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外感病的实用辨证图表与解读

 牛牛书屋512 2022-12-13 发布于湖北

最近,阳了的病人越来越多。囤药的,求医问药的,乱吃药的,也越来越多。提供各种预防与治疗建议的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同时也有点儿 “乱花渐欲迷人眼”,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感觉。

中医大道至简,一阴一阳之谓道。在繁杂的千头万绪中,我们需要回到中医治外感病的源头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的临床经典,是诊断和治疗外感病的准绳和金标准。无论古今中外对外感病的认识和解读有多少种类和变化,都可以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找到辨证的思路和理法依据。

下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辨证图表,把《伤寒论》中外感病的几个主要证型做了一些归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在图表中找到自己属于哪一个证型,然后治疗的大方向就比较清楚了。我在表格里列出了代表性的《伤寒论》经方方剂。可惜,中国大陆还没有厂家可以成系列地生产高质量的、标准化的经方颗粒剂。可悲的是,《伤寒论》的经方都被日本拿去,生产出高质量的经方颗粒剂,在国际上热卖呢。中国大陆却没有专门生产系列经方颗粒的厂家,真是匪夷所思!因为大陆没有成系列的经方颗粒剂,市面上很难买到表中列出的经方中成药,比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读者只好到药店按方子抓药。不得已,我只能用一些时方的中成药来替代。当然,时方中成药不可能完全代替经方,只能在方剂寒热的大方向上大概保持一致。

图表中,蓝色部分为寒证,红色部分为热证。即后世医家所谓“风寒/寒性外感,风热/热性外感”。请把这张图表与我前一篇文章奥密克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纯中医版)结合起来看。

图片

现代语境解读

太阳伤寒麻黄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恶寒:身体体表受寒,导致毛孔闭合,血管收缩,微循环不畅,皮肤温度感受器把寒冷信号传递给大脑。但病人身体整体能量充足,能够调动大量气血向皮肤体表聚集,与“寒邪“交战,企图打通体表微循环障碍,但毛孔不开,导致正邪相争,僵持状态。所以,压力导致身体疼痛;无法散热,导致发烧。治法:用麻黄打开毛孔,发汗解表、散热。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为辛温解表之峻剂。现代药理分析发现麻黄有兴奋心脏的功能,鼓动气血向体表冲击。如果没有麻黄,任何能够温煦体表,打开毛孔和体表微循环的方法都可以(见上表)。

《伤寒论》代表性条文: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中风 (桂枝汤方: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芍药)

恶风:病人可能开始是发热恶寒的太阳伤寒证,然后身体自愈系统启动或者是医生用药,导致毛孔打开了,出汗了,但汗出不畅,不但寒邪没有完全清除,发烧没有完全退,而且导致调节皮肤循环和出汗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这样,身体更容易出汗,体液流失,体表气血不足,所以怕风吹。但是,病人身体整体能量不虚,只是津液有些匮乏。治法:补充津液,调动气血去弥补外周循环的空虚,同时恢复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中医称为“调和营卫”)。桂枝 生姜 大枣 炙甘草:辛甘发散为阳;芍药 炙甘草 大枣:酸甘收敛为阴。一散一收,一阴一阳,达到调和营卫开合的功效;炙甘草和大枣补人体津液。桂枝汤不愧为万方之祖,深得“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奥妙。

《伤寒论》代表性条文: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少阴伤寒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炮附子)

少阴伤寒与太阳伤寒很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脉象上,太阳伤寒是浮紧脉,少阴伤寒是微细脉。脉象是判断阴阳的主要指标。通俗地说,太阳伤寒的病人身体整体能量足,能够调动气血到皮肤肌表与“寒邪”战斗,而少阴伤寒的病人能量不足,不能调动气血到皮肤肌表与寒邪战斗。在气血能量不足时,人体的本能智慧就是优先保证内脏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而无法兼顾体表。就像一个兵力不足的国家在强敌入侵时,不能御敌于边境线上,而是需要收缩兵力,保护内陆腹地。等待力量壮大时再反击。这时候,体表都被寒邪占领,皮肤血管收缩,体表四肢微循环障碍,四肢厥冷。治法是:给身体补充能量,鼓动气血到体表,打开外周血液循环。可以分两步走,先补充能量,再打开外周循环。也可以一步走,补充能量和打开微循环一步到位。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一步到位的方子。 这里面的附子是个能量药,是个大热的药,能把热量扩散到四肢百骸,细辛也是个大温的药,具有交通内外的功能,帮助附子到达肌表,然后麻黄打开毛孔。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

