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现代民族国家是怎样形成的(一)

 云语禅心 2022-12-13 发布于湖北

引言:欧洲文明国家的形成究竟是早还是晚?前些天看到网上一个视频,内容是说以前受到的教育是一种误导,因为事实并不像他所接受的教育告诉的那样,欧洲文明发展过程落后于中国,反倒是欧洲早已是一个文明大洲。他的理由是,在公元前二千年时就出现了古希腊文明以及后来取代它的古罗马文明。我以为这种说法十分偏颇,古希腊和古罗马不能代表整个欧洲。那么欧洲文明发展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依据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本文参考书目有:《帝国与蛮族》(英 彼得.希瑟著),《全球通史》(美 斯塔夫里阿塔斯著),《欧洲中世纪史》(美 朱迪斯.本内特著),《英国通史》(中国 钱乘旦 许杰明著)《德国通史》(中国 丁建弘著),《法国通史》(中国 吕一民著)。

文章图片1

欧洲中世纪城堡

文章图片2

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迁徙路线图

欧洲现在有四十七个国家。学界普遍认为,除了其中的古罗马和古希腊之外,这些国家和民族形成的历史不过只有短暂的超不过一千年的时间。在公元一千年中的前半段,欧洲政治格局是一个二元结构,即以罗马帝国为一元,其它散居在欧洲各地的“蛮族”为另一元的二元格局。直到大约公元一千年时,欧洲各民族和国家才大致成型,这时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欧洲”概念。

要知道,在公元六世纪前,在欧亚大陆西端,只有罗马帝国属于文明国家,也只有罗马帝国才有所谓的政治活动,以及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城市卫生设施等文明生活的各种构成要素。那时,罗马帝国的疆界最北达到英格兰,东北方向则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界,而帝国的南部,包括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欧洲南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在罗马帝国疆界之外地区居住的各个部族,统统被罗马人称作“蛮族”。他们都是落后的部落民,居住在大片的森林中和广袤的大草原上,人数很少,居住也很分散。平时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他们可以从事简单原始的农业劳动,没有金属工具(使用木制工具),手工制作陶器(不会用器械),用木头修建房屋(没有砖瓦,不会用石料)。因为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很低,生活处于极低下水平。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经常在部族首领率领下,越过莱茵河和多瑙河,进入富裕的罗马帝国抢掠粮食、财物以及牲畜、人口。

这些所谓的“蛮族”,包括了许多部落和部族。部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族是部落的集合。他们被罗马人统统称作日耳曼人。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具体情况很难说得清楚,甚至还不如中国古代对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游牧民族记述的那么清楚。

最早侵犯罗马帝国的是居住在欧洲北部波罗的海南岸一带的日耳曼人。他们有许多分支,虽然是不同部族,可是相互之间语言基本可以交流,学者把这种语言叫做“日耳曼语”。到了公元九世纪,欧洲西北部大地上维京人兴起,他们主要来自现在的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维京人驾驶着一种吃水很浅的小船,可以沿着河道进入内陆,杀人抢掠。那些被称作斯拉夫人的东欧部族兴起的更晚。关于斯拉夫人的历史资料更是少得可怜,因为斯拉夫人没有文字,而罗马帝国又与他们接触很少。对于斯拉夫人的情况基本没有文字记载,可以找到的有关文字资料最早的是十二世纪所写。据研究,斯拉夫人原来主要居住在欧洲东部一带,后来逐渐向西发展,才到达了欧洲中部地区。

文章图片3

欧洲中世纪骑士图

文章图片4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格兰时期形势图

欧洲各民族和各个国家的形成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呢?对此,欧洲和北美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论。

在二战以前,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欧洲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形成,是由于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欧洲各地的不同部族超远距离迁徙的结果。有人用台球来形容,说这种情况类似于桌面上的台球,把它从A点位移动到B点位,就像是某个部族整体搬迁,包括部族中所有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他们搬迁到了一个新的地区,当然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武力,即通过战争手段赶走了当地原住民,使自己成为这个地区的新主人。

