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传》 堪比张谷英村和宏村的几个大院

 张效雄 2022-12-13 发布于湖南

两个何家古村 宝镜村古民居与坦田村岁圆楼

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是永州人氏。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民间传说而已。

在永州有两个何家聚居的古村 ,宝镜村瑶民居与坦田村岁圆楼。

宝镜村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距江华县城78公里。该村原来叫元竹村,因何姓先祖于清顺治七年遨游至此,爱其群峰环抱,古藤倒挂,蜂蝶飞舞,阳雀歌语,松林参天,浓荫蔽日,自然景观优美,逐举家迁入,开始建宅定居,视其松林古藤婆娑,泛发宝光,清塘漾碧盈盈,犹如明镜,故取名宝镜。

村子座落在两座大山的山凹前面,分上宝境和下宝境。有槐树夕阳、松林淡月、虹桥锁翠、螺岫浮岚、响泉逸韵、曲水回澜、珠塘漾碧、宝塔酣青等“宝境八境”,1964年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选为《牛府贵婿》的外景拍摄地,1999年潇湘电影制片厂在此拍摄电影《漫长的边界线》(亦叫《界碑》)。

宝镜村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有桅杆石、八字门楼、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碑(俗称“马到止”)、上马石、古建筑群等。宝镜古建筑群由围姊地、大新屋、老堂屋、下新屋、新屋五个部分组成,。规模最为庞大的是新屋,整个建筑由三堂九井十八厅一百零八间房组成,为砖木土石结构,并有围墙环绕,这是宝镜村独有的建筑模式,也是宝镜村古建筑群的精华。院外有苍天的古松树和古枫树,郁郁葱葱,丰姿多态;院内屋舍格局整齐,座落有致,曲径通幽,相映多姿,且房屋及其内桌椅板凳均完整无损,古色古香;连通院内院外的是一道“八”字形的大门,气势恢弘。

宝镜村一个突出的特色是牌匾多。正屋的厅堂、横屋堂屋的正梁上都挂匾牌,全村现保存清代匾牌13块。匾额上的字迹清晰,色彩鲜亮。有钦点探花及第日讲起居注官提督湖南全省学政品于大清同治三年(1864)为贡生何育栗71岁题的“望重古稀”匾、湖南善后督办唐生智为何家人题的“齿德兼重”匾,还有湖南学政、督学使者、永州知府、道州知府、江华知事等官员为何氏题的匾客。从这些匾额中,可见何氏一门与主流社会联系之紧密。

宝镜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何氏家谱》记载,清朝有秀才40余名,其中进士10名,现在海内外工作的人士80余名。1930年代红军长征经过江华曾在这个宿营居住。

坦田村位于双牌县理家坪乡西北后龙山东麓,距县城35公里,距理家坪乡政府仅3公里,是一处保存了上千年的古民居群落。村落为湘南农村古式建筑代表之一,并带有徽式民居风格。

据何氏族谱记载,坦田村由何氏先祖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初年,全村452户,皆发源于同一始祖,已繁衍48代。该村清代以前的连片古建群落面积达300多亩,古建筑达200多座,至今仍较完好地保存了大量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古遗址,最有代表的是岁圆楼和福清馆。岁圆楼建于清道光十九年,后又建成福清馆。

岁圆楼由三座规模相当的建筑六如第、二润庄、四玉腾飞组成,三组建筑平面均为长方形,由南向北平行排布。每组建筑格局、结构相同,均由坐东向西的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每组建筑正立面入口均有木构门楼,山面均为马头式封火山墙。三组建筑的封火山墙之间形成狭长的巷道,铺青石板。巷道前后两端装有厚实木门。各组建筑外有围墙,西侧开正门,门楼上彩绘回字纹和戏剧故事壁画。墙体高厚结实,防御性强。

福清馆亦称迎宾楼,位于岁圆楼前西北侧,坐东向西。福清馆为招待宾客住宿之所,四进院落组成,依次为门楼、下厅、中厅、上厅屋,各屋之间有天井。门楼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下厅、中厅、上厅屋形制及装饰与岁圆楼各屋相同,中厅、上厅屋为穿斗式结构,下厅屋为穿斗抬梁式相结合的结构。当心间亦即中堂的壁板为四抹头的格扇窗,格心涤环板雕各种花卉图形。后厅屋高7.75米,高度为岁圆楼所有建筑之冠。

岁圆楼古建筑群设计科学,规划周密,布局规整而严密紧凑,是湘南地区优秀的乡土建筑典范,其选址、布局、建造、艺术处理、排水通风采光均经过精心设计,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坦田村历史遗迹众多,后龙山下古荆棘围子,村前青石古驿道,跨越坦水的两座古石拱桥,古石墙上的参天古木,巨形料石砌成的古老的坦水河堤岸以及水陆码头,还有古水井、祖茔古墓,古老的门楼、大堂屋、何氏宗祠,无一不深沉地折射出夺目的历史文化光芒,渗透着浓郁的儒家伦理道德神韵和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气息。

