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包括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酯、奥美沙坦酯、阿利沙坦酯等,是临床常用的一类降压药物。虽同属ARB,但不同品种之间也有所区别。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通过干扰血管紧张素II与其在心血管系统中受体的偶联而降低血压,血管紧张素II能引起小动脉收缩,增加血管阻力,增加醛固酮的分泌,增强水、钠重吸收,使血容量上升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后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等具有良好疗效的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一类降压药物。
ARB与ACEI降压和心血管保护作用有许多相似之处,但ARB作用于AngⅡ受体水平,能更充分、更直接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避免了“AngⅡ逃逸现象”,具有不影响心率、对细胞内和组织中的受体无影响、降压效果较好等特点;同时,无ACEI的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患者治疗依从性更高,因此ARB已成为一线降压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ARB主要有缬沙坦、伊贝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等,其中缬沙坦作为最早上市的ARB,已成为全球降血压治疗药物市场上的领军品种,同时,缬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半衰期长等优点,成为降血压治疗药物市场上的潜力品种。 沙坦类降压药在高血压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既可以长效平稳降压,还具有降低尿蛋白、延缓肾脏损害、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是高血压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发症的首选降压药物之一。2018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情况,优先选择某类降压药物(强适应症)。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食物会降低吸收,生物利用度降低48%,但无论是否进食时服用,8小时后的血药浓度相似。建议每天同一时间服用。如果耐受,空腹服用。食物会降低吸收,生物利用度降低35.5%。建议不与食物同时服用。食物会降低吸收,生物利用度降低35.5%。建议不与食物同时服用。坎地沙坦酯可能引起低血糖症(易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如发现感觉虚弱或者饥饿、出冷汗、手颤抖、注意力下降、抽搐、意识障碍等,应停止服药,并进行适当处理。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依托考昔等),一是降低ARB的降压作用,二是增加肾损害风险。与保钾利尿药合用:ARB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可引起血钾升高,当与螺内酯、氨苯蝶啶等保钾利尿药合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利尿药可以刺激肾素分泌,正在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初次使用ARB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否则可能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沙坦类药物要避免与锂剂等合用,以免药物相互作用,诱发危险。缬沙坦、替米沙坦,可升高地高辛的谷浓度,尽量不要合用,当与地高辛合用时须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氯沙坦:氯沙坦及代谢产物(E-3174)均有降压作用,利福平和氟康唑可降低活性代谢产物水平,但临床意义不明确。厄贝沙坦与氯沙坦均需要经过CYP2C9酶的代谢,避免与同样需要这种酶代谢的药物合用。2019年版《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在沙坦类降压药物中,迄今为止仅发现氯沙坦在降压药的同时,兼有降尿酸作用,并可降低痛风发作风险。ACEI/ARB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住院风险和死亡率,并能改善症状和运动能力。无禁忌症和可耐受者首选ACEI,不能耐受ACEI者推荐选用ARB。在ARB的使用上,为避免类推效应扩大化,《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仅推荐有明确试验证据的ARB类药物,如坎地沙坦、缬沙坦、氯沙坦。注意:起始剂量、目标剂量、用药频次,与用于降压时的区别。在药物副作用上这几种药物没有明显的区别,沙坦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血钾升高、低血压、加重肾动脉狭窄等,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妊娠期女性、高钾血症患者禁用沙坦类药物,其他服用沙坦类药物的患者注意定期复查血钾、血压,检查肾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