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教育科学》2017年9月 贵州省威宁县中水中学 李云 邮编:553100 【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语言描绘情境,渲染气氛;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表演体会情境,培养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教学 情景教学法 创新思维能力 1、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有助于引发情趣和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特别是哪些朗朗上口的诗词,会让师生在优美的韵律中常产生共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应效应。 比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红军的长征”一目时,让普通话比较标准的一位同学起来慷慨激昂的朗诵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这首非常豪迈的诗作概括了红军长征过程中历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里程碑。读完后,学生们的脸上都不由得露出了喜悦,他们内心深处迸发出对革命胜利的无比的自豪感。于是,我让大家在这首诗中去找出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的艰险场面,由此概括出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由于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红军的长征”这一目的要求主要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面,要求深化长征精神,而对于知识与技能却没有特意提出什么要求。朗诵诗词和探究长征精神,整个过程大约7分钟,没有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因为本课的重点不在此。这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 2、运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研精神,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我先为学生呈现了一首打油诗《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消;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后面的提问紧扣这首诗的内容。为什么人人都说皇帝好呢?说明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什么特点?其实皇帝也烦恼,请问皇帝的烦恼集中与哪几个方面?集中于宰相专权、官吏的贪污腐化、地方造反等方面。这些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几个中心问题。他是怎么来解决这些烦恼的?自然的导入到具体的内容中,皇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监察体制的设立;古代地方体制的变化。并且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措施的前因后果,掌握专制政体在各方面演进与强化的轨迹,总结变化的趋势。从而通过逻辑性很强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不断的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就能够对古代君主专制政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运用历史剧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的第三课《罗马人的法律》时,我专门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让学生进行“模拟罗马法庭”的历史剧表演。 首先是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这次历史剧表演围绕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来设置案例。破案要灵活、全面的运用《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等不同层次的法律。而且要涉及到民事法和刑事法。由于时间的关系,一节课只可以表演三个案例。其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法律,结合当时罗马的历史背景,自己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设计完了写成书面材料交给老师检阅审批。然后学生自己根据各人的性格特点和意愿安排参与表演的人员。每个案例的人员包括法官一名、陪审团成员六到八名,原告、被告及其双方律师各一名,需要证人的还要安排证人。历史剧的排练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节课外活动时,让学生自己找地方边排练边修改台词,也可以对剧情做适度的调整。最后,每个班专门用一节课时间来进行表演,并且可以邀请本年级其他老师来听课,以便对学生们的表演提出良好的建议。 在表演历史剧之前,老师首先从法律的起源来引导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他们一边观看历史剧一边思考:中国和西方的法律分别起源于何时?看到“法”字你会想到法的哪些方面?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自编历史剧的表演。他们表演的第一个案例是“伤人致死问题”,第二个是关于“遗产问题”,第三个是关于“债务问题”。表演的程序严格按照法庭的案件审理程序,先是法官、陪审团就坐,原告、被告及其律师依次出庭。然后让原告陈述事实的经过,让后被告申述,双方的律师进行辩解,在此过程中证人出庭作证。最后是案件的判决。陪审团商议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怎样判案,法官再宣布案件的判决。 在三个案件的审理中,律师的辩解都紧紧围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把这些法律作为他们辩解的依据。整个表演的过程可以说是相当的庄严,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律师的辩解也是非常的出色。 下课之后,我让同一学科的老师和这个班的同学们一起来评价了这堂课的历史剧表演,同学们找出了自己表演的少许漏洞。老师建议说,全是民事法案件,也应该有刑事法案件,才更加全面的表现了法律的全面性。还有的老师建议说其实可以在最终判案的时候判出和大家的预料不同的结果,这更加能够引起大家对法律的思考。从而得出一个结论,那时候的法律还存在一些空缺和不公平之处,要在以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这次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为主导。也让我认识到了,新课程中要适度放手让学生去干,比如说案例的选取和编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学习小组的凝聚力。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掌握了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也对当时罗马的法律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也亲自体会了法律的威严。把新课程的三围目标都融入到了这节课当中。但是,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内容增多了,课时数反而减少了,时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活动不可能经常开展,一个学期一次就比较适当了,既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气氛,增强课堂实效。 新课程改革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也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方式不断的和同行交流,觉得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原来的老教材高一讲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较为简单易懂,而人民版新教材高一是上必修一(政治史专题),这个专题是从古代到近代,从西方到中国这样的顺序来讲的政治制度的发展。第一单元就是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与发展。其中有很多专有名词,还有一些很抽象的制度、概念等,老师很难得用语言把他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理解。 比如,在讲述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且这部分内容相当的抽象。在上第一个班时,我很用心的把教材进行了整合,并且尝试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很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来给学生讲述这部分内容。从学生的表情我可以看出,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对这些制度还是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在后来几个班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分封制下的国家版图和封国的分布情况,这样便于学生对分封制有一个直观的感悟。还有运用树状图很形象的描述了宗法制中的宗法等级关系以及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学生能够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对这些制度的理解也容易多了。再如,我运用了自己在影像中剪切的几个镜头来向学生展示历代大臣对皇帝的施礼的变化,大臣由秦汉时期坐着和皇帝说话,到宋朝以后站着上朝议事,最后清朝军机处设立以后,大臣们只能跪受笔录,让同学们从这个施礼变化中看出实质性的变化。他们经过讨论,很快就得出一个结论:这种施礼的变化说明了皇权在不断的加强,相权在不断的削弱。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相权与皇权的这对矛盾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这就为接下来学习历代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以及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衰落的学习做好了很好的准备。让学生也能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去理解这些发展变化。而不是单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总之,情景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感悟历史,启发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作用。不过老师在运用情景教学发的时候应该注意教学的形式为内容服务,把情景教学与新课标的重难点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达到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 睢文龙.冯忠汉.廖时人主编 《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3 【2】睢文龙.冯忠汉.廖时人主编 《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3 【3】睢文龙.冯忠汉.廖时人主编 《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3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