例如,哥特人从欧洲东部迁徙一千多公里到达了现在的法国南部,在那里定居下来。汪达尔人走得更远,经过超过二千公里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成为那里的新居民。日耳曼人其中的一支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向西,到达了现在的法国北部和荷兰一带。而本来居住在现在的波罗的海周边地区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登上了英格兰岛,成了那里的新主人。

二战以后,上述观点受到了挑战。目前学术界基本抛弃了上述台球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被称为“雪球”理论的学说,过去那种认为人口大规模地长途迁徙学说被取代。现在认为迁徙的人数远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多,长途迁徙的只是部族中的极少数人,估计他们的成员主要是军队中的战士。这些人在征战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沿途各地许多新人加入,队伍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庞大,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群体,在他们最终到达的地方定居下来。据学者说,沿路不断加入队伍的人或许和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部族的人,甚至连语言也完全不通。

按照这个理论,欧洲早期的历史进程不再是被外来移民大规模迁徙所驱动,而更多的是一个内部变化过程。总的来说是那些当地原住民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逐渐接受外来文化,适应外来人员的生活方式,进而逐步融为一体。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比较普遍的一种模式是“精英模型”。闯入者人数不一定很多,他们用武力征服了一个新地区,赶走了当地原来的精英,成为新的统治者。最典型的例子是发生在英格兰的诺曼征服。在公元九世纪后期,原本居住在现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的维京人,大约有数千人之多,他们用武力登上了英格兰岛,驱逐了原来的统治者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为该地区新的统治者。

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如以前想象的那种大屠杀,当地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只是一些新精英取代了以前的旧精英。在英格兰,维京人成为新国王和新贵族,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则沦为被统治者。

文章图片5

欧洲中世纪城堡

文章图片6

法兰克王国疆域图

下边逐一分析欧洲中世纪几个大部族群体的迁徙情况。

第一,日耳曼人的迁徙。

第二,法兰克人的迁徙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迁徙。

第三,斯拉夫人的迁徙。

第四,维京人的迁徙。

第一,日耳曼人的迁徙。

日耳曼人从公元三世纪起就不断地向罗马帝国境内移民,持续时间很长,大约经历了几个世纪之久;范围也很大,他们不仅向莱茵河以西移民,也向欧洲东部的喀尔巴阡山一带和地中海北岸移民。伴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渐衰落,日耳曼的移民人数和规模都在持续增长。

日耳曼人移民不是现代人想象的那样,有组织地大规模地实现的,那个时代也不可能那样成规模地组织起来。大多数移民是自发的小规模的群落移动过程。他们从寒冷地区向温暖地区,从土地贫瘠地区向土地肥沃地区移动是出于人类生存需要的自发的本能行为。当然也不排除有大规模的迁徙行动,那是在国王或部族首领率领下,以武力方式去占领某个地区。根据历史资料得知,在移民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六千人以上规模的战争。现代考古发现,在这些移民坟墓中,也有女人和孩子的遗留物存在,说明不能排除移民时有些家庭是全家一起行动的。

日耳曼人在几个世纪中不断向欧洲各个方向移民,造成他们以后散居在欧洲许多地方的结果。在新的定居点里,他们中有些人依旧保留自己的本来语言,有些人则随着当地人学习运用本地语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与本地人不断融合,形成新的方式。

文章图片7

欧洲中世纪农业生产情景

文章图片8

公元900年斯拉夫人在欧洲分布图

第二,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迁徙。

公元410年左右,罗马帝国由于实力衰减,不得不从英格兰撤出。在此后的200年时间里,大不列颠岛几乎成了权力真空地带,不被人提起,好像消失了一样。到了公元600年左右,一批讲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外来人来到英格兰,成为当地讲凯尔特语和拉丁语的本地人的统治者。盎格鲁—撒克逊人,本来是游荡在现在的瑞典、丹麦一带的日耳曼人的一支。