《伤寒论》代表性条文: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中风(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芍药,炮附子)

同样,少阴中风与太阳中风相似,但主要区别也在于脉象和能量水平上。所以,治法是桂枝汤加上附子。

《伤寒论》代表性条文: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温病与风温

它们分别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相对应的表证。主要不同在于,人体感到热而不是感到冷。原因是身体能量不虚,当受到病原体侵犯时,代谢加快,免疫反应亢奋,导致身体产热。温病是那种身体很热,但皮肤却不出汗,热散不出来。这可能是体液丧失,无汗可出,也可能是自主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导致的。风溫是身体很热,皮肤也出汗,但散热不畅,而且身体源源不断产热。治则/治法:解表散热 清里热。《伤寒论》谈到温病和风温的时候没有给出方剂,所以后世医家认为〈伤寒论〉没有治温病的方子。明清时期,诞生了温病学派,创造了银翘散,桑菊饮等一系列辛凉解表的有效方剂。其实,〈伤寒论〉不是没有治温病的方子,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和人参白虎汤等都是可以治温热病的。它们被归属为太阳阳明合病,以及阳明病的范畴。麻杏石甘汤里,麻黄和杏仁可以宣肺解表发汗,石膏可以清里热,炙甘草补津液。白虎汤里有石膏,知母、梗米和炙甘草,既能清热又能补津液。如果津液流失太多,就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人参。这三个方子单用或合用可以治疗温病和风温。

(伤寒论)条文:

麻杏石甘汤: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 杏仁,炙甘草,石膏。

白虎汤: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炙,粳米,人参

少阳中风(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半夏)

少阳证是人体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由于脾胃虚弱,能量的摄取不足,气血能量不足以驱邪外出,就与病邪僵持在人体上下表里之间,或叫半表半里,主要在胸胁的区域,导致胸胁有郁热而心烦和胸胁苦满。另外,当人体的气血能量稍有增强时,就向外涌动试图发汗解表,表现出发热;当气血能量减少时,就退守到人体内部,肌表气血空虚,就表现出恶寒,这就是寒热往来。因为,本来脾胃的气血就虚,加上外感牵制和消耗大量气血,脾胃气血更虚,所以没有胃口,默默不欲饮食,吃了东西就要呕吐。治法是:攻补兼施,补充脾胃的气血,清除胸胁的郁热和淤堵。柴胡:疏通胸胁的淤堵;黄芩:清胸胁之热;半夏:降胸胁水饮下行; 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四味药健脾胃,补津液。

《伤寒论》代表性原文: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鬲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上面,我们分析了《伤寒论》中外感病的几个常见证型,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少阴伤寒,少阴中风,温病,风温和少阳中风。如果大家能够理解和掌握这几个典型的外感病的证型,并能加以灵活运用,则可以辨证论治多数外感。然而,病毒变化多端,人体体质差异万千,外感病在实际临床中也是复杂多变,本文只是以简驭繁,提纲挈领,实乃粗浅之论。有谬误和不妥之处,请各位读者,专家和同道批评指正。

今日正值钱学森先生诞辰111周年。钱老以科学泰斗之尊,努力推动中医现代化,实为吾辈的旗帜和榜样。再此病毒肆虐之际,特以此文纪念钱老,希望中医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再立新功,以慰钱老在天之灵。

注:我没有给出药量,是因为本文只提供建议和做理法探讨,不以开方子治病为目的。如需要,请网上自行查询和咨询本地专业中医师。

参考文章:
奥密克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纯中医版)
处在美国疫情漩涡的亲身经历:说说开放后的防护,治疗与心理准备
继续封闭,人工免疫,还是自然免疫?
到了该消除新冠恐惧的时候了
奥密克戎的毒性与后遗症?
亲历奥密克戎
一张图彻底说清楚中药西药治新冠哪个更有效
不讲大道理:疫情之中要学习一些“治未病”的简单方法
案例分享:女儿感染新冠出现症状,纯中医治疗九天症状消失核酸转阴
从根子上论证:治疗新冠,为什么中医比西医更有效,更高明?
是新冠?还是感冒?这很重要吗?
闲言碎语聊中医(14):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
想了解中医的看过来:美国生物医学教授条分缕析实战医案,展示精准辩证论治
闲言碎语聊中医系列(三):西医治风寒外感的常见误区
闲言碎语聊中医系列(二):辨寒热,治外感: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