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评剧皇后”的爱情故事

 小说故事收藏馆 2022-12-1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新凤霞(1927—1998),原名杨淑敏,祖籍江苏苏州,天津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新派”创始人,被誉为“评剧皇后”。她塑造了数以百计的艺术形象,主演的《刘巧儿》《花为媒》《祥林嫂》《乾坤带》等家喻户晓。她创立了“新派”,“新派”唱腔深受观众喜爱,“新派”也成为评剧当代最为流行的一个流派。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艺术生涯》《少年时》《新凤霞说戏》《新凤霞唱腔选》等。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1908期,内容有删改。

民国期间,天桥的戏园子中生意最好的是始建于1931年的万盛轩。花淑兰、曹芙蓉、曹金福、新凤霞、赵丽蓉、魏荣元等评剧名家先后在万盛轩献艺。其中尤以新凤霞的演出最为红火,她轰动一时的代表作《刘巧儿》《花为媒》都是于此首演。这两部讲述青年男女勇敢追求爱情的作品还先后被拍成电影,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的典范,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刘巧儿》:我的婚姻我做主

【评剧】刘巧儿 1/5

《刘巧儿》是一部反对封建婚姻、主张婚姻自由的现代戏。20世纪40年代,延安陇东某村少女刘巧儿小时候由父亲作主,与邻村青年赵柱儿定亲。后来,因刘父贪图彩礼,唆使女儿与赵家退婚,并把女儿许给一个财主。刘巧儿厌恶这个财主,在麦场与赵柱儿相见,遂自作主张,与赵柱儿定下亲事。刘父到县政府告状,地区马专员用群众断案的方式解决了这宗案件,使巧儿如愿以偿。

图片

戏曲电影《刘巧儿》海报

《刘巧儿》的故事取材于1942年甘肃省华池县普通青年妇女封芝琴的真实事件。封芝琴4岁时被父亲许给了一张姓人家,18岁时因父亲嫌张家穷又被许给了朱家,而后上演了一场抢亲闹剧。岂料这个并不识字的农村姑娘,由于从小受到华池县苏维埃政权法制普及教育的影响,已经有了婚姻自主、勇敢反对封建包办的思想。为了追求爱情,她从华池县翻山越岭跑了80余里,到庆阳城找到政府专员马锡五,拦路喊冤告状。最终,马锡五经过调查,公开审理了此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使农村法制得以落实。

此事件轰动了整个边区,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是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这起著名的封芝琴婚姻纠纷案。随后,边区文艺工作者袁静等将此事件编成了具有秦腔、眉户腔等地方戏曲特色的《刘巧告状》。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还编了《刘巧团圆》的段子在延安演出,颇受欢迎。延安木刻艺术家古元也根据这起案件创作了木刻版画《马锡五调解婚姻诉讼》。

图片

戏曲电影《刘巧儿》剧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地位亟待提高,此时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中国的《婚姻法》,废除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制度,实现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有90%以上的妇女并不识字,封建意识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国家印发的婚姻法小册子,广大妇女根本看不懂。

为了让当时的老百姓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婚姻法》,北京妇联主任张晓梅亲自到天桥,找到凤鸣剧社的演艺人员,向他们推荐了剧本《刘巧团圆》,请他们排演一出评剧现代戏,配合宣传共和国的首部《婚姻法》。经过紧张排练,1950年1月,由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告状》在万盛轩剧场上演了。舞台上所表现的新生活、新人物、新的时代气息,加上新凤霞为此剧独创的新式唱腔“疙瘩腔”,很快就吸引了观众。

图片

戏曲电影《刘巧儿》剧照

1950年的夏天,评剧《刘巧儿告状》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新凤霞甜美的唱腔和俏丽的舞台形象博得了领导们的掌声。毛泽东说:“又看见延安窑洞了!”并称新凤霞演得不错。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还亲自为新凤霞纠正了纺线的动作。新凤霞美丽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也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1951年,经剧作家王雁整理、北京人艺著名导演夏淳安排,《刘巧儿告状》改名为《刘巧儿》。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刘巧儿》拍成了电影。不管是评剧《刘巧儿告状》还是电影《刘巧儿》,新凤霞通过自己精湛的演技,将一个明朗、欢快、具有翻身意识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刘巧儿”以轻盈的脚步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长城内外,对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彻底从思想上解放了全国广大妇女,使她们有了和男人平起平坐、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的意识。