在英格兰,尽管无法找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公元5—6世纪迁入的人口数量的准确数据,不过他们迁入的动机却可以认识的很清楚。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前居住的区域,那里自然条件恶劣,他们对北海彼岸的、已经十分发达富裕的英格兰早已垂涎三尺,很早就试图登上英格兰岛。等到罗马军队从英格兰撤出,机会终于等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登上英格兰岛并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陆续到来的,这个移民过程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为了财富来的,当他们发现无法榨取到更多的金钱时,雇佣军曾经发生过叛乱和洗劫,抢劫一切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后来,盎格鲁—撒克逊人取得了统治地位,便着手维持社会秩序,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因为农业生产是获得丰厚收益的主要手段。他们来到英格兰岛之后,并没有像过去人们猜想的那样发生大规模清除行为(在十九世纪时,人们认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把原住民驱赶到了威尔士或布列塔尼岛)。有学者认为,来到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人数也并没有以前估计的那么多。他们带来的文化规范在当地人中广泛传播,得到了认可并且接受了这种文化。也就是说,先有精英输入,后有文化模仿。随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格兰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后来,在九世纪后期诺曼征服英格兰时采用的也是这种模式,这一点是有文字资料可以佐证的。

几乎在盎格鲁—撒克逊在英格兰登陆的同时,原罗马帝国的高卢省,落入了讲日耳曼语的法兰克人手中。

法兰克人原来居住在莱茵河入海口一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滨海法兰克,另一部分叫滨河法兰克。法兰克以前是罗马帝国的半臣属部族,他们有许多人在罗马军队里当兵。随着罗马帝国在公元五世纪逐渐衰落,法兰克人乘势而上,开始扮演更突出、更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一个名叫希尔德里克的人领导的法兰克群体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希尔德里克在罗马帝国军队中担任较高职务,他也是法兰克的一位十分重要的领导人。他死后埋葬在现在的比利时的图尔奈。1653年5月,他的墓葬被打开,人们惊奇地发现墓中有许多黄金和珠宝,此外还有一枚印章戒指,上边刻有几个字:希尔德里克王,由此断定墓葬的主人是希尔德里克无疑。前些年再次对墓葬发掘,又发现在三个独立墓坑中陪葬的竟然还有二十一匹马。希尔德里克的墓葬十分豪华,说明他是一个很有势力的军阀。

希尔德里克是非常成功的一位军事领袖。他掌握着罗马军队的一部分残余队伍,当罗马势力在高卢省崩溃后迅速脱颖而出。尽管希尔德里克非常成功,但是带给原高卢省巨大改变的却是他的继任者、他的儿子克洛维。克洛维在位时间大约是公元482年至511年。

克洛维在485—486年,把领土扩张到了巴黎。后来他继续四处征战,从西哥特人手里夺取了高卢西南部的大部分领土,将勃艮良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在莱茵河东岸也大举扩张,阿勒曼尼人也接受了他的统治。克洛维不仅占领了罗马帝国的大片土地,而且打败了法兰克其它各部族,使得原来多元的法兰克人,现在统一到了一个领袖之下,成为一个整体。

原罗马帝国高卢省南部地区(卢瓦尔河以南)的文化社会演变远没有英格兰那么彻底,一直到公元六世纪时,原高卢省的贵族们仍然享受着在罗马帝国时代积累下的财富,保留着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罗马风格。不过在卢瓦尔河以北,特别是法兰克的东北部,发生的变化和在英格兰发生的变化十分相似。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流行语言都不同程度的改变。日耳曼语基本取代了拉丁语和凯尔特语,转变比较彻底。