龙溪村李家大院和虎溪村古民居

龙溪村位于祁阳县潘市镇。村境有座山呈龙形,溪涧从山脚流出,故名。该村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止于清咸丰二年,为迁移始祖李文敬及其后代子孙共十三代人所建。因地处龙溪,又聚居于该村的世代居民为李氏后裔,为李姓血缘宗族村,又名“龙溪李家大院”。

龙溪李家大院村依山临水,选址独特,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其建筑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占地面积224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达11098平方米,由上院、下院、新屋院、品字书屋、李氏宗祠等组成,计有正屋3座、横屋36栋、房间360间、大厅38个、过亭17座,另有花厅1栋、仓廪3栋。

龙溪李家大院平面布局严谨,中轴线上的上、下两院,依山就势,形成两级分布,正屋坐西朝东,南北有序排列横屋,各有过亭、走廊、券门、巷道相通。结构严谨,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青石为基,青砖墁地,硬山墙和马头山墙,飞檐翼角,造型雄伟美观。装饰艺术精美,蕴含文化丰富。其中,李氏宗祠是中国古代家庙的代表作,浓缩了我国宗族制度的历史现象。

龙溪李家大院选址合理,布局严谨而富于变化,以祠堂为主导,民居群落纵横轴线清晰,主次分明,是血缘宗族聚居村落的典型,是研究清末宗法制度、祠堂建筑和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集建筑艺术、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和明清乡村风貌之大成,是保存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各种文明元素的重要物质遗存,是解读和诠译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现象的活化石、活标本,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与开发利用价值。

虎溪村位于蓝山县祠堂圩镇,与宁远县交界之地,紧靠“一圩跨两县”的宁蓝古圩场。因村后石山如虎形,村前溪水潺流不绝,故村以“虎溪”为名。唐宋年间始有谢姓人居住,明末清初黄姓迁居于此,至今已历千年,全村1000余人,绝大多数为黄姓。

该村山青、水秀、石奇、洞幽,其古建筑群以“黄氏宗祠”为中心,向左右及祠后依次修建,石板作路,卵石修坪,或单门独院,或依墙而建,门头题字,左右对联,檐下彩画栩栩如生,鲜艳如初,更兼巧夺天工的飞檐翘角、门窗雕花、木狮雕绘等等,显示出浓郁的古代湘南居民建筑特色。

该村现存古民居50余座,面积112900平方米,每座厅屋,蓝墙青瓦,叠垛飞檐,雕梁画栋,工艺精湛;门楣书扁,瓦檐墙裙,粉墨国画,高雅宜人;门窗梁栋、镂雕浮刻、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明未清初,黄姓人大兴土木,建立公祠,即黄家祠堂。宗祠位于村落的中心,占地约1亩,共有三道大门,左、右门头分别题“水静”“山翅”。祠内分上、下两厅,可容千人;进门不到五米远是戏台,与进门方位一致,面向大厅正中的神龛。戏台既是唱戏的舞台,又是族内商议大事的主席台,如今看上去,虽显苍凉,却也能想像出当年是何等的威风凛凛。对面正中为神龛,庄严肃穆,是村民祭祀祖先的地方。祠内左右门顶嵌以“崇德”“明伦”文字。宗祠内排水渠道纵横交错,即使暴雨如注,也不会积涝。

虎溪村地处湘南边陲,至今保持着独特的古代民族风俗,有哭灵哭嫁、吹唢呐办喜事、唱调子、村里办大事请祁剧班子唱大戏、瑶族祭祀等古老的民族习俗。

保存最完整的龙家大院

中国的农家大院我看过不少,现在名声显赫的岳阳县张谷英村,我是最早报道的记者之一,香港一家杂志曾以四个版的篇幅刊登过我写的介绍文章。此外还有徽州的宏村等几处古村落,以徽派建筑闻名于世。

最近去了一趟湘南新田县,站在龙家大院的牌楼前,我敢说,这个古老的大院,其精致和保存完好,还有每家每户门前保存几近完美的楹联,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撰联别致,刻工精细,远远超过了岳阳张谷英村和徽州宏村。

龙家大院藏在南岭之下的偏僻大山之中,位于新田县枧头镇黑砠岭村的大冠岭上。秋末时节,我和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的几位专家一道,在又弯又陡的山道中绕行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到陈旧的院门。越临近大院,空气越清凉舒爽,古朴沉重的气氛迎面而来。我不由得不感叹,这座大院历经千百年能够幸存下来,应该是因为它地处偏远的缘故吧。

龙家大院村,原名黑砠岭村,因全村居民以龙姓为主,故称龙家大院。据《龙氏宗谱》记载,龙家大院的村民都是东汉刘秀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后裔,其始祖龙自修作为龙伯高的守墓人,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从零陵迁徙而来,至今约有近年的历史。

