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的老牌霸主,相继兼并陈蔡,战国时期因政策失误走向衰败|吴国|秦国|楚庄王|随国

 梦想童年594 2022-12-13 发布于江西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老牌霸主,其能在春秋时的上升发展,让周边小国成为其“仆从国”,就他们的战略定向来看,有许多成功之处。那楚国在春秋时期都有哪些成功的战略呢?而楚国在战国时期走向衰败,又有哪些失败的战略呢?


楚国在东周初以武力征服了随国,为后来的发展创造了比较巩固的后方基地。楚武王时,楚国以征服汉东诸国为目标,以周边随国为用兵重点。当时楚国比随国强大不了多少,他们用诈计袭败随国,周围十余小国惧服,僭称王号是楚国在众多小国臣服形势下对他们相互间政治关系的重新确定。楚文王伐蔡、役息,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政治关系。楚国征服周围诸国,争取到了自身在南方发展的优先权,为后来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楚成王时,楚国南方政治中心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他及时确定了北上争霸的战略,开始为参与中原政治创造条件。楚国当时以争取中原政治的领导地位为目标,以中间地带的中小国为用兵的重点,向北连续进行军事出击。楚国北向发展的战略引起了北方诸国的高度警觉,他们在北方拥立个大国并在其领导下进行自我保护和军事对抗,形成了北南对峙的政治局面。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是楚成王北向发展中先后遇到的三个政治对手。慑于齐桓公八国联军的威势,以召陵盟师为标志,楚成王对齐桓公作了有条件的让步;盂之会之后,楚成王取得了对宋公的重大胜利,他组织会盟,已开始取得了对中原政治的参与权与局部领导权。城濮之战使楚国的北向发展在晋国面前暂时受挫,然而,北南对峙的政治局面已经形成,楚成王确定的这一战略被楚国后几代君王接受下来并继续贯彻;楚穆王后来组织厥貉之会,表明楚国对中原政治的参与权进一步加强。


楚庄王在前几代长期北向争霸的基础上,发现了中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他在以武力逞威的同时,积极吸收了中原文化中的仁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北南文化差异,促进了北方诸国对楚的民族认同感,为扩大并巩固楚国对中原政治的局部领导权作出了极重要的战略性选择。如他率兵为陈国靖乱,攻灭了陈国,不久即听从大臣中叔时“蹊田夺牛”的劝谏,为陈复国。他在攻破郑国时闻听城内哭声震地,即下令退军十里,并向诸将解释说此为“德”,其行被诸侯广为传颂。楚庄王武、德并重战略方针的实施,加深了楚对中原诸国的政治影响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楚国的政治势力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楚国的几代君王对北方强国都有程度不同的避战思想,楚康王时的弭兵之会把这一思想发展到顶点并作为公开的战略方针。楚成王在召陵盟师时对齐霸有条件的让步,实是避免与齐正面决战。城濮之战前他一再告诫前方领兵元帅成得臣不可轻战,能讲和就尽量讲和。原令尹子文认为楚军如果能够讲和退却,依然能够保持南北局势。这实是楚王心迹的表白。楚庄王在战之前赞成退兵避战,邺战取胜之后,他仍认为“晋楚终当讲和”。

楚共王时,楚有陵之败,尤其是东方吴祸之起,共王认识到:“晋未可与争。”在春秋时期,晋楚长期争霸,双方各有优势,又各有劣势,各自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争霸后期逐渐暴露,双方均看清了谁也吃不掉谁的局面。为了避免自身的无谓消耗,楚康王与晋国举行了弭兵之会,公开实施平分霸权的战略。历史总是沿着各政治集团的合力方向发展,平分霸权是楚国与北方大国长期争霸在当时所能达到的较理想的结局。


楚国在其上升阶段的后期和整个水平发展阶段遇到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即如何处置陈、蔡等国。陈、蔡是楚国北边近邻,楚只有吞并陈、蔡,其北境线才能向前推移,才能有效地发展自身;但陈、蔡都是周室所封的古国,与中原诸国的历史联系密切,若以武力吞并,不唯伤害陈蔡群臣百姓的感情而且会引起北方诸国的普遍不满。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当时的楚国君王,楚庄王灭陈,旋又恢复,是楚国这一矛盾心态的最早反映。

楚灵王寻借口灭掉陈蔡,楚国向北发展,后楚平王在陈蔡残余政治势力的密谋支持下才成功掌握了楚国政权,为了收买人心,恢复了陈蔡,楚国又等于向南退缩。楚国对中间地带的若干国家既想并吞,又想保存,这是他们战略实施上重威服和重德治之间矛盾的反映,两种战略侧重各有利弊,楚国总是根据不同的政治形势和君王的价值取向来选择其一的。到了战国之世来临时,武威成了列国普遍崇尚的争雄原则,楚国才彻底并了陈蔡。


楚国长期以晋为敌,但没有注意与晋的西邻之敌秦国自觉建立起稳固的政治军事同盟,秦自晋文公称霸起,因政治利害关系,两国由联烟之好而逐渐反目为仇,战事频繁。楚秦两国有共同的敌人,但他们没有自意识到进行军事方面的协调与配合的意义,使晋国常将两国分而对付。

楚共王曾与秦国有婚姻之好,亦曾向秦国借兵以争夺郑国,但终未认识到与秦国建立政治同盟的战略意义。楚国没有意识到春秋后期链式的政治关系的客观存在,把借兵于秦仅看作战术一策。楚昭王失国期间,楚人申包胥泣秦庭而借兵,并未代表楚君王的意志,可见秦楚关系在楚君王心目中的地位之低。后来秦国出兵战吴,迫使吴国退兵,等楚国认识到秦楚关系之重要时,历史眼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链式政治关系已开始解体了。


楚国几代君王坚持北向发展的战略,这在楚之东、南、西三面没有强敌存在的情况下无疑是正确的,但从楚共王时起,楚东侧的吴国,由于沿海经济发展的迅速和晋国在技术、军事上的扶持,明显构成了对楚国的威胁,这一新现象的出现并未引起当时楚国君臣的高度重视。还在吴国首次攻楚时,楚令尹婴齐看到了吴对楚的威胁,但却认为这种威胁只是暂时性的,幻想有开始一两次战役的胜利即可抑制吴祸。

婴齐率精兵两万战吴,结果大败而归,即使在这个时候,楚国仍未能从战略上将吴国作为生死之敌来对待。当时晋国内部群臣矛盾复杂,已无力南下争霸,楚国若把吴国作为战略大敌来对付,并调整自己战略争夺的方向,并非没有胜吴的可能,可惜楚国君臣没有这样的认识并做出战略调整,他们在东线争夺不力,防卫薄弱,使吴国养成气候,趁机攻破了楚国,楚国的兴盛遂成明日黄花。


楚国以自身的发展冲击了以周室为核心的中原一体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这一政治格局的分化与解体;在争战中实现和加速了“华”“夷”文化的交流,最终打破了传统的狭小种族界限,拓展了华夏族的范围。当它生气勃勃地撞击了原有政治格局,并跻身于华夏族之后,由于诸多原因,它又无可奈何地衰落了。它自身所具有的一切特质自然地融入到了民族血脉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