文章图片9

欧洲中世纪骑士图

文章图片10

斯拉夫人在中欧分布图

第三,斯拉夫人的迁徙。

在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以前,罗马帝国的文字资料(无论拉丁文还是希腊文)中都找不到关于斯拉夫人的任何记载。斯拉夫人的崛起是公元第一个千年后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现在可以考证出来的是,在公元900年时,讲斯拉夫语的人已经占据了易北河以东地区以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至于他们的土地最东边到达什么地方,现在不是很清楚,但至少包括了伏尔加河以西地区。在此之前,易北河以东500公里范围内还是日耳曼人的土地,而巴尔干半岛是罗马帝国的领土,住在那里的是讲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不同部族。到了公元1000年时,斯拉夫人已经占领了欧洲大约一半的土地。

虽然弄清楚斯拉夫人的发展历史非常重要,但是却缺少文字记载的资料可供借鉴。在公元九世纪之前,没有任何关于用斯拉夫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只是到了九世纪中叶,斯拉夫人皈依了基督教后,才有拜占庭传教士西里尔和美多迪乌斯用斯拉夫文字翻译的《圣经》问世。斯拉夫文字也是上述两位东罗马帝国来的传教士在公元十世纪中期创造的,即使有了文字,记述的也基本都是宗教内容,没有关于历史的记述。直到十二世纪初,斯拉夫人才学会用斯拉夫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这时,距离斯拉夫人在欧洲的扩张已经过去了近三百年时间,自然,从这些文字资料中是无法获取三百年前的真实情况的。

现代学者对斯拉夫人的历史研究因为缺少资料而陷入困境。目前可以参考的资料,一是利用二战后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二是来自利用东罗马帝国有限的文字记载(时间是公元五、六世纪)。

二战之后,在东欧几个地方发现了一些遗存文物,例如疑似斯拉夫人手工制作的陶器等,但是这些文物不足以证明就一定是斯拉夫的遗存物。由于东欧一些国家的学者出于民族主义立场,都尽量证明自己的祖国是斯拉夫人的故乡,更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使得学术界对斯拉夫人起源的研究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不过,严谨的历史学家利用有限资料,经过科学论证和理性分析,还是得出了比较可信的结论。

他们依据的一份文字资料是东罗马帝国一位将军的军事秘书在公元六世纪所写的文章,他的名字是约达尼斯。他写到:“达契亚地处这些河流之间,被高耸的喀尔巴阡山脉环绕。在山脉靠向北方的左侧山脊附近,维斯瓦河发源的地方,居住着人口众多的威尼蒂人,他们占据了广阔的土地。他们被称为斯克拉文人和安特人。斯克拉文人的住所从诺维奥杜努姆河到德涅斯特河;安特人的住所从德涅斯特河到第聂伯河。从一条河走到另一条河需要很多天。安特人是这些人中最勇敢的。”他所提到的威尼蒂这个名字,就是当时人们对斯拉夫人的称呼。威尼蒂几个字在罗马帝国记载中也曾经出现过,相互印证,因而了可信度更高。

约达尼斯的说法尽管遭到一些学者否定,可是《帝国与蛮族》一书作者彼得.希瑟却认为他的观点比较靠谱。

从公元500年起,斯拉夫人向各个方向迁徙。一部分人向东,最远到达伏尔加河西岸;一部分人向西,最远越过了易北河;一部分人向南,到达了巴尔干半岛。经过对居住在各个方向的斯拉夫人的语言研究发现,他们尽管居住地相距遥远,但是他们的语言却基本相似,互相交流是没有问题的。由此说明,他们分开移居到欧洲各地的时间并不久远。研究认为,斯拉夫语和波罗的语很接近,本来都属于古老的印欧方言,它们出现分裂后,形成了日耳曼语和斯拉夫语。