图片

戏曲电影《刘巧儿》剧照

《花为媒》:以花为媒勇追爱

花为媒·报花名

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了。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老练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成功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新凤霞出演的戏曲电影《花为媒》,一经上映立刻引起轰动,好评如潮。

图片

戏曲电影《花为媒》海报

这出戏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与青梅竹马的表姐李月娥互诉衷情,并以香罗帕私定终身。王母却托媒人阮妈为俊卿到张家说亲。张家第五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聪明伶俐,听说王俊卿一表人才,便想答应这门亲事。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执意不从,相思成疾。王母无奈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但月娥父李茂林执意拒婚。王俊卿为此病情更重。

阮妈献计让俊卿的表弟贾俊英去张家花园代替相亲。张五可见到温文儒雅的贾俊英误以为是王俊卿,顿生爱慕之情,并赠其红玫瑰为约。贾俊英对五可也是一见钟情,但想到是代替相亲只得将红玫瑰转送表兄,倍加赞美张五可的才貌,但王俊卿坚决不从。阮妈又向王母献策,迎娶张家小姐为俊卿冲喜。王母应允,并商定日子迎娶五可。李月娥得知这个消息后,痛苦万分。李母乘李父不在家中时,采用了二大娘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李月娥送到王家与俊卿拜堂成亲。张五可大闹洞房,众人无计可施。阮妈转而撮合贾俊英和张五可,于是真相大白,两对有情人各遂心愿。

图片

戏曲电影《花为媒》剧照

《花为媒》本是传统评剧剧目,最初由评剧奠基人成兆才于1909年根据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子寄生》篇改编而成,是一出很“热闹”的戏,唱、念、做等表演也很丰富。但在最早的版本中,唱词不够精练传神,表演也有所欠缺,内容上更存在很多封建糟粕,如宣扬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1960年,中国评剧院对《花为媒》进行整理改编,再次公演,由新凤霞扮演张五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这出戏搬上了银幕,由方荧导演,吴祖光改编剧本。经过这几次调整,《花为媒》终于成为一出经典的评剧演出剧目。

吴祖光在改编电影《花为媒》时,加入了表弟贾俊英这一角色,合理地规避了一夫多妻的封建旧思想,大大提高了《花为媒》的艺术水准,突出了反对包办婚姻的积极主题,赞扬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家长制度的过人勇气,特别是表现了青年女性热爱生活、敢于追求幸福、敢于追求爱情的突出性格。

图片

戏曲电影《花为媒》剧照

新凤霞饰演的张五可和李忆兰饰演的李月娥这两个青年女性都敢爱敢恨,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不满足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婚姻,都希望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青年做配偶,代表了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加上表演艺术家赵丽蓉饰演的阮妈这一风趣幽默的形象,都成了这部戏曲电影的看点。

《花为媒》是新凤霞和吴祖光夫妻强强联手为广大观众贡献的一部艺术精品。在拍摄电影之前,新凤霞已经多次唱演过《花为媒》,到拍摄电影的时候,因为有特写镜头,她在电影《花为媒》里的表演比舞台更细腻、更到位。并且她没有被舞台表演束缚住手脚,而是大胆突破,大胆尝试,既没有失去戏曲表演中的程式美,也取得了很好的银幕效果。这部戏曲电影也成为新凤霞的代表剧目之一,让她的表演艺术达到了一生中最辉煌的境界。

图片

戏曲电影《花为媒》剧照

从《刘巧儿》中敢于婚姻自己做主张的刘巧儿,到《花为媒》中勇于追求幸福的闺阁小姐张五可,新凤霞完美演绎了青年女性对美好爱情的纯真向往与勇敢追求。而现实生活中的新凤霞也是勇敢追求幸福的实践者,她与吴祖光的“霞光之恋”跨越了身份、背景的差别,经住了时间、命运的考验。

1946年,早在天津时,新凤霞就出演过改编自吴祖光作品的评剧《风雪夜归人》,那时她就对他的才华仰慕不已。后来,在与吴祖光相识相知后,新凤霞主动表露了心意:“我很喜欢刘巧儿,喜欢她追求自由婚姻,我想告诉你,我喜欢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娶我?”突如其来的告白,让吴祖光吓了一跳:“我得考虑考虑。”新凤霞有点失落,以为对方并不喜欢自己,没想到吴祖光起身往外走时,回头凝望着她:“我得对你的一生负责。”1951年底,一场简单朴素的婚礼,成了整个北京文艺界的盛事。这一负责,果真就是一生。

图片

新凤霞与吴祖光

电影《花为媒》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