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主要代表学派有:儒、道、墨、纵横、兵、法

 凤凰山居士 2022-12-13 发布于江西

百家争鸣主要代表学派有:儒、道、墨、纵横、兵、法

来自: 泰阳汉子 > 《传统文化国粹传承》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时期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诸子百家彼此竞合,相互争鸣,在历史上创造出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因为当时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为了在战争中取得霸主地位,纷纷招贤纳士,都想富国强兵。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时至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代表学派有:儒、道、墨、纵横、兵、法。

中国的思想源头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品:四书五经、《荀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中国的思想源头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也就是今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政治主张是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政治的理想大道。政治目的是百姓足食,国家足兵,民信而已。

孔子的思想是吾道一语贯之,无非“忠恕'二字。忠者是忠于己心,是诚也。诚者勿自欺,思无邪也。恕者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仁也。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既做了自己,又为了别人。

中国的思想源头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和仁者无敌的民本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实行霸道,即反对用兼并战争去征服他国;而应该实行王道,争取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求不战而胜。并在价值观上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性本善”,所以说学问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而这里的放心就是指把外求的心转回内求。并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内求及良知良能的学说,就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儒家心学开端。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孟子说人生有两种求:

第一种是内求,仁义礼智信,我固有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第二种是外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总之外求的事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因此要归赤子之心,养浩然之气。内求的事,自己做到就能得到。所以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中国的思想源头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

荀子政治主张唯独推崇孔子的仁政思想,也是主张仁义王道和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的思想核心是“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截然相反。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从人性本恶出发,说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所以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强制性的法制。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在礼法并称时,礼多是指制度。所以为了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国家需要道德与法制治理人心。因此荀子说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可以说是善是人为的,就是善是可以通过内修和外制得来。但无论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最终都是选择论。性本善的人,可以长时间选择保持善良;或性本恶的人,也可以长时间选择为善去恶,因此善恶最终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所以善恶是种内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

中国的思想源头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也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人。

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用现代管理学表达就是,管得少就是管得好。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手段和方法,说“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为而治,顺道而行。和光同尘!他的不争无为表达的是同一种思维方式,就是通过先放弃自己想要的来达到自己想要的。如通过利他来利己,以不争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达到无所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道家的不争而争,无为而为。其实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共存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实则又是相互统一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宇宙万物都处于循环往复运动变化当中,而且每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头到尾都存在矛盾。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只是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就是物极必反。所以才有以下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欲取先予

反向追求:内圣外王

利他意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意识: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而为:只有不做什么,才能做好什么。

中国的思想源头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认为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的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所待”,它不依赖任何条件。无所待是指无欲无为的心境和对自我的超越。不寄情于外物,不寄心于外求,只需返归自观和内求。追求外忘于物,内忘于我。内外俱忘的思想至境。所以说外重内拙,就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都是笨拙的。要求人要做到外化内不化,像不倒翁一样,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追求以众小不胜为大胜。

中国的思想源头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作品:《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mò dí] ,是战国初期宋国人。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里,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政治主张尚同尚贤,兼爱非攻。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上下一心及实行仁政。尚贤则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国君。墨子要求统治者了解民情,才能赏善罚暴。墨子把尚贤看得非常重,认为人才方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兼爱是指建设一个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的社会,主张“非攻”,则是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墨子的核心思想是非命和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和亲亲相对立。儒家强调的是人人皆有自己的天命,并主张亲亲,则有差别的爱。墨子反道而行,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人人都可以逆天改命。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是指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真爱面前,人人平等,要爱人如己,所谓兼爱也就是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交相利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追求平等互利。因为和则两利,争则两害。所以通过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中国的思想源头

纵横家

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

代表作品:《鬼谷子》《战国策》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称王禅。是战国时期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隐于世外,将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将入相,决定列国存亡,推动历史走向。所以被后世尊为“谋圣”。

鬼谷子思想精髓所在是: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意思是真正的谋略都用在无形之中,让人无法觉察,可以做到普通人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做好布局,在毫无争斗中取得了胜利。用现代的话表达是:思想才是第一生产力,让人赢得很容易。

如何赢得很容易?关键在于赢得人心。因此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乱象。治乱只是手段,治心才是务本。若强力统一天下,非但不治,只会更乱。关键要投其所好,赢得人心。

1、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则自知知人,就是人只有足够认识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他人。了解他人,才知道他的需求,方可投其所好,赢得人心。

2、欲擒故纵,欲取反与。“纵”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擒”。所以想从对方那里有所获取,自己就先要有所给予。最终追求的都是让人心甘情愿地付出。因为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治人者,握权也,见制人者,制命也。

3、以虚求实,虚往实来。所以鬼谷子特别注重纵横捭阖,冷心为上。因此鬼谷子和他的弟子都是口才高手和驭人高手,因为他们擅长琢磨人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让对方心悦诚服,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谋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至于谋略的道德好坏,取决出谋者的初心。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中国的思想源头

兵家

代表人物:孙武

代表作品:《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兵圣或孙子。其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的核心思想是专,也就是管好自己,不管别人。通过放弃竞争的方式,获取真正的竞争力。因为竞争意识,有损竞争力。

孙子的虚实思维方式:

1、以虚求实的目标战略:虚实就是放弃的智慧,因为做实要用专。战略首先不是选择我要做什么,而是选择我要放弃什么。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你就什么都得不到 。因此想要得到,必先放弃。所以必须做出战略选择,就是你要什么及放弃什么。所以学习兵法首先就是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善战者,不败在己,可胜在敌。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2、虚往实来的专注战略:我怎么能够做实呢 ?做实要用专,就是用虚来换。则是通过放弃做虚,专注做实。就是把全部时间和资源专注用在一个战略重心,为了形成压倒性的竞争优势。这就是善战者, 致人而不致于人。我专而敌分,用压倒性的投入换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发展趋势。

3、以实击虚的主场战略:只有前面做好以虚求实,虚往实来。也就是有了前面的放弃与专注,用长时间的积累换来的压倒性优势。结果才能以实击虚,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以强胜弱,完成自己的崛起。所以竞争的本质是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因为善战者追求的是不争而胜,就是要有台下十年功的艰苦积累和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孤独成长。这就是善战者,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最终是先胜后战。

中国的思想源头

法家

代表人物:管仲、商鞅、韩非

代表作品:《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为主张依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被称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商鞅、慎到、申不害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成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管仲的“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就是法家的思想核心。也就是法律是为了惩恶扬善、定分止争、维护秩序而存在。

中国的思想源头

商鞅在变法时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意思是只要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成规,只要对人民有利,圣人就不会因循守旧。这就成为秦国商鞅变法的指导原则。

商鞅变法核心是鼓励耕战,实现富国强兵。

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塑社会价值观。

2、军事上,军功制替代世袭制。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但为平民进入上层打开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

3、政治上,郡县制替代分封制。设置官僚机构,文官系统。修建宫殿,迁都咸阳。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标准。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思想源头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他综合了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的法家思想。韩非提出法是指健全行政官僚系统,势是指君主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和推行法令的策略手段。虽然韩非之学成于法家,又归于道家。认为法的最高理想是“君无为,法无不为。”最好的管理就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最终追求就是无为而为。韩非的法家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者是秦始皇,他的政策实施,就是在加强法制思想,完成大一统,实现及巩固了中央集权。后为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王朝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百家争鸣是东方思想史上,下期东方思想史讲佛学禅化,鹅湖之会,王阳明心学,毛泽东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