文章图片11

欧洲中世纪骑士图

文章图片12

罗斯国修建的大教堂

首先,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半岛的迁徙。

斯拉夫人在公元六世纪前半期对东罗马帝国进行过多次进攻,可是都没能达到在巴尔干地区定居的目的。到了六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阿瓦尔人对东罗马帝国的攻击。阿瓦尔人讲突厥语,他们来自中国北边的蒙古高原,战败后来到欧洲中部匈牙利一带。阿瓦尔人在现在的斯洛伐克一带建立了一个帝国,开始在欧洲四处征战。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两面受敌,东面是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企图夺取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西面是阿瓦尔人的进攻。拜占庭帝国用重兵防御东方的波斯帝国,就失去了西边的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借此机会进入巴尔干半岛定居。现在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以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家的斯拉夫人都是这样进入巴尔干半岛和半岛北边地区定居下来的,现在把这块地方叫作南部斯拉夫地区。从公元614年斯拉夫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全面定居。

其次,斯拉夫人向中北欧地区的迁徙。

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近300年中,关于北欧情况的文字记载几乎为零。好像这个地区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了。根据有限的侧面资料记载,可以理清下边这样斯拉夫人向中北欧地区的迁徙大致过程。

有资料显示,在公元512年时,斯拉夫人已经在现在的斯洛伐克地区定居下来。公元543年,一个伦巴第王公率领的军队中大部分士兵是斯拉夫人,他可能是在多瑙河中游一带招募的这些士兵。由此说明多瑙河中游已经成了斯拉夫人的定居点。在公元593年和595年,斯拉夫人两次袭击巴伐利亚的法兰克人(巴伐利亚现在是德国南部一个州)。公元962年,历史记载中突然出现一个国家——波兰,它位于奥德河和维斯瓦河之间,说明斯拉夫人已经在这一带定居,并建立了国家。而在公元第一个千年的前半段,统治这个地区的还是日耳曼人。

《帝国与蛮族》一书的作者彼得.希瑟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资料认为,斯拉夫人向中北欧迁徙有两条路线,一条线路是从喀尔巴阡山脉向西北,最远到达莱茵河西岸;另一条线路是从现在的白俄罗斯向西,最远也到达了莱茵河西岸。

文章图片13

奥托帝国疆域图

再次,斯拉夫人向东欧的迁徙。

根据阿拉伯地理学家在公元十二世纪写的《往年纪事》,在公元九世纪时,一些彼此独立的斯拉夫群体已经占领了东欧广大地区,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这些群体在东欧平原上的分布情况。来自拜占庭帝国的一份资料《帝国治理论》记叙的内容也印证了上述资料的准确性。公元1000年时,斯拉夫人已经占据了东欧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延伸到了第聂伯河以东。

中世纪早期斯拉夫人在东欧地区大规模崛起一定是和他们的迁徙有关,不过,如此大面积的斯拉夫化并不能只用移民来解释。斯拉夫人迁徙到达的地区,那里原有的居民如何与他们融合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些原居民以前在日耳曼军事精英统治下,既受剥削又没有自由,现在到来的斯拉夫人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可能更能被他们接受。斯拉夫人对待当地人似乎比日耳曼人要仁慈一些,他们对加入他们队伍的非斯拉夫人并没有歧视,也很愿意接纳战俘,并把他们看做有平等地位的成员。斯拉夫人也从自己的邻居(当地人)那里学习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经历过几个世纪时间,当地人被斯拉夫人同化了,这种同化与现代种族研究完全吻合,经过几个世纪,就都成了斯拉夫的群体成员,斯拉夫人的队伍于是壮大起来,出现了所谓的的“斯拉夫化”。

斯拉夫人是用和平手段还是武力手段归化了当地原住民,现在不得而知。斯拉夫移民创造的是斯拉夫人主导的统一的文化形式,和在英格兰发生的诺曼征服不同,不是由少数精英取代了原有精英,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重新塑造了社会规范,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全新社会政治经济秩序。这个秩序有强烈的斯拉夫文化色彩。受到影响的那些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成为了操斯拉夫语言的群体中的一员。

斯拉夫人迁徙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三个大板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