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教学设计分享——音乐《调皮的小闹钟》

 自主发展 2022-12-13 发布于北京
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
教学设计分享







2022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屈原学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自主学习(北京)信息科技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自主教育峰会北京论坛。本届峰会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自主创新,围绕“减负增效启新程,自主创新迎未来”主题,在双减和新课标背景下,聚焦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学校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调皮的小闹钟》教学设计
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郑瑜老师

样态二:以“对话”为策略的自主学习课堂实践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调皮的小闹钟》,从音乐特殊的音效中感知音乐的艺术形象,体会乐曲诙谐幽默的情绪,认识音乐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在参与律动、音乐游戏、演奏等活动中,感受乐曲各乐段的速度、力度、情绪变化,发挥艺术联想和想象,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3.小组合作创编的活动中,为整首乐曲排序,理解、总结回旋曲式结构的特点,使用乐器为乐曲伴奏,在艺术实践中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落实新课标)

1.备课准备:

  钢琴、PPT、打击乐器

2. 三阶六步课堂实践


课堂规则:聆听音乐安静参与活动听清要求

学科本质: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凸显美育功能

学生

教师

思考探究

独立思考  尝试探究(自我)

一、导入新课

1.思考视频里机械钟表发出哪几种声音。

2.了解新课主题。

二、分段聆听

1.聆听主题A

1)初听主题A,想象画面;

2)在律动中感受小闹钟行走的节奏变化,并表现出小闹钟的调皮;

3)加入歌词演唱旋律,感受旋律的节奏特点

4)围成大圆圈,每个乐句前四拍弹舌“la、luo”行走,后四拍听到节奏变化用身体表现出来(扭、蹦),每个乐句换方向。

设置冲突,激发质疑。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了解各种老式钟表的声音

2.出示打铃声,介绍乐曲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学生特点,以聆听钟表店声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分段聆听

1、聆听主题A

1)初听音乐,请学生思考:

A、感受小闹钟在干什么?

B、这段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律动游戏:

a.师敲击双响筒,感受讨论闹钟行走的滴答声是否匀速不变的吗?

b.再次数拍,根据滴答声进行律动

(3)出示曲谱,加歌词演唱主题旋律

(4)加入律动动作再次聆听,表现调皮

【设计意图】主题A在乐曲中反复出现三次,因此通过模仿小闹钟行走的样子、弹舌模拟“滴答”声、为音乐起名的活动,让学生对于乐曲的主题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2、聆听插部B

1)初次聆听,感受音乐形象,思考:这段音乐里的小闹钟在干什么呢?(睡觉、跳舞)这段音乐与主题A相比,速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舒缓、优美)

学生发挥想象模仿音乐形象,感知音乐情绪

2)复听音乐,小组合作创编律动

3)集体律动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引导学生感知插部B与主部A在速度、情绪上的区别,在每一次的聆听时通过不同的问题有导向性地去聆听、感知音乐。

3 聆听插部C

1)初听音乐,感知音乐形象,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怎样?(有力、活泼)

2)再次聆听,聆听打铃的声音

师:这段音乐里出现一个特殊的声音,是什么?(闹钟打铃的声音)那打铃的声音出现了几次?(八次)

3)加律动加歌词,再次感知音乐

【设计意图】插部C作为乐曲很有特点的部分,其中八次打铃声让小闹钟的形象立刻鲜明起来,通过加入歌词,学生对这段音乐记忆深刻。

4、总结,出示课题《调皮的小闹钟》。

【设计意图】回忆这三段音乐各自的特点和形象,为完整聆听小组合作打好基础。

差异呈现 通性通法(结伴)

2、聆听插部B

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速度、情绪的变化,想象这段音乐里的小闹钟在干什么?

2)小组创编律动动作,并展示

3)再听音乐,集体律动

3、聆听插部C

1)初听音乐,想象画面,感知音乐形象。

2)加入举手的动作,仔细听辨音乐中铃声的次数。

3)学生讨论在铃声响起时加入歌词演唱“主人,快起床!”

