,小字、多字泛滥成灾。在这里顺便提醒一下,加入审读环节以后,“苦肉计”费力难讨好,已经不合时宜了。

  问题三,格式不妥

  书体创作很好,但上下联收尾不齐,这样的作品容易被淘汰。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副龙门对,独在下联结尾处偏下方落款,如此“随意”,以致遗憾落选。还有些作品布局喧宾夺主,题款小字的空间面积超过了主体内容,甚至造成挤压。此外,有些幅式看起来像条幅、中堂,没有按楹联的幅式要求隔开上下联,同样会在评比上吃亏。

  问题四,竞争集中

  本次作品中,何绍基行草、《好太王碑》、钟繇小楷这三类风格的作品数量相对偏大,书体撞车频次高。创作时可以适当规避当下的“热”书体。

  问题五,错别字

  因出现错字、别字在复评阶段被淘汰的将近三分之一,很可惜。隶书、草书多出在字法错误;内容上不审慎,导致别字;抄录联句时自己改动改错了,这种事也有;更甚者,粗心大意把A字写成B字的情况屡见不鲜。希望投稿参展的朋友们始终不忘提升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学素养,自己在投递作品前先做审读,对自己不放心的还可以请人帮忙审读,严谨对待不为过。

  除了以上五大问题要规避,还有一些小问题值得深思。比如:格调低,在跋文和题款中自吹以及露骨地吹捧他人;行草书(甚至有的在正书中)刻意地夸张、变形、扭曲,“伸胳膊蹬腿”,丢失了书法的自然表现状态;不少投稿作品表现出基本功不扎实、创作能力有限,在联句方面犯平仄关系不对、韵脚不统一的低级错误。对于此类作者,建议多走出去深造学习,拜师求艺,找到正确的方法,锤炼基本功,提升审美格调,提高创作水平。至于抄袭和枪手问题,仍然有个别存在,只是把“饮”抄成“欣”,把“葡”抄成“菊”,这样献丑的事情就太有辱斯文了。

  总而言之,书法国展是一项万人竞技、高手过招的平台,不露怯、不失误往往是成败关键。作为评委,我们在审读的过程中很害怕看到一些写得好的作品出现失误,看到了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可惜了很多有实力的书家。

  今天就暂且先说说“失败教训”,以后有机会再跟朋友们说说“有效经验”。

投稿作品中出现的错写字举例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

作品展评审之我见我想


■李啸


  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楹联,也成为书法创作的一种传统形式,以楹联形式举办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国书协已经办到了第八届,仍然吸引数以万计的楹联、书法爱好者参与其中。本次展览收到作品近25000件,这么多人创作楹联书法、这么多楹联书法作品汇聚一堂,本身就有点行为艺术的意思。当然,给我印象深刻的还不仅是作品的数量,而是作品的本身。评审过程中,不少好作品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也有一些作品引发了评委们的热烈讨论。在这里,我结合投稿作品谈三点感触,供朋友们参考。

  一、好的作品总是因自信而沉静

  也许楹联特殊的“出身”,就应该体现对称、工整与端严,加之于楼堂宅殿楹柱上呈现的要求,在书写风格上更需要庄重、肃穆与典雅。当然,后来楹联书法成为文人雅士社交、联谊和赠与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表达,书写者因此更加注重平正、含蓄与文气,当然或许还有一点意趣。

  “展厅时代”的当下,书写者无论从文化心理还是创作动机都与前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展览作品中的绝大多数书写内容非自己撰写而是“照搬”他人,作者在创作时想到更多的是如何张扬个性,以期在评审时更容易在评委眼前“跳”出来,在展厅中把众多目光“吸”过来,从而达到目的、实现梦想。展览心态、竞技心理,外化于作品就是缺少根基的所谓“视觉冲击力”“笔墨语言”“线条张力”,等等,这些状况在本次展览中、在楹联这种特殊形制的书法创作中体现得过犹不及。当然,也有些好的作品追求笔墨意趣,见情见性,令人称赞。但是更多好作品总是自信而沉静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技法的肯定与审美的信念。这既是作品的气象,也是书家的气质。比如,入展作品中的部分篆书楹联字法谨严、格调高古,隶书“曹全”风格的“龙门对”秀丽典雅、整饬端庄,楷书中清人风格的擘窠大字楹联气势恢弘、厚重古朴,行草书中少字数大字楹联开阖有度、动静相生……本次入展的54件楷书楹联作品风格多元,唐楷面目渐多,气息纯正,十分可贵。中楷“龙门对”偏多,超过半数。

  二、好的内容总是因言简而意远

  楹联是浓缩的文字艺术,以最少的字来表达最深的内涵,方为至境。著名的一字联:“墨”对“泉”,不仅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而且上下结构也是“黑对白”“土对水”,极为巧妙。细想此联似乎又暗合书法与楹联,“墨”是书法家的笔墨,“泉”是楹联家的文泉,与展览非常契合,惜未见有能力的作者尝试大字书写。

  楹联书法展有点像文化的缩影。当下,书家大多缺少诗词方面的修养,不擅作联,而擅写楹联者多为专门名家,又多不事书法。楹联书法展不仅要求写的是楹联,更重要的是展览主体是书法,于是书法艺术成为评判的首要,然后才是对楹联平仄的审视,这就造成入展作品大多是书写前人楹联内容,让展览少了一层文化的内涵,也少了很多文字的趣味。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作者字写得很好,但抄别人的联也抄错了,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的长联“龙门对”,漏字错字、繁简混用,甚至上下联颠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作者不懂格律,擅改前人联句,弄巧成拙。当然,入展楹联作品中也不乏自撰内容,如江苏书家陈克年投稿的两件作品均为自撰联,入展的是一件大字行书联“万卷诗书堪种玉,一怀仁义足生金”,书联合璧,言简意深,令人印象深刻。这类作品在展览中非常难得,也非常突出。而很多长联、“龙门对”,文字越多,描述越具体、越具象,意境空间也越狭小。

  三、好的形式总是因合度而耐看

  如同一个人的穿着,得体、有分寸,又符合自己的精神气质,且“拎得清”场合,无论艳丽还是朴素,合度、舒服就好。尽管楹联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少作者还是在形式制作方面煞费苦心。初评中有大量的小楷作品,显示出很多作者对楹联概念的陌生,用小楷写了一尺长,加上画线、贴条、盖章,这就是楹联?好多作者用小行草写“龙门对”,有意错落造成上下联文字不对应,其实就是两个条幅。还有的作者将上下联用两种颜色的纸,有的还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纸拼接,看了目眩又揪心。有的作品把拼接真的做到了“极致”,七言联,每个字一个方块纸,逐字拼贴,投机取巧,结果均被“拿下”。有的作者在一副楹联创作完成后,心里还是不满足或是放心不下,总觉得“分量不够”,在楹联两侧题满边款还嫌不过瘾,有的甚至单边题了四行,一副楹联竟有十四行边款。有的将上下联拼接起来,在中间大量题款,还有的把款题得东一块西一块,一会儿用墨、一会儿用朱砂,撰联者十几个字表达的意思,书写者用数百字题款还难尽其意,甚至与楹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一切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都是多余的。我注意到,入展作品中很多是在白宣纸上自然书写,技法精熟,章法简净,尽管很“素颜”,却很耐看,这类作品最受评委青睐。有些作者具有较高的审美眼光,很会把握形式分寸,笔法纯粹,用色古雅,形制合理,同样也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

  本次展览评审工作有诸多亮点,作为评委一员,我也学到了很多。之于评审,检验的尺子永远还是作品。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