新田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县,位于与湘南另一个市郴州交接的南岭山脉。此地原为军队屯田处,名新田堡,又名新田营,沿袭旧名而称新田县。

离新田县城不远的龙家,并不是一个名门显赫的望族。由于祖辈是守墓人,龙氏后代传人崇尚恬淡自然,返璞归真农家生活,数百年在这里平静地过着农耕生活,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直到清道光年间,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经营得法,才有此家业。

村里传说,龙云沧曾得一巧遇,得来一笔财富,才开始发家。他率先在龙家大院大兴土木,基本建成龙家大院现今的规模。后龙云沧的三个儿子长大并分家,其中大儿子龙达渊分得中厅数房,二儿子龙达沛分得大院左厅数房,三儿子龙达澍分得右厅数房。从此,龙家大院建筑格局基本定型,有“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之说。“三堂”是共有3房兄弟的3座客厅,“九井”是9座堂屋的9个天井,“二十四巷”是说全村有24条巷子,“四十八栋”指现存明清古建筑48栋。整个村布局基本上呈扇形,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古民居、月牙池塘、普善堂、龙山学校、八德亭和堡等组成。

龙家大院房屋古朴大方,宽敞适用,不事豪华,很少装饰,街巷整齐规整,巷道内不见污水垃圾。最有特色的是建筑门壁上的对联,字体娟秀飘逸,含义追求恬淡自然,返璞归真。其中一联颇能反映主人高雅志趣,曰“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靖节先生即陶渊明,陶的居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零陵太守即指龙氏先祖龙伯高。据《永州府志·循史篇》载:伯高公“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历代史志对此公皆有褒扬。其淳朴家凤呆呆相传至今。

龙家大院的房屋依山而建,又有人工的精巧设计,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结合,村落与山水的相应。月塘建在村前正中,不管太阳东升还是西沉,村两旁高大的山峰都会轮流倒影月塘水中,如诗似画,美轮美奂。沿月塘而建的水榭楼、客厅,都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吟风弄月的好地方。耕读传家,一直以来是龙氏族人信奉的家风。可以说,龙家大院集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宗亲文化、耕读文化之大成,是解读中国传统古村落的重要活标本。

据当地文献记载,龙家大院最早的主人,龙氏始祖是东汉时期零陵太守龙伯高。大院建筑规模不算太大,只有48栋古建筑,论数量和气势很难说中国第一,但它以独特的设计布局和众多保存完好的楹联,可谓深山藏珍宝,绝无他处可比。

龙家大院现在的格局,应该起于宋朝元丰年间,经历代多次扩建,至明末清初形成“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格局。整座大院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古民居和月牙池塘、普善堂、龙山学校、八德亭等组成。大院古朴素雅,集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宗亲文化、耕读文化、明清风貌之大成,是解读中国传统古村落的重要例证。

跨进龙家大院的牌楼,一条条巷子走过,一间间老屋流连,一幅幅楹联细读,一个个图案观赏,其朴质厚道的民风征服了我。我想这与龙家近千年重农轻商,淡泊名利的传统很有关联。

如果问我对龙家大院有何印象,我必曰:农家特色传承是为其一,是为根本。

龙家大院给我的第二印象,就是它的奇怪布局,设计巧妙。 大院三面环山,前有池塘,现存民居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房屋古朴大方,宽敞适用,不事豪华,很少装饰。街巷整齐规整,巷道内不见污水垃圾。大院各栋之间有四口水塘相连,两边各留狭窄通道,池塘中还筑有两口古井。村民在井边洗衣,狗狗在旁陪伴,鸭群在塘中游弋,这种景象和平常看到的古村落还真有不同。

鸟瞰全院,整体布局就是个太极图,房屋建筑密集且大小相似,巷道多而窄。外墙处瞭望孔和射击孔处处可见,巷道内还有路灯口,屋后屋旁围有高墙,这都充分体现了防御功能。

大院最特别的是蓄水和排水设计,使其避免了旱涝之灾,宽长且低洼位置的水塘具备蓄水、防火、御敌三大功能,水井设有排水开关,能将多余的水排到岩溶地质的地下。由此可见,龙氏祖先选址建房有深厚的科技与地理知识。

龙家大院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家家户户都有楹联,是我遇见的楹联最多的古村。多为道德教育、勤俭持家内容。还有一些表达淡泊归隐的境界,超凡脱俗,含义追求恬淡自然,返朴归真,表达了平衡和谐之追求。楷书各种字体齐备,字体娟秀飘逸,雕花工艺讲究。零陵太守龙伯高“敦厚周慎”等“八德”,一直在龙氏家族中传承,一代又一代房屋的主人,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

龙家大院古村落民居和古文化遗址至今保存完好,至今约有千年的历史。试想,若盛夏时节造访这家大院,村口的荷塘荷花盛开,荷花、荷叶、莲蓬与周围的古建筑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绿绿的荷叶长满池塘,宛如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微风轻拂,荷花随风摇曳,千姿百态,这是一幅多么诗情画意的水墨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