4、回忆三个乐段的特点、形象。

总结提升

多样表达  辨别选择(团队)

二、整体聆听

1. 三个小组各代表一段音乐,完整聆听时,听到属于自己的乐段起立律动,组长到黑板上贴出属于自己的字母,最终总结出乐曲的结构。

关注差异,梳理完善。

二、整体聆听

1、初次整体聆听乐曲,分小组听音乐排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为乐曲排序,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聆听的意识,学生对于乐曲的记忆更加深刻。

2、讲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a、引导学生总结回旋曲式特点

b、辨别回旋曲式

(1、A-B-A,2、A-B-A-C-A-D-A)

思维碰撞 共同概括(全体)

2. 学生观察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特点,理解、辨别回旋曲式。

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学以致用(自主)

3、学生根据结束音效讨论并创编属于自己的动作造型。

多方搭台,促进拓展

3、结尾音效音乐形象的创编

师:乐曲结尾有个很奇特的声音,小闹钟又干什么?那请你用自己的动作表示出来。(把螺丝给扔了、滑到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音效发挥想象进行创编结尾情景和造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加入伴奏乐器第二次整体聆听,完整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整体聆听很重要,通过律动让学生体会动作与音乐相契合时的惬意感,让抽象的音乐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共同拓展,建立模型(全体)

4、完整聆听,律动整体表现。

1)出示打击乐器:双响筒、沙蛋、手铃,生讨论适合哪个乐器适合哪个乐段,用怎样的方式演奏。

2)分组完整表现乐曲(打击乐器、律动)

课后反思

(思考重点:学法总结,对话整理,生生互动)

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学会体验、学会理解,养成专注倾听的欣赏习惯,使学生能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音乐,积极投入到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去,本课的教学设计融合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标准,运用奥尔夫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且引导学生探索、即兴创造,让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在唱唱、奏奏、想想、动动的过程中开发音乐的感知力,在活动中感受音乐,在表演中理解音乐,并且在各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学设计充分考虑所受对象的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教学实效性。

众所周知,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们在关注同一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时,感知的精确度是不同的。本课的设计尽可能提供适合学生可能参与的教学方式,从教学起始环节就安排了以模仿教师声势律动实现乐曲初次欣赏,理解乐曲主题和两个插部音乐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调皮的小闹钟、跳舞的小闹钟、催人早起的小闹钟。这样的教学设计都充分发挥了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和参与意识,易于使教学层层深入,推向高潮。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唱一唱:在熟悉主题旋律时,通过加入模仿小闹钟行走声和打铃声的歌词来模唱主题旋律,让学生在好奇中尽快熟悉旋律,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并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在聆听中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

2、动一动:在分段聆听第一插部和第二插部时,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跟着音乐律动,尤其是第二插部让学生加入动作和歌词“主人,快起床!”,这个环节体现了奥尔夫理念中的“即兴”,它是最自然的表现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即兴创编动作,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还可以培养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对于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注意力的集中都大有帮助。

3、想一想:在听辨排序环节,我的设计是学生熟悉了各乐段旋律之后,再进行整体同时作出相应的体态反应,并将各组所代表的音乐段落字母贴到黑板上,学生通过合作就排出了回旋曲式的结构图“A-B-A-C-A”,巧妙地解决了难点——回旋曲式的认识,学生记忆也尤为深刻。

4.奏一奏:设计用乐器双响筒、沙蛋、手铃为乐曲伴奏,学生根据乐器的音色选择适合伴奏的乐段,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探索乐器的不同音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这是一个符合新课标的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安排为乐器伴奏这环节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反思这节课,由于教学目标难易设计合理,教学内容注重趣味性,如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给主题旋律配以恰当的歌词等等。每种教学设计都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大增,知识拓展更使学生的兴趣上升至最高点,同时激起学生对乐曲乐段的深刻记忆,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能力与关注兴趣的有机融合。整节课都充分地关注了孩子,发挥了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和参与意识,使教学层层深入,一步步推向高潮。整节课在轻松的氛围下我和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千姿百态的动作、个性迥异的设想如泉涌一般